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强调了深层次高质量的沟通不仅仅局限于言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要求人们在交流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此培养出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这种沟通方式超越了表面的言辞,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心灵共鸣和相互理解。
有的人听到对方一大段话,没理清对方的中心意思,就急于回应,结果错误理解对方含义,以讹传讹,错上加错,最后离题万里,劳心伤神,沟通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这,是误解支配了底层认知。
还有的人把沟通当成闲聊,漫不经心,天南海北,缺乏中心,看似聊得热火朝天,其实都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曲终人散,回味起来,落得个索然无味的落寞和孤寂。
这,是无效支配了沟通目标。
老子《德道经》第三十一章《积》:“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表达了真正的沟通不应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而是应该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感受。
亚伯拉罕·马斯洛选出杰弗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都是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分析发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有以下13点相同:
有良好的现实知觉;
能正视自己、别人和自然;
他们活动和反应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
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看法;
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
能认识人类;
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
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
具有客观公正的价值观;
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
具有创造力;
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
老子《德道经》第三十三章《不争》:“善爲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爲之下。”强调了不争之德的重要性。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不应该以压倒对方为目的,而应展现出不争的态度,通过理解和支持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这,才是需要把握的沟通的基础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