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不许任何人看到自己遗体

历史不惧孤 2024-12-21 11:05:39

1995年9月8日,美国洛杉矶。

“叮铃铃铃铃铃……”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建筑师林式同接到一通电话:

“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认识张爱玲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张爱玲已经去世了。”

林式同的心脏猛地一紧,匆匆驱车赶到张爱玲住的公寓。

他刚想进房间,却被警察拦住。

林式同赶紧拿出一封文件,说:

“我是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

警察查验一番后,让开了道路。

张爱玲的家

踏入房间,林式同一眼就看到躺在行军床上的张爱玲,他不禁倒抽一口气:

张爱玲生前遗愿“不能让任何人看到我的遗体”,终究没能实现!

只见,张爱玲躺在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着……

这时,法医走过来说:

“根据我们的初步判断,张爱玲女士大约死于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病。”

林式同听了叹息良久,他难以相信这位才华横溢、风靡一时的女作家,竟然就这样孤零零地死去!

张爱玲

有人曾说过,上个世纪的文学界只出了两个天才:

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张爱玲。

才女张爱玲创造了很多金句:

“出名要趁早”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些名言被人们广泛引用,却鲜有人知晓它们背后的辛酸与挣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张爱玲,探寻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秘密——

张爱玲童年照

01

1920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的煊赫之家。

李鸿章

她的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

然而,到了张爱玲父亲张志沂(yí)这一代,家族没落了。

张志沂

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式人物,他挥霍祖产、坐吃山空、抽大烟、养姨太太、逛堂子、对子女缺少责任心。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为此非常痛苦,决心做“出走的娜拉”。

左二张志沂;右二黄逸梵;右一张茂渊

1924年,黄逸梵抛下丈夫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跟着小姑子张茂渊到英国游学。

临走之前,她伏在竹床上痛哭到身体颤抖,绿衣绿裙上面钉着的小片子,抽搐地闪着光。

佣人不敢开口,只好叫4岁的张爱玲去劝母亲。

可是,黄逸梵不理,只是哭。

“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

黄逸梵

四年后,黄逸梵留学归来,成为一位西洋化的美夫人,每天在家办沙龙,和朋友喝下午茶、跳交际舞。

张志沂看不惯妻子这种新式的生活方式,两人常常因此剧烈争吵。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每当这时,8岁的张爱玲就牵着弟弟张子静到院子里骑小三轮车,同时竖起耳朵听父母在吵什么——

“你丢下孩子就走,你这做母亲的尽了什么心?回来就把女儿往歪带,学唱歌跳舞弹钢琴!女儿要走你的路,我先把她的腿打断!”

“你怎么不先把我腿打断?!”

……

黄逸梵

终于,在张爱玲10岁那年,黄逸梵跟张志沂协议离婚,两个孩子都归张志沂抚养。

从此,黄逸梵甩脱了一切包袱,她一趟趟地出国旅行,“只有这样我才觉得年轻自由。”

左为孙用蕃

02

离婚后,张志沂娶了孙用蕃。

张爱玲这位继母,可来头不小——

她是北洋国务总理孙宝琦16个女儿中的“七小姐”,年轻时因一场未果的私奔而染上大烟瘾,以至于三十多岁仍待字闺中。

学生时代的张爱玲

孙用蕃进门的时候,张爱玲上中学了,正是向往美的年纪。

一向照顾张爱玲的老女佣何干,委婉地提醒孙用蕃:

“太太,小姐长个儿啦!衣服都小啦!”

孙用蕃和张志沂躺在烟榻上,抬了抬眼皮说:

“怎么说得像是没衣服穿似的,我带来了两大箱的嫁前衣,不都是给她穿的吗?”

何干听了,小心翼翼地说:

“哎呀,瞧我这记忆,倒给忘了!赶明儿我挑几件素净一点的,学校里规矩挺严的……”

话没说完,孙用蕃厉声打断她:

“怎么?还嫌花啊?我没福气,没进过学堂,也就没那常识!”

说着,她觑了一眼张志沂: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要嫁人!”

学生时代的张爱玲

于是,张爱玲的少女时代,只能拣继母不入时的衣服穿。

她周围的同学大多家境优裕,一个个穿得像公主一样。

这让敏感的张爱玲自惭形秽,多年后提到此事仍是心意难平:

“永远不能忘记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长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张子静

一家四口同桌吃饭,气氛也越来越压抑。

一天,张志沂问儿子功课,张子静低头回答了一句。

张志沂突然大怒,把筷子往桌上一拍:

“你讲话眼睛看着谁?!”

