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国庆节,是咱们祖国的生日,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100岁诞辰。
杨振宁何许人也?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毕竟他是少数几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连教科书都会写上他的名字。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小小的诺贝尔奖,其实压根无法代表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众所周知,杨振宁是凭借“宇称不守恒定律”拿到诺贝尔奖的。
1956年,杨振宁和他的同事,同为华裔的李政道博士共同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这是一篇在物理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在学术界统治了三十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由此开启了“宇称不守恒”的时代。
凭借这一重大成果,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7年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收入囊中。要知道此时距离他们发表论文,仅仅过去了一年,这在诺贝尔奖史上是相当罕见的。毕竟瑞典皇家科学院那群老学究们,是出了名的“保守”。要知道当初爱因斯坦在1905年就搞出了“量子论”,结果到了1922年才给人家评上诺贝尔奖。
关于这个“宇称不守恒定律”具体是个什么东西,以我的学识水平估计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明白。但是这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这个东西很牛就行了。因为他冲破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被一众学界大佬们认为是“科学史上的转折点”。通俗点讲,其意义就好比是科学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管是谁拿到都能吹一辈子。
然而就是这么厉害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杨振宁的诸多学术成就里面,顶多就只能排第二而已,排在第一的那个叫“杨-米尔斯方程”。
1954年,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罗伯特·米尔斯发表论文,提出了名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解释强相互作用,“杨-米尔斯方程”由此诞生。
“杨-米尔斯方程”开启了“规范场论”的伟大征程,而这个“规范场论”则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石,被誉为微观世界的牛顿三大定律。正是在规范场论框架体系,物理学家们才建立起了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这对现代理论物理无疑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目前规范场论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并列为当代物理学最重要的三大理论。和杨振宁同为诺贝尔奖华人得主之一的丁肇中教授就曾说过:
“提到本世纪的物理学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当然有些人会对此表示怀疑,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理论,咱们即便搞不懂是个什么原理,但多少也都听说过,而规范场论这个东西却是压根闻所未闻。
其实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规范场论的门槛太高了,少说也得是个物理学博士才有资格去玩 。其他的像咱们这些普通人,压根就没机会去接触到这里面的东西,这个领域太前沿太深奥了。
所以还是很抱歉,我这个水平实在是无法给大家讲解“杨-米尔斯方程”具体是个什么东西?甚至可以说当今全世界都还没有多少人能弄懂它。但这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杨-米尔斯方程”是物理学界最重要的方程式之一,是现代物理学的又一大奠基之作。据统计,在过去的60年里,先后有7个诺贝尔奖出自“杨-米尔斯方程”的研究。
1994年,杨振宁被美国授予北美最高科学奖鲍尔奖,富兰克林学会给出的颁奖词如此说道: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重新规划了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
除了“杨-米尔斯方程”外,杨振宁还在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特方程,这同样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基石,在统计力学领域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当然以上只是他辉煌履历中的几个代表作,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远不止如此。
想必很多人在网上都看到过这样一张图,底下解释说这是现代物理学会议的一张合照,而杨振宁于一众学界大佬中成功占据了C位。在向来讲究论资排辈的科学界,杨振宁能够占据C位无疑能够说明其地位。要知道上一个能这样占据合照C位的人,叫做爱因斯坦。
这个解释其实并不靠谱,因为这张照片的展示场景并不是什么现代物理学会议,而是1995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为杨振宁教授举行的退休仪式。别说里面站的那些人无法代表物理学界天花板,即便他们真的全是学界顶流,甚至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等这些物理宗师复生,那也只能让杨振宁占c位,因为这是杨老的退休仪式。
不过这张照片虽然不靠谱,但杨振宁的学界地位却没有说错,甚至可以说是很形象。因为杨振宁就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全球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自然》杂志,曾在2000年搞了一次关于过去一千年对世界影响最大的20位物理学家评选。在这份名单中不仅包括了牛顿、爱因斯坦等耳熟能详的大佬,也有杨振宁。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杨振宁是这份名单中唯一在世的人。
所以作为物理学界第一人,杨振宁的伟大的毋庸置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杨振宁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无疑更应该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只可惜有那么一部分国人,对于杨振宁的伟大却并不买账。他们在网络上从未停止过对杨振宁的质疑,即便现在的杨振宁已经年过百岁,仍不乏有刺耳的群嘲声。
因为在他们看来,杨振宁即便再厉害,那也是一个抛弃祖国的“外国人”。
不比钱永健、丁肇中这些生于国外、长于国外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是清末秀才,父亲杨武之更是民国著名学者,所以他们家也算是书香门第,使杨振宁从小就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
1929年,因为父亲杨武之调任清华大学任教,所以7岁的杨振宁就跟随父母住进了清华园,读的是当地的教员子弟学校。他的邻居有美学大家邓以蛰、国学宗师王国维、数学先驱郑之蕃和熊庆来……
在这样一个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的环境里,杨振宁更是如鱼得水。
1938年,15岁的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这里是当时中国科学的殿堂,是孕育大师的摇篮。当时给杨振宁当老师的有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和王竹溪,随便一个都是学界大拿,甚至不乏诺贝尔奖级别的人物。西南联大的培养,为杨振宁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拿的是庚子赔款的奖学金,肩负着日后回来填补国内学科空白的责任。很明显杨振宁是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在他光辉成就的背后,站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大义,报效祖国是他的使命和责任。
然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众多海外学子纷纷响应祖国号召回国,为建设新中国添砖加瓦。杨振宁这个本应该回来的人,却并没有踏上归途。不仅如此,杨振宁还在1964年加入了美籍,成为了一名彻彻底底的美国人。
都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不管杨振宁之前取得的成就如何耀眼,那也只是属于杨振宁自己,而不是中国。杨振宁这种“背弃”民族和国家的行为,显然不会被人所理解,甚至就连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也难以接受,而这也让杨振宁数十年来饱受苛责。
即便杨振宁在2015年已经改回了中国国籍,苛责之声依旧不停。毕竟锦上添花哪里比得上雪中送炭?当初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不回来,现在老了才改回国籍,这是回来养老么?
