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官方层次上是没有,当时刚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的民国政府也没能力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纷争。
但其实在"民间"层次上是有的,有一家名为"惠民公司"的劳务派遣机构,就曾在中国招募了十四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为英国、法国以及美国进行后勤辅助工作。
在一堆炮弹壳中的中国劳工
虽说这家"惠民公司"是民间公司,但实际上呢他是和当时的北洋政府带着许多理不清的纠纷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半官方"的公司。
那么这十四万被派遣往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命运究竟如何呢?
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一战主要就是欧洲列强为了利益撕逼,说实话在亚洲地区所受到的波及并不算特别大。
当时的中华民国也刚独立不久,国内局势乱七八糟的,民国政府也没能力去跑去参加列强级别的战争,北洋政府在一战中表达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中立。
但北洋政府内部并不是一言堂,虽然说中立的声音占据了主流,但另外也有有识之士认为民国政府应该加入协约国一方。
认为民国应该投向协约国怀抱中的代表,就是梁士诒。
梁士诒
梁士诒后来的名声如何咋先不谈,但在关于一战的局势分析,他认为多线开战的德国必败无疑,而民国政府也应该加入到协约国的阵营。
站队协约国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从德国手里要回山东地区等德占领区,其二自然是可以以战胜国的头衔重新回归主流世界的怀抱中。
但当时的民国政府先不说有没有这个财力去派遣一大群大头兵奔赴欧洲战场,估计民国那落后装备就算到了欧洲战场也是当炮灰的料,而且英法等协约国大佬能不能看得上民国这点兵也是一回事。
梁士诒给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咋的军队不行,那派遣劳工可以吧?
英国人和中国劳工的合影
1915年,梁士诒起初和英国政府接触的时候,英国人也看出了民国这点心思,所以英国不愿意了。
毕竟胜利的蛋糕本来就那么大,谁都不想自己的一份切出去给别人,更何况想要派遣一点劳工就换取"战胜国"的名头,那不就是痴心妄想吗?
英国人的回复看着挺绕的,但总结起来就是:死了这条心。
但后来随着1916年爆发的凡尔登绞肉机,让英国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和以前欧洲大陆的小打小闹不同了,这样打下去英国的年轻人真的可能会死光的。
历经如此长久的战争依旧看不到和平的影子,这个时候的人力在欧洲也变得额外的昂贵。
于是英国人将目光投到了远东的民国。
Ⅱ1916年5月,天津出现了一家名为"惠民公司"的劳务派遣机构,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从中国拉人头,然后送到欧洲战场去。
要从当时民国的地盘招人,还是送到欧洲当炮灰去,自然不可能没有民国政府的暗中允许,因为当时的民国不愿意招惹任何一个列强,最后民国政府内部扯了很久也只能以一家"公司派遣劳工"的方式加入到一战中。
这家惠民公司对外打出的招工广告是:带着五年的合同奔赴法兰西吧,你的年薪将会超过两千法郎,当你从法国回来就将成为富人。
一战时期的两千法郎大概是多少钱呢?
当时法郎兑换银元的汇率大概是五比一,也即是五法郎能换一银元。
而一银元可以买十斤猪肉,或者三四十斤大米;而当时的普通体力工人的月薪大概是5银元,折合25法郎的样子,大概国内当工人每年能拿300法郎的样子,而这个招工广告宣传的薪水则是差不多翻了七倍的样子。
这样的薪水绝对是足够有吸引力的,也因此惠民公司的招工广告刚出,就有无数中国人报名参加。
当然英国和法国对这些劳工也是有着身体素质要求的,通过英国和法国的考核并且通过简单训练的中国劳工,总共大概在十四万人左右。
从1916年8月开始,这批很多连省都没出过的中国劳工,开始陆续到达了炮火连天的欧洲战争中。
Ⅲ这十四万中国劳工中,英国人领走了大概十万人,法国人拿了三万人,美国人拿了一万。
按照惠民公司和中国劳工最开始签订的合同,他们是不用上战场的,只要负责后勤工作就好了。
但当时的欧洲战况如此惨烈,即使是较为安全的后勤,也不能说完全置身于战争之外。
根据当时的中国劳工朱贵生回忆道:他们这批被分配到法国的劳工,最开始是在法国的面粉厂工作,后来前线人手吃紧又被送到前线去运送弹药粮食了。
在前线搬运弹药的中国劳工
但其实相对地说,法国人对这批中国劳工算是仁慈了,起码比起英国人来说是这样。
英国人拿这十万干啥呢?在前线挖战壕,掩埋尸体、修路架桥……更过分的几乎是拿这些中国劳工当"人肉排雷器",去德国的地雷区踩雷。
总之,英国人几乎就没把这批中国劳工当作人看,他们在接近前线甚至就是战场上干着最累也是最容易丢命的活计。
而且这一群刚从农村出来,大字不识的农民跑到发达的工业国家战场上会咋样呢?
