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3种方式看似认真教育、实则挖坑给自己跳,记得别再用了

兰妈谈育儿 2023-02-16 21:16:57

文/兰妈谈育儿

如果你想孩子成为顺从守规矩的人,就不停地采取压服手法,但如果想让孩子独立且具有批判、和思考的想象能力,那就需要采取能加强这些能力的引导方式、和智慧品质了

朋友倩倩,和她的丈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通过重点大学毕业,的确因读书带来了颇多好处

从招聘岗位、升职加薪、再到成家立业,可以说,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就是他们成为更好自己的助力点

所以,倩倩有了女儿之后,面对比之前还要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时,她早早地就加入了鸡娃大军

从幼儿园开始,小班学认数、中班学识字、大班学写字

为了更高效地学好知识,倩倩一直都要求她女儿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一旦发现有拖拉、不自觉或者偷懒的情况,就会马上指出问题所在,再配上对应的惩罚作为牵引

比如,如果没有好好练字,就一周不给吃零食、一个月不看电视、半年不准去游乐场

因为害怕、所以不敢不听话,这种比较严厉的管教思路,在整个小学的践行效果还是特别不错的

而大家也都一致认为,那些从小名列前茅的孩子将来会一路飞黄腾达,可事实并不是绝对的

倩倩说,女儿上初中之后遇到的班主任特别严格,每次开班会都强调:“成绩差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未来会过上穷与富的两种人生”

这种勉励居多的教育,曾经让倩倩女儿很不适应,好几次想跟妈妈述说委屈,可一向优秀惯了的倩倩并不能理解,还总是“学不好习,别找那么多借口”

就那样,一向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就在各种不适应的压力、和情绪下渐渐产生厌学心理

大部分的放学时间里,只要倩倩不在身边催促、提醒,那孩子几乎就过着典型的躺平生活

书包往沙发上一扔、二郎腿一翘、小音乐一听…

而看起来悠哉悠哉的生活,自然是少不了一顿批评教育

之后的状态呢?即便是写作业了,那也是不会的题全部略过、根本懒于思考动笔

倩倩看到她女儿如此,直接被气到快要抑郁了

其实,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条简单的路

像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某一个阶段表现得优秀,就可以一直优秀下去

这样的想法纯属就是自我侥幸、也是缺乏教育认知

那些小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长大后就出现严重叛逆、和厌学心理的娃,自身状况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在于家长一直在做“无用”教育

比如,有3种育儿方式看似认真教育、实则就是家长在挖坑给自己跳:

01

不停地讲道理

有一个4岁女孩,平时比较活泼好动,一看到新鲜的东西小手就想摸一下、碰一下

妈妈知道自己女儿的性格,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大道理:“不要乱摸乱碰”、“你要爱护家里的每一件物品”

可惜,女孩并没有听进去,似乎把妈妈的话当成耳边风

有一次,奶奶过生日

妈妈特意定了一个大蛋糕,还专门嘱咐女孩:“这个蛋糕是送给奶奶的,不能动”

过了几分钟,妈妈还是不太放心,于是又把蛋糕拿到房间放在高高的地方

她以为“女儿够不到蛋糕,蛋糕就安全了”

不曾想,这个动作让女孩认为“妈妈就是偏心、就是坏,把蛋糕放那么高,就是不让我吃”

越想心里越不舒服,女孩的醋坛子一下被打翻了,她开始一个板凳加一个板凳,实在够不着就用挂衣杆去移动蛋糕

刚在厨房忙完的妈妈赶来看到这一幕,赶紧制止并严格批评

女孩被批评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带着记仇的口吻说:“哼,不让我吃,大家都别想吃上蛋糕”

那一刻,妈妈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女儿的想法如何灰暗”,她尝试着跟女儿讲道理“你不能这样想”

可结果劣迹斑斑,孩子根本听不进,还认定妈妈就是偏心、不爱自己…

这件事情让当事人妈妈很是苦恼

她在后台私信这件事情后,我从中提取了一个重要信息:跟孩子讲道理或许是一种“无用”教育

讲道理之所以“无用”,我认为并不是道理本身没有道理,更多的是爸爸妈妈所讲的道理孩子根本就听不懂

举个例子,妈妈告诉4岁女儿“这个蛋糕是给奶奶的,你不可以碰”

孩子能知道蛋糕一碰就会变形,能理解蛋糕是用来纪念、创造仪式感,并且大伙一起共同分享美味的吗

不,对于一个4岁孩子来说,他们只会片面地认为“妈妈越是不让我碰,就越是害怕我吃蛋糕”,这才是属于小朋友年纪里该有的想法

而在这份沟通清单里,家长的道理也只适用于成人的理解

倘若我们告诉孩子:“宝贝,今天是奶奶过生日,这个蛋糕交给你来保护,千万不要让它被破坏了,因为晚上我们还要庆祝、一起分蛋糕呢”