但事实真实如此吗?
杨振宁生于传统中国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孔孟之道家教熏陶,他深深地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着怎样的血液。1956年,斩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大厅,当着全世界的学界大拿和政要名流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杨振宁经历过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落后中国,他比谁都渴望看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所以当年他并不是不想回来建设祖国,而是不能。
不同于邓稼先、钱学森等人从事的应用物理研究,可以直接用知识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杨振宁当时的研究方向属于理论物理,极其烧钱不说,还无法直接应用实践。可以说如果杨振宁当时回国,如果不更换研究方向的话,压根就帮不上国家什么忙,甚至还会有所拖累。
相比之下,美国有着更加合适的科研环境,可以帮助杨振宁更好完成他的研究。当然杨振宁仅仅是留在美国还不够,以当时美国的政治环境,他们是不放心让一个中国人去涉足尖端科学研究的。杨振宁如果想要安心做研究,那么就只能是加入美国国籍。
杨振宁虽然没有亲身回国,但他却在大洋彼岸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
1971年,随着“乒乓外交”解冻了中美关系,杨振宁以美籍科学家的身份回国省亲访学。这不仅仅是意味着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家乡,更为中国的科学教育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而他则是利用自己在学界这种深厚的影响力,致力于为中国搭建联通美国乃至全世界科学教育的桥梁。
杨振宁曾多次在演讲中公开讨论中国的国情与发展,且毫不吝啬对于祖国的赞扬和期待。并且此后他每年都会回国,以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对中国持有偏见的外国人开始愿意去了解和正视中国。而那些原本对回国持观望态度的华人学者们,也都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除了充当祖国的“宣传大使”大使以外,杨振宁还在尽其所能帮助国内的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比如在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首期少年班,而杨振宁就是倡导者之一。
1980年,杨振宁利用自己的教授身份,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策划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其设立的CEEC奖金,10年间资助超过80名国内学者前往美国进修。
1983年,杨振宁发起的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成立。截止2007年,该基金会资助了数百个基础研究项目,累计资助金额超过2000万港币。
1986年,杨振宁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为了办好这个研究室,杨振宁可谓是用心良苦,他不仅亲自募款支持,还牵头指导研究室的研究方向,甚至他还会资助研究室的博士生到自己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交流。
1997年,杨振宁推动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不仅亲自挂名担任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还以个人名义捐献400万美金,甚至连许多的教授研究员都在杨振宁帮忙邀请招聘来的。
其中就包括了研究中心的首任院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聂华桐教授,另外还有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力学大拿林家翘、热学大家翁征宇……这些人不仅仅是学术大拿,更是广告招牌,他们的存在为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界的殿堂,是国际顶尖学者的向往之地。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很多人说他不过是回来好处养老,但事实上他没有向国家索取任何好处,反而还捐出个人积蓄用于国家科研事业。甚至他还会站上讲台,亲自给大一新生上大学物理课……
回顾杨振宁的经历和贡献,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杨振宁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科学界,爱国始终是其精神底色。虽然当年他没有像邓稼先那样毅然踏上归途,但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曾说:“杨先生为祖国做了很多事,只是他自己不愿意说”。他虽然不愿意说,但并不代表这些事情就没有发生过。
2021,杨振宁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如是说道:“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那些质疑杨振宁的人,你们真的明白吗?
说实话我还是喜欢钱老钱学森,跟邓老邓稼先!
李政道笑了
确实牛逼,这种人跟白酒一样,百年之后,年成越久名气也会越大!
[横脸笑]
有什么贡献,贡献是少个光棍结婚
这才是真正的套牢,不知道啥时候解套[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