孙用蕃非但不劝解,反而火上浇油:

“唉!这家里谁眼里有谁啊?”

张子静吓得畏畏缩缩,越畏缩越不敢抬头。

张志沂一巴掌刷过去,给了儿子一个大嘴巴子!

张爱玲见状放下碗,捂着脸当下哭出来。

孙用蕃竟笑了起来:

“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他没哭,你倒哭了!”

张爱玲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她猛地站起身,掩着脸跑进了浴室。

在浴室里,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泪流满面,在心里默默发誓:

“我要报仇!我一定要报仇!”

然而,当她擦干脸走出来,却看见弟弟张子静像个没事人儿一样,在院子里踢球。

张爱玲心里一寒,对这个一母同胞的弟弟感到绝望和悲哀。

黄逸梵

03

1936年,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带着外国男友回到上海。

张爱玲去母亲那儿住了两天,回来后,继母孙用蕃借机发难:

“你现在越来越目中无人了!要来就来要走就走!你走都不用到我跟前说一声的吗?”

张爱玲理直气壮地说:

“我跟我爹说了!”

这是张爱玲头一次用顶撞的表情对继母说话,孙用蕃勃然大怒,她扬手给了张爱玲一巴掌!

“噢!你跟你爹说了,你跟你‘娘’说了吗?你眼里还有没有我?”

张爱玲举起手来,本能地想要还手!

孙用蕃一愣,旋即奔上楼去,恶人先告状:

“哎呀!她打人哪!她竟然敢打我!她打我!”

喊声在空气里回荡,四下似乎顿时静止凝固,张爱玲心里分明地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

“在这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清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开上桌了,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

果不其然,张志沂冲下楼来,对着女儿一阵拳打脚踢:

“你还打人!你好大的胆,你打人我就打你,我打死你!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张志沂简直把张爱玲当成了黄逸梵来打,他把对前妻的恨都爆发在女儿身上。

接下来,张爱玲被关进一间空屋。

这一关,就是半年之久。

张茂渊

期间,姑姑张茂渊前来搭救侄女,却被哥哥张志沂用烟枪砸破了眼角。

最终,张茂渊捂着流血的眼睛,无可奈何地离开。

眼见着姑姑走远,张爱玲绝望地在空房里捶着玻璃:

“姑姑!你不要走!你不要走!”

经此刺激,张爱玲患了严重的痢疾,差一点死去。

老女佣何干实在不忍心,偷偷将这个自己一手照顾大的小主人放了出来。

那时,已是1937年初。

在寒冷的冬夜里,张爱玲扶着墙踉跄地走出后门,拦了一辆黄包车,径直投奔母亲。

多年后,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

“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这短短的几分钟、短短的几步路,彻底地改变了张爱玲的命运。

张爱玲与姑姑

04

17岁的张爱玲,自此与母亲、姑姑共同生活。

母亲黄逸梵没有工作,靠着变卖手上的古董生活。

因此,她一开始就给女儿打了预防针:

“我的能力有限。如果你要读书,那就没有余钱兼顾到衣服和玩乐上,你要想好自己的路。”

张爱玲坚定地说:

“我一直是要读书的!”

黄逸梵欣慰点头,给女儿请英文老师,张罗着送女儿去英国留学。

然而,张爱玲去上课需要坐公交车,平日里也需要点零花钱。

每当她伸手要钱,母女之间的氛围就变得异常难堪。

黄逸梵

一天,张爱玲跟舅舅家的表姐出去玩,鼓起勇气对母亲说:

“今天约了跟表姐出去,我不好每次都叫她们出钱的。”

黄逸梵不耐烦地说:

“你跟你表姐们比什么?我早就说过跟我要吃苦的!你要是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你随时可以回去,你爹会收留你的!”

说着,她把一个镯子丢到桌上:

“你把它当了换零用钱去!”

张爱玲低下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哽咽道:

“我不要。”

黄逸梵语气冰冷,会心一击:

“你已经要了!”