这种讲道理方式孩子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接受呢

所以,和孩子讲道理一定要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去表达

02

动不动发脾气

为什么爸爸妈妈跟孩子讲很多大道理,最终的结果都是双双惨败呢

我见过有些家长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太狠,眼神中还带着一些凶神恶煞

邻居男孩安安,今年是一名初一学生

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老人的养育多过于溺爱

安安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就沉迷上玩手机游戏,放寒假那段时间,除了每天吃饭的时间都躺在床上打游戏

一个假期下来,安安的心态散了、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老师也把这件事告诉了安安的爸爸

爸爸第一时间打电话批评责备,并警告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每个周上学不给零花钱,在家里也不准吃饭”

这份教育威胁很明显对孩子不管用,安安依旧沉迷打游戏,甚至还逃课不上学

有了几次的明目张胆挑衅,老师再次找到家长说“如果下学期继续没有改变,就会开除安安同学”

为此,安安的爸爸妈妈还从外地特意赶回家

他们深知打骂教育对一个跟自己一般高的孩子,已经不管用了,在接下来的教育里也尽可能地以讲道理的方式去感化孩子

可安安的爸爸是个急性子,话不过三就带着情绪,说话时神态充满愤怒、甚至语气也特别凶狠

安安曾私底下向奶奶求助:

“爸爸总说跟我讲话不听,那是因为我害怕,他说话的神情太愤怒、语气太凶狠,仿佛下一秒都要揍我一顿,我时刻都防备着,哪里有心思再听进他们的话”

这件事也让发现了第二个“无用”教育,那就是对孩子动不动发脾气

小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他们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理的同时,在认知能力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年龄小的孩子他们对时间概念存在认知不足,你跟他们说“今天的懒惰,是为将来的贫穷买单”,他们肯定是不能理解的

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这种“无用”教育,那可真的是在挖坑给自己跳了

要知道,随着孩子的年龄逐渐增长,他们的叛逆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

慢慢地,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需求也会逐渐淡化,待孩子心中不再有爸爸妈妈的位置时,他们就像是一只关在笼子里小鸟,飞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离开爸爸妈妈的批评唠叨、神情凶恶,就是他们解脱心情、获得新生的开始

所以,不停地讲大道理、和动不动发脾气对孩子的影响根本就是“无用”的

03

刻意营造感动

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和不停地讲大道理、动不动发脾气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最终还是属于“无用”教育

它就是刻意营造感动

单亲妈妈晓晓,就陷入了这样的“无用”教育

晓晓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就开始一心扑在事业、和女儿的教育上

每天早出晚归、拼命赚钱,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

而历经了人生各种艰苦的晓晓,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最不愿意看到女儿走自己走过的辛苦路

所以,培养女儿读书成才就成为了唯一的心愿和目标

每天安排大量辅导班、课后还有很多练习题等着去做,如果偷懒了,就会被指责“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好,如果再不努力怎么对得起我的这些付出”

女孩本来就是比较懂事的性格,听到妈妈如此说,也算是比较争气,好几个夜晚都在熬夜奋斗

可学习终究是需要劳逸结合、更需要从小目标慢慢突破大目标,马不停蹄学习的结果,最终只会迷失自己、并丧失自信

大概也是从初中开始,晓晓女儿的学习成绩开始一落千丈

也因为妈妈给她定的目标太大,平时看不到希望的努力,就化作一份又一份自卑种子深埋心底

等到和同学拉开差距后,孩子索性不学了,她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还不如不努力”

这件事让晓晓很愤怒,她知道晓晓是一个懂事女孩,刻意营造的感动或许能带来一定激励效果

她告诉说:

“我对你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只希望你能做到认真努力、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情”

“看看这些年,为了你的学习和成长,妈妈放弃了升职加薪的机会,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那妈妈还有什么努力的意义”

一番刻意营造的感动气氛,可以说孩子未感动、倒是把妈妈先感动了

可女孩这次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积极动力,她一脸挫败地说“对不起,妈妈,我真的学不动了”

听话女儿有气无力的声音,晓晓才明白,原来那些年惯用的“感动营造”根本就是无用,所带给孩子的积极也不是动力,而是属于道德绑架的心理压迫

因为不好学学习就是对不起妈妈的辛苦努力,所以才会逼自己努力上进

可人总是疲惫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的承受能力甚至远远不如家长

可见,刻意营造感动真的“无用”

它是从心灵上慢慢打压,尤其是“学不好就是对不起爸爸妈妈”的自责想法,根本就是一股邪恶的力量,慢慢侵入孩子内心让他们自卑内向、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

而学习呢,从来都是一件积极而轻松的事情,家长大可不必去逼迫、甚至打压孩子

只有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积极、和兴趣,自主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才是突破一切困难的最佳状态

那么,关于认真教育孩子这件事家长还有哪些不一样的方法与技巧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2 阅读:405

评论列表

缘缘

缘缘

3
2023-05-08 08:34

说得很好,想要养好教好,当爸当妈的应该多读点书,多看孩子教育方面的书和资料!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