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德国发起法国战役,直击以法国为首的西欧诸国。当时的德军凭借一手无解的闪击战术,打得西欧联军怀疑人生。不仅荷兰和比利时等低地国家迅速沦陷,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也是不堪一击。
当时古德里安和他的装甲兵团穿过阿登森林,让号称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成了摆设。随后德军的钢铁猛兽肆无忌惮地驰骋在法国的平原上,而溃败的英法联军则是如丧家犬一般狼狈西逃。短短一个星期,德军便把法国北部给打穿,将几十万英法联军给赶到了敦刻尔克的沙滩上,并由此上演了那场二战史上著名的“大撤退(放水)”。
低地国家以及法国北部的惨败,让法国失去了大量的生力军、重要的工业基地以及盟友。尤其是英军在敦刻尔克撤退后,直接患上了恐德症,不愿再派一兵一卒驰援法国。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元气大伤的法国不仅要独自面对德国的压力,还得随时应付后方意大利的夹击,腹背受敌,胜算属实不大。
事实上,出于一战的教训,法国人本就不太想打这场战争。
一战时的法国,被称作是“名义上的战胜国,实际上的战败国。”因为当年法国虽然战胜国,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统计,四年的欧洲大乱斗打下来,法国的伤亡人数总计超过500万,且基本都是青壮年。要知道当时法国的总人口都才4000万不到,这差不多是打没了整整一代人。所以当时的法国几乎家家戴孝,遍地都是孤儿寡母。
除了人员伤亡惨重以外,法国的经济损失也很大。首先作为法国工业核心的北法地区,因为是主战场的缘故,大量的工业设施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法国的工业产能。其次法国的农业也因为劳动力的缺失而遭到荒废,农业向来发达的法国,甚至破天荒闹起了饥荒,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最后法国的国库也被消耗一空,原来靠着放高利贷投资积攒下的丰厚家底,要么是因为债主变对手而被直接赖掉,要么是因为战争需要而被变卖。
当然有付出也有收获,法国终究是战胜了宿敌德国,不仅洗刷了普法战争中的耻辱,更拿回了当年的荣耀,重回欧陆之巅。而凭借着欧陆霸主的优势,用不了多久,法国就能把这些战争的投入给赚回来。所以在战争刚结束那会儿,法国人依旧斗志昂扬,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
然而事与愿违,这时候作为昔日盟友的英国又开始在背后捅刀子。出于大陆均势的考虑,他们并不希望看到法国人在欧洲大陆上一家独大。所以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后很快就站到了法国的对立面,开始搞起了“扶德抑法”的政策,以至于法国在一战之后的发展迟迟没能步入正轨,甚至再度被德国甩开,为后来法国战役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这样的结局让法国人很难接受,自己打没了整整一代人,到头来却是在为他人做嫁衣。
这样的心理阴影,使得法国人在一战之后极其恐惧战争。而如今法军在前线的惨败,更是加深了他们的恐惧,而英国人故技重施般的再度将他们抛弃,也寒了许多人的心,厌战情绪愈发高涨。
在很多法国人看来,如果后面一直和德国死磕,最好的结果也无非就是一战重演。即使整个法国都被打烂,然后让英国人来摘桃子。与其自己拼命为他人做嫁衣,还不如早点退出这场游戏,让德国人去和英国人玩儿,自己说不定还能坐收渔利。
在这样的一种厌战思潮的影响下,法国人那本就不高的斗志无疑就彻底熄火了,再也无心抵抗。以至于自家的首都巴黎都被弄成了不设防的城市,让德军兵不血刃地拿下。而象征着法国意志的巴黎沦陷之后,法国人也索性躺平了。
1941年6月22日,曾经一战的法国英雄贝当,在贡比涅森林中代表法国和德国签订停战协议。此时距离法国战役开启,仅仅过去了6个星期。
二战中法国的光速投降,使得法兰西成为了二战的一个笑话,至今都还会被人拿出来时不时嘲讽一番。不过在当时的许多法国人看来,这似乎不算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法国人本身就不愿打仗,另一方面则是德国人给他们开出条件相当“诱人”。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德国虽然打赢了法国,但对于彻底吞并法国还是没有太大把握。所以在停战谈判的时候,德国并没有逼得太紧,而是给出了诸多的优待。
比如划出了中立区,让法国政府保有五分之三的国土,给了贝当一个所谓的“独立王国”。另外法国本土的军队虽然被解散,但是维护殖民地利益的海军和一众殖民地军队却是保留了下来。甚至就连那些占领区,德国也承诺会在战后大部分返还。
德国人的“让步”,给了法国人以极大的“体面”,再加上自身本就急切的停战思潮,这让他们觉得投降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事情,当时的贝当政府甚至将其视为光荣的停战,而不是耻辱的投降。
然而投降终究是窝囊的,所谓的“光荣”只是法国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实力才是获得尊重的唯一手段。而对于法国这个在自己手下仅仅坚持了六个星期的战五渣,德国是打心底看不上。所谓的停战合作,只不过是为了减少伤亡而扔出的缓兵之计。等到法军放下武器,彻底失去威胁之后,德国人便凶相毕露了。
