“所闻所见,信手拈来都成异采”——辛弃疾《西江月》深析

呵呵呵文化 2025-01-27 14:26:33

本文约1500字。

昔日,李白在《苏台览古》中言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从此,逐渐有了“西江月”词牌。

“西江月”词牌到了苏轼真正的发扬光大。

苏轼有四首经典的“西江月”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顷在黄州》,《西江月·平山堂》,《西江月·梅花》。

其中《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西江月”词牌到了辛弃疾真正到了巅峰。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道:“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观其才气俊迈,虽似乎奋笔而成,然……则未始不由苦思得矣。”

一、创作背景:二十年闲居的奋笔而成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创置“飞虎军”等事,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被交章弹劾。最终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被罢官。

辛弃疾罢官后回到上饶带湖庄园,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开始了他中年以后,将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词中的“黄沙道”指的是从今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二十公里的乡道,这条乡道东到上饶,西通铅山,是南宋时期一条比较繁华的官道。

据《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谽谺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馀亩。”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在黄沙岭游览,也写了好几首关于黄沙岭的词。

本篇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图1 夜行黄沙道中

二、平常景物中的刻物入神

陈廷焯在《词则·别调集》评价道:“的是夜景。又云:所闻所见,信手拈来都成异采,总由笔力胜故也。”

一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的都是夏日夜晚最常见的景象。天上一轮明月,树上停着鸟鹊,清风徐来,蝉在鸣叫。

但是细细想来,却又不同。月亮出来竟然能惊动树上的鸟鹊,显然是静谧到了极处。让我们不禁想起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同样的意境。

此时的蝉鸣不同于夏日烈日下的蝉鸣,幽幽的蝉鸣更衬托出夏日的清幽。

紧接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的视野从远处拉到身边,此处的“稻花香”应该是词人心中所想。用“蛙声”来说“丰年”,可谓是词人的匠心独运。

如果说上半阙还是娓娓道来,那么下半阙就有微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下子把画面拉大,疏星寥落,微雨身前,正是清幽恬静的乡村场景。

最后两句突然笔锋一转,“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却意想不到的出现。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一片夏日情景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

词中都是最寻常的事物,最寻常的场景,在词人的独具匠心之下,变成了一幅饱含深情和韵味的夏日乡村画卷。

图2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三、淡泊冷静下的熊熊烈火

邓广铭在《辛弃疾传》记载道:“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江西上饶二十多年。但是,他胸中的宏图大志没有一刻忘记过。所以,他的词也大多都是豪迈慷慨,热血澎湃。

这条黄沙道是辛弃疾罢官期间经常走的一条路,黄沙道的夏日风景能够让辛弃疾一时放下心中的壮怀激烈,把家国天下先放到一边,全身心的沉浸到眼前的风景中。

这种情形,就像一阵清泉涌入,包住了那团炽热的火焰。

图3 辛弃疾

1 阅读:6
呵呵呵文化

呵呵呵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