时间长了,张爱玲害怕跟母亲要钱。

她没钱坐公交车,也不跟母亲开口,宁愿走路一两个小时回家。

“在母亲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向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这就是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因为从小没体会到父母的爱,她过早地领受了人世的冷漠和苍凉。

后来,她将把她的不安全感,发展成为某种对人类普遍处境的认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重压下的无家可归的孤儿。”

张爱玲

05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以远东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伦敦大学。

然而,由于二战无法成行,张爱玲改去香港大学。

在港大,张爱玲是令同学们望尘莫及的超级学霸,她每门功课都能考第一!

港大文科二年级的两个奖学金,都被她一人独得!

不料,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战火烧到了香港,学校被迫关了。

只差半年就能毕业、原可以保送英国牛津大学的张爱玲含恨辍学,于1942年秋回到上海,同姑姑住在一起。

张爱玲

为了自立,张爱玲开始尝试写作,卖文为生。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

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

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张爱玲早熟早慧,并很快展现在她的小说世界里。

“人的灵魂通常都是给虚荣心和欲望支撑着的,把支撑拿走以后,人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张爱玲的题材。”

1943年,张爱玲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惊艳上海文坛。

她趁热打铁,又写出《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等描写香港生活的小说。

紧接着,她更是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一时间红遍上海滩!

二十三四岁的张爱玲可谓意气风发,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名利的渴望:

“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06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封锁》

1944年初春,在南京胡公馆,38岁的胡兰成躺在藤椅上,翻看一本来自上海的杂志。

他翻到一篇《封锁》,作者是张爱玲。

刚读了开头,他不禁坐直了身子,细细地把它读完一遍又读一遍!

张爱玲

一个月后,新一期杂志如约而至,又有一篇张爱玲的文章,且登有她的照片。

只见,张爱玲虽不是美人,但清冷出尘,模样独一无二。

胡兰成当即坐火车前往上海,登门拜访张爱玲。

张爱玲当然不见,给他吃了一个闭门羹。

三顾茅庐后,胡兰成从门洞塞进来一张纸条:

“爱玲先生赐鉴:贸然拜访,未蒙允见,亦有傻气的高兴。留沪数日,盼能一叙。胡兰成拜下”

也许是“傻气的高兴”这几个字,让张爱玲感受到了真诚。

第二天,她主动拜访胡兰成,胡兰成受宠若惊!

胡兰成

两人初次相逢便一见如故,促膝长谈五个小时。

张爱玲要走的时候,胡兰成送她到巷子口,不经意地叹了一口气:

“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胡兰成个子不高,张爱玲将近1米7,这句话是在暗示:

“如果我们在一起,你比我高,会不会看起来不太般配呀?”

若有似无的关怀,若即若离的暧昧,让24岁没有恋爱经验的张爱玲不免胡思乱想。

对此,胡兰成在自传《今生今世》里洋洋得意:

“后来我送她到衖堂口,两人并肩走,我说:你的身裁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声就把两人说得这样近,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起反感了,但是真的非常好。”

胡兰成是汪伪政府高官,他不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还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渣男。

胡兰成生于1906年,浙江嵊县人。

遇到张爱玲之前,他已经结了3次婚。

跟过他的女人,都没能善终——

第一任妻子唐玉凤是个乡下女子,因操劳过度,28岁就去世了。

第二任妻子全慧文被胡兰成的风流韵事折磨得精神失常,最终疯癫。

两任妻子一死一疯后,胡兰成又娶了17岁的舞女应英娣,继续他的风流人生。

07

胡兰成每隔一天,必要登门去看张爱玲。

去得三四趟,张爱玲忽然变得烦恼,她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会陷入不可控制的感情里。

于是,她写了一张纸条,让胡兰成不要再来了。

胡兰成阅人既多,自然知道张爱玲坠入爱河了。

但是,他权作不知,反而天天来,讲起情话还一套一套的:

“你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你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

“你的文章人人爱,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

张爱玲

张爱玲当然憧憬恋爱,心里也希望有一个欣赏她、懂得她的知音。

而胡兰成恰恰懂得她的好处,且是一个悟性很高的听众。

他愿意听她讲西洋音乐,听她讲高更的画,听她讲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两人聊文学,张爱玲好像志贞尼姑搬出吃食请情郎,她打开“十八只抽屉”,一一说给胡兰成听。

读诗经,念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张爱玲一惊,说:“啊!真真的是大旱年岁。”

读古诗十九首,念到: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张爱玲诧异道:“真是贞洁,那是妓女呀!”

又同看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

张爱玲叹息道:“这端然真好,而她亦真是爱他!”