法国在投降之后,虽然名义上是和德国保持的“合作”关系,但实际上两国压根就不是什么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高高凌驾于法国之上的德国,将法国当做了自己的战争资源输血地,采取了各种手段掠夺资源。
首先法国人需要向德国人支付高额的占领费。所谓占领费,就是指驻扎在法国境内的德军开销,类似于保护费的意思。你把我家占了,还得让我给你交租金,这样的收费本身就很离谱。而且关键是这笔钱数量很大,开始规定的是每天4亿法郎,后来随着德国的摊子铺得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大。他们对于法国人的收费也跟着水涨船高,涨到了每天5亿法郎。
为了尽可能多地找法国人要钱,他们甚至还搞出了预收的套路,明明一个月的时间,却要收取40天的占领费。
据统计,在整个占领期间,法国人总计向德国上交了7050亿法郎的占领费。其不仅仅是有现金,也包括贵金属、股票甚至一些实体的等价物。对于法国而言,占领费是纯支出,毫无回报收益可言,所以这极大地影响了法国的财政平衡,连老百姓的生活都跟着受影响。
更为恼火的是,德国人在拿到占领费之后,还会转头在法国把钱花掉。当时在货币金融方面,德国人随意调控货币汇率,让德国马克兑法国法郎,始终处在一个优势的地位。这样一来,德国人和法国人交易的时候,就能够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德国人凭借马克的优惠兑换率,可以在法国肆无忌惮地侵吞经济资源,从生活常用的商品,到工厂企业,甚至还有各种外汇和黄金,涉及范围相当的广。
当然这还不算完,德国还控制了法国的边界海关,将原本输往法国本土的大量殖民地资源给截留,然后为自己所用。就这样,法国人被德国人给一波接着一波的割韭菜,家底逐渐被掏空。
除了经济资源上的掠夺之外,德国人还在压榨法国的劳动力。二战期间因为战争的需要,德国大批的青壮年参军入伍,由此导致国内的劳动力匮乏。而停战之后的法国劳动力相对比较丰富,甚至还有着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这无疑是给德国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最初征集法国的劳动力,德国人还是比较讲道理的,搞的是“志愿招募”的套路。简单来讲就是花钱招人,用就业的方式来完成劳动力的补充。虽说给出的薪水不多,但好歹也是走的志愿路线,算不上掠夺。
但是后来随着前线的战事吃紧,德国的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德国就动起了歪心思。他们搞了一个“劳工替换”政策,让法国人用劳工去替换战俘。原本按照规定,3名劳工即可替换一名战俘,但实际上根本就达不到这个比例。因为对于德国人而言,战俘也是绝佳的劳动力,而且还不要钱。这么好的资源,他们可不愿意白白浪费。
所以所谓的“劳工替换”仅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其目的是为了征集到更多的法国劳工。更为关键的是,相比于此前的“志愿招募”,“劳工替换”是带有强制性的,不去都不行。在德国最疯狂的时候,如果有人逃避强制性劳动将会被枪毙。而即便是他跑了,他的家人也会受到连累,所有的男性家属将会代替他受刑。
在德国人强力手段下,法国有大量的青壮年被迫上岗,为德国劳动。据统计,在占领期间,德国从法国征集到的劳工数量多达96万人,这还不算法国的战俘。
事实上,这些都还是直接为德国服务的劳动力。如果算上那些被德国控制,或者是为德国生产的法国工厂和机构。那么整个法国为德国服务的劳动力,则是超过了35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为德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是德国维持战争的重要动力。但是对于法国而言,这些劳动力的流失,则是极大地拖累自身的经济运转。
所以经济掠夺也好,人力资源流失也罢,法国人都是非常吃亏的。而那个所谓独立自主的法国政府,只是德国人的傀儡,不仅不敢出手阻挡,还要帮着德国人压榨法国老百姓。为了让德国人有钱花,他们想尽办法收刮老百姓的财富,从股票证券到黄金首饰,都被他们当做占领费孝敬给了德国人。
为了给德国人招工,他们扯起大旗,用高额薪水,诱人奖金,甚至战俘回家这样的借口理由,号召法国的老百姓去给德国人卖力。
他们为了让德国人有饭吃,他们还不惜搞出配给制,让法国的老百姓饿肚子。以至于许多法国女人,仅仅是为了几个面包,就得去向德国人投怀送抱。
总而言之,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人过得很窝囊。但是没办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投降后的法国已经彻底失去了和德国对抗的资格。在德国人的枪口下,大部分的法国人都不敢反抗,只能是窝囊地活着。
试问这时候的法国人,还光荣吗?
投降一次,下次投降就没多少心理负担了。投降一次国家的精气神就会弱一分…。
德国人对法国人真不差。
非常光荣
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小孩是国家养的
不知道现在这两个冤家干起仗来谁能赢呢?
看过一张历史照片,希特勒在埃菲尔铁塔下目视远方!真是踌躇满志……
保存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