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不是经常跟你说:“这孩子可聪明了,就是太爱动,心思不在学习上!”

中医来看,其实多动症孩子的小动作多和注意力差,可能和“脾虚”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讲脾藏意,“意”指思维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包括专注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
通俗讲,脾就像身体的“营养加工厂”。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血以养心神。
好脾脏:营血充盈,“意”能正常发挥,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有序;
脾虚了:营血不足,“意”失所养,出现神思涣散、多动躁扰。
在我接诊的多动症患儿里面,脾虚的孩子是很常见的。由此可见,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就会导致孩子心神不宁,兴趣多变,小动作多。

说个真实案例:
患儿,男,8岁。主诉:注意力涣散、多动躁扰2年余,加重半年。
自幼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吃饭追着喂,喜冷饮甜食。平素大便溏薄,日行2-3次,夜间易醒,晨起精神萎靡。
家长说孩子上课坐立不安,难以完成作业,情绪易激惹。
刻诊:面色萎黄无华,形体瘦削,肌肉松软,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濡缓。

辨证分析:
患儿病位在脾,累及心神。
1.脾虚为本:长期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致气血生化乏源。脾虚则"意"失所养,故见思维散漫、记忆减退。
2.湿浊蒙窍: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上蒙清窍,故见躁动不安、注意力涣散。
3.土虚木摇:脾土虚弱,肝木无制,风阳内动,故见肢体多动、情绪失控。

辨证后给他开了方子:
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培土健脾)
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化湿醒脾)
浮小麦、炙甘草、大枣(缓急安神)
钩藤、生龙骨(平肝潜阳)
石菖蒲、远志(开窍益智)

结果如何?
孩子服药2周后:食欲增,大便成形,夜间安睡,躁动减少三成。原方加黄芪增益气之力。
继续用了一个月:面色转红润,体重增1.5kg,能静坐听课20分钟,家长诉情绪控制明显改善。去钩藤,加益智仁固本培元。
3个月后:学业成绩提升,体检身高增长2cm,舌脉趋于平和。改服健脾膏方巩固。

脾虚就像身体拉响警报,用对方法调理你会收获一个吃得好、睡得香、学得专心的宝贝~
调理思路:
1.培补中焦,复其气血生化之职
2.运脾化湿,涤除蒙窍之浊阴
3.实土以御风木,调和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