答案是死于各种"见识少"。有劳工刚到英国的前线营地,然后呢就跑出战争工事好奇的看着"天上会飞的铁鸟"。
然后这群天上的铁鸟,就对他们抛下了炸弹,又或者拿机炮对他们扫射。
这批因为好奇的中国劳工,就这样被炸弹和机炮扫射轰炸得血肉模糊,这群中国劳工的死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还有更惨的,在1917年法国皮卡战场上 ,一批德军突破了法军的防线,然后这批还在修建战争工事的中国劳工怎么办?他们没有枪,或者说即使有枪也不会用,他们只能拿着铁锹或者和德军近身肉搏。
在修建战争工事的中国劳工
当援军到达皮卡战场的时候,这批中国劳工已经全部战死了。
而这些中国劳工即使干着最苦最累的活,但他们到手的酬劳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原先的"惠民公司"宣称的是包吃包住,但实际上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上的吃穿和住都是需要从薪水中扣除的,这样扣下来他们最多有就能拿到原先承诺薪水的一半。
除了克扣薪水外,英国人对这批中国劳工的人格侮辱也是他们接受不了的。
被分配到英国的中国劳工,每个人手上都带着一个镯子,上面标记着属于他们的"编号"。
英国人对中国劳工的称呼永远是手镯上的一串数字,他们不配被称呼名字。
而对于违反条例的中国劳工,轻一点的则是鞭打刑罚,严重的甚至还会被枪决处理。
这个严重不严重,主要还是取决于英国人的心情。
1917年,几个中国劳工因为内急用了英国人专属的厕所,然后被发现后就是抓起来一顿酷刑伺候,这几个就因为不小心用了英国人厕所的中国劳工差点就这样死了。
从1916年8月至1918年8月这两年间,这些远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有的除了被克扣的薪水,无疑还是屈辱。
Ⅳ1918年,欧洲大陆上的战争阴云也终于差不多消散了。
能成功活下来的中国劳工,自然也到了回家的一天。
但这期间,却又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插曲。
在18年7月的时候,一个法国女人跑进了位于当地的中国劳工的驻地。
位于法国巴黎十三街区的中国劳工纪念碑
这个法国女人提出了一个令人诧异的要求:她希望嫁给一个叫做姓"杨"的中国人。
当时的中国史学家蒋廷黻恰好就在这所中国劳工营地中,他劝这个法国姑娘谨慎考虑,毕竟跨国婚姻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中法之间的差异都很大。
但这个法国姑娘十分坚持,她还是希望最后嫁给这个姓"杨"的中国劳工。虽然最后这个法国姑娘最终有没有和那个"杨先生"结婚已经找不到相关记载了,但其实像她这样希望嫁给中国劳工的法国女人并不是只有她一个。
当时由于前线的吃紧,法国后方的工厂几乎没有适龄的男性可以参加劳动了,而这个时候自然是法国女性顶上了。
而恰好来到法国的这批中国劳工,在经过英法两方的挑选后,大多数是身体素质不差的年轻男性,他们有部分在被派遣到了法国的工厂中,这样就有了和法国女人的日常来往。
这群在工厂中劳动的法国女人发现,这些中国劳工十分的能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和头脑也不算差,并且他们挺会照顾家人(指将钱寄回中国),在这种接触下有不少法国女人喜欢上了这些老实的中国劳工。
法国工厂中的中国劳工
根据后来的一项统计,大约有三千名中国劳工因为得到了后续的雇佣合同,又或者和法国女人结婚留在了法国,这批中国劳工也应该是最早一批移民法国的中国人。
而江苏籍的中国劳工张长松和法国人露易丝,也是最早的一例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完成的结婚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