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人生?父亲过世后,我从此不再恐惧死亡

老方说老方说 2024-09-25 16:23:39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这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非常困难。

《水浒传》里写鲁智深圆寂,他在听到钱塘江潮信的时候说了句“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才算是参透了生死,明白了自己是谁,从而超脱而去。

而在现实中,从古至今谈论生死的人不计其数,其中能够称得上打透、参透的人寥寥无几。但王阳明无疑是其中一个,他在龙场悟道的时候就用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心力来琢磨生与死的问题。

想一想,生死无常,生死之间有大恐惧,如果连生死都看不开,那又算什么悟道呢?

总之,人生就是生老病死,生死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

应该如何理解人生?父亲过世后,我从此不再恐惧死亡

我并没有参透生死,但对于死亡这个事,我确实已经不再感到神秘、避讳和害怕了,自从父亲过世之后。

父亲是突然走的,在走之前没有遗言,也没有预兆,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会猝然而逝,所以家里受到的冲击力非常大。我记得葬礼那几天就是浑浑噩噩的,六神无主,想哭都哭不出来。

大概有十来年的时间,我都不敢去想,好像心底有个角落彻底坏掉了,犹如无底的深渊,能让人彻底的沦落。在这么一段时间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一切如常,但我自己知道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后来我慢慢明白,大概是内疚,更准确的说法是恨自己,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其中的滋味真的是不好受。所以身边朋友有家人离世的时候,我都劝他们至少是有个准备,哪怕是在医院病床上,也算是床前尽孝过了。我觉得这是福气。

通过直面死亡,我开始理解人生是怎么回事,从此之后我也不再对死亡有什么恐惧了。

人生就是聚散,死亡是彻底的道别。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因为哪怕有十年的离别,但终究是还有相聚的时候。

而死亡呢,我们都心知肚明,死亡意味着永别,此生此世再也没有相逢相见的机会了。

悲欢离合就是人生,相见时难别亦难,人这辈子永远是离别多于欢聚。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人生就是不断的经历聚散。

我看小孩子在面对父母亲人上班或离开的时候都会哭,他们长大后也会对亲友有不舍之情,离开之后盼着相聚,相聚的时候盼着不再分开,但终究是身不由己。

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着接受世事无常,沧桑变化。

在亲人去世后,人们自然就意识到死亡或许是一种“归宿”。

很多人都是年龄越大就越在意自己死后会安葬在何处,会坚信世上还有另一个世界,过世的亲人都在等着自己。

通过某种仪式和信念,死亡就变成了一种相聚或回归。尘归尘,土归土,这也符合天地轮回的道理。

这样的做法、想法会给人带来平静和安宁,甚至会对现实产生积极的影响,会让人更加珍惜每天每夜的“活着”。向死而生嘛,大家的终点都是一样的。

生死事大。有生必有死,人生除了生死之外都是小事。要知道,哪怕我们拥有了世界上的一切,名利权情等,到最后也会两手空空,带不走世界上的任何物质。

所以思考死亡也是有意义的,死亡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不那么重要的。而这种看淡一切的心态和视角,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及利弊得失的权衡都会起到有利的作用。

死亡是人生最后的教育,它超越了自我。

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爱才是人生的宗旨和主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人性就是自私,每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公无私的,就有莫大的智慧,可以超越世俗的欲望。

如果只从“生”的维度看,那每个人都应该追求所谓的利益最大化,这个世界对自己最好是予取予求,唯我独尊。而如果从“死”的维度看,那所有的机关算尽都是笑话一样,谁会把游戏当真呢?

既然一切都是暂时,什么都只是经历和经过,那为什么还要去执着?

见世界之无边无际会让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讲生死无常会让人感知自我的狭隘和局限,死亡其实是人生最后(也是最大)的教育,它能够让人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之后会是什么样呢?一句话:爱是明智的。

1 阅读:19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