读汉乐府,夫婿从门来,斜倚西北眄。

张爱玲看到“眄”字,笑了起来:“是上海话眼睛描发描发。”

读《金瓶梅》里写孟玉楼,张爱玲赞赏道:“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淹然两字真好!”

胡兰成不解,问淹然是什么意思。

张爱玲回答说:“有人虽遇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像丝绵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

胡兰成听了,不得不叹服,自己枉读诗书,竟是都未读懂:

“你是使万物自语,恰如将军的战马识得吉凶,还有宝刀亦中夜会得自己鸣跃。你是当空皓月,无与伦比,也不要众星来拱,照见谁便是谁了!我只是月下踽踽独行的那个人,还得有你来照,要从地上的影子重新来认识自己!”

因为懂得,胡兰成的欣赏赞美,格外地令张爱玲受用。

她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觉得自己找到灵魂伴侣,终生有靠了: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

张爱玲

08

不久,胡兰成回去南京。

张爱玲寄给他一张自己的靓照,照片的背后写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便是张爱玲那含蓄而又深情的表白。

等到胡兰成再次回到上海,张爱玲特意穿了一身水桃红的旗袍,戴上翠绿色的碧玉耳坠迎接他。

衣服和耳坠正是葱绿桃红交相映,浑身散发着春天桃花的香气。

胡兰成一望便知,这是女为悦己者容。

几天不见,张爱玲为“伊”消得人憔悴。

胡兰成看到她袖子里的手腕十分瘦削,暧昧地问道:

“是为了我吗?”

张爱玲一听脸飞红,她低下头去,怎么样也抬不起头来,有千斤重。

晚上,两人一起在阳台上看月亮,胡兰成念着“明明如月,何时可撷?”,说着作势一把捉住张爱玲,逗得张爱玲笑颜逐开。

他紧接着说:“没有人像这样一天到晚在一起的。”

又说:“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而张爱玲在初恋的爱河中恍兮惚兮,喜出望外: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09

1944年8月,胡兰成与应英娣离婚,随即与张爱玲结婚。

他们的婚书上写道: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944年11月,胡兰成去武汉办报。

在武汉,他爱上了17岁的护士小周——周训德。

在自传《今生今世》中,胡兰成对小周赞不绝口:

“她的做事即是做人,她虽穿一件布衣,亦洗得比别人的洁白,烧一碗菜,亦捧来时端端正正。”

“一次吃过夜饭,桌上收拾了碗盏,她坐在灯下,脸如牡丹初放,自然的又红又白,眼睛里都是笑,我看得呆了,只觉她正如六朝人铭志里的:若生天上,生于诸佛之所;若生人世,生于自在妙乐之处。”

很快,胡兰成将小周追到手,将她置于小妾的位置。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胡兰成抛下小周、逃离武汉。

逃亡路上,胡兰成与朋友父亲的姨太太——范秀美同居。

范秀美比胡兰成大一岁,她18岁守寡,后成为蚕种场的技师,乡下人家尊她是先生。

胡兰成为了有人替他掩护身份,对范秀美不断情话输出:

“范先生,你的生相与腰身,人家会看你只有二十几岁。”

范秀美果然动情,主动送胡兰成去温州的娘家躲避,并与胡兰成假扮夫妻,不久假戏真做。

对于自己辜负了妻子张爱玲,胡兰成竟然毫无愧疚之心:

“我已有爱玲,却又与小周,又与秀美,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只能不求甚解,甚至不去多想,总之它是这样的,不可以解说,这就是理了。”

张爱玲

1946年2月,张爱玲由上海千里迢迢来温州寻夫。

一路上,她心心念念着胡兰成:

“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珠宝在放光。”

万万没想到,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到来不喜反怒,粗声粗气地骂她回去!

于是,张爱玲让胡兰成在自己和其他女人之间做出选择。

胡兰成搪塞道:

“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和范先生。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按不上取舍的话。”

张爱玲不接他这一套玄远之论,愤怒地责问道:

“你与我结婚时,婚帖上写现世安稳,你不给我安稳?!”

在温州呆了二十天后,满腹酸楚的张爱玲登船离去。

1947年6月,张爱玲痛定思痛,给胡兰成写了一封诀别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并随信附上自己的30万元稿酬,接济胡兰成。

这是她给予这段婚姻的最后体面。

张爱玲与赖雅

10

“对于30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情,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张爱玲”

1955年,35岁的张爱玲赴美。

从此,她的人生过得像是快镜头。

1956年,张爱玲在写作文艺营,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费迪南·赖雅。

赖雅比张爱玲大29岁,他是一位美国作家,聪明而有才气,曾经在好莱坞的编剧界红极一时。

不过,与张爱玲结婚时,他又病又穷,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

然而,张爱玲却在这段婚姻里得到了她所期盼的安全感,这是她在胡兰成那里未曾得到的。

“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

奈何命运弄人,赖雅后来中风,瘫痪在床。

张爱玲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

她一边写作挣钱,一边照顾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于大小便失禁的丈夫。

在这段婚姻里,她对赖雅始终不离不弃,直到11年后赖雅去世。

张爱玲

赖雅走后,张爱玲一直过着独身生活。

晚年的她,因《张爱玲全集》的出版再次翻红,已经不用为钱发愁。

然而,她却主动过着一种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隐士生活。

她不置产,不置业,没有珠宝,看得透、看得薄、也舍得丢。

有一段时间,张爱玲患上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总也不能治好,于是怀疑房间里有跳蚤。

为了避跳蚤,她在汽车旅馆间搬来搬去。

在搬家的过程中,身外之物,愈发不足道也。

1988年,张爱玲治好了皮肤病,终于找公寓房子安顿了下来。

她只要一个单间,不要多余的家具,纸盒子垒起来当书桌,床是一张窄窄的行军床。

正是在找房子时,她结识了一位朋友——建筑师林式同。

林式同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只要张爱玲需要帮忙,他定会为她办到。

然而,张爱玲生性不爱麻烦别人,凡事能自给自足的,皆不愿劳烦他人。

1989年,69岁的张爱玲不慎跌倒、手臂骨折,却没有告诉任何人。

后来,林式同从别处得到消息,急忙打电话去询问。

张爱玲轻描淡写道:

“没什么,多躺躺,有冷水冲冲就好了,不用担心。”

听闻此言,林式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为张爱玲那份坚韧与独立深深折服!

张爱玲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11

1992年,72岁的张爱玲写下一份遗嘱,请林式同做她的遗嘱执行人。

遗嘱内容如下:

一、去世后马上火葬,不能让任何人看到我的遗体。

二、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

三、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四、所有财产和遗物留给宋淇夫妇。

宋淇夫妇

宋淇夫妇是张爱玲在香港结识的好友,双方交集40年,往来信件600多封,非常相知。

写好遗书后,张爱玲马不停蹄地加速工作的进度,修订《小团圆》、编个人相册集《对照记》。

1995年中秋月,75岁的张爱玲在睡梦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没有人知道她的离去……

直到一个星期后,邻居觉得不对劲,报了警。

警察破门而入,发现张爱玲已经去世好几天了。

当林式同赶到之时,他通过观察屋里的种种迹象,意识到张爱玲是头脑很清楚地离开人世的——

张爱玲死前即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并装进手提包,放在门边易被发现的地方。

不过,她的浴室很凌乱,纸巾扔得到处都是。

林式同推测,张爱玲可能是连拧毛巾的力气都没有了,才用了这么多纸巾。

可以想象,张爱玲临终前是虚弱又清醒的,她整理好一切文件、清洁好自己,然后躺在行军床上,平静而自然地迎接死亡。

思及此,林式同对张爱玲的坚韧与独立,再次深感敬佩!

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一位传奇女性,更是一个顽强地活在自己世界里、清坚决绝的现代人。她的死,是维持做人尊严,顺乎自然的一种解脱方法。”

张爱玲去世后,林式同遵她吩咐,不开追悼会、不立墓碑,将她的遗体火化,骨灰撒入了大海。

与此同时,宋淇夫妇继承了张爱玲的遗产。

后来,他们的儿子宋以朗,公开了张爱玲的遗产——

张爱玲的存款总计多达32万美元。

可见,张爱玲的晚年,并不是人们口中传说的穷愁潦倒。

张爱玲晚年的孤独,是她主动选择的孤独。

惟有主动选择,才说得上清坚决绝。

她选择了一种干净利落痛快的生活,专注自己、专注写作,拒绝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拒绝苟同这个和她心性不合的时代。

这是她的孤傲,她灵魂中的顶天立地!

参考书籍:

01《张爱玲传》——余斌

02《张爱玲传》——刘川鄂

0 阅读:0
历史不惧孤

历史不惧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