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他是怎么改变晚清花鸟画的绘画风格的?

小红花娱乐 2023-03-13 15:32:19

李鱓是“扬州八怪”中较为年长的一位。李鱓(1688~1760),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等,兴化(今属江苏)人。

李鱓年轻时依循读书人的惯例,参加科举考试,于25岁(1711)中举人,北上到古北口(今属北京)谒见康熙皇帝,受到恩宠,入宫中南书房。后来李鱓先后出任山东临淄、滕县的地方官,直至乾隆九年(1744)被罢官。在官场中混迹30多年的李鱓,目睹其中之黑暗与欺诈,便移居扬州,以诗文书画自娱,卖画为生,并和郑燮、李方膺等人交往密切,诗词唱和。

李鱓自幼喜爱绘画,十六七岁时已成名,初随同魏凌苍、族兄李炳旦夫妇习山水、花卉,供奉内廷时奉旨随蒋廷锡学画,后又向指头画家高其佩求教,在扬州又从石涛奔放豪爽的笔法中得到启发,自放胸臆,由工笔转为破笔泼墨的大写意,不拘法度,泼墨淋漓,挥洒中见规矩,不拘形似中得天趣。

李鱓继承了徐渭、八大山人、石涛以来在扩大题材中刷新立意的个性派新传统,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取材领域,以入世而非出世的胸怀,存自我寄托亦兼顾提高观者趣尚的精神,丰富乃至刷新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为了以笔墨提炼对象的形神,他不囿于前人既有的笔墨范畴,直接面向未被前人笔墨穷尽的自然物象。曾自题梅花曰:“不学元章(王冕)与补之(扬无咎),庭前老干是吾师。”针对大自然花鸟木石的千姿百态,他的笔墨也广收博取,不限于某家某派,甚至在情之所近的粗笔泼墨画法中,也糅入了勾点结合画法,时而还参用工细画法。

《芭蕉萱石图》清 李鱓 纸本 淡设色 南京博物院收藏

李鱓的《芭蕉萱石图》中芭蕉干高叶大,成为整个画面的主体,画的泼辣淋漓,颇似雨后含有湿润之气。下方石块,随意写来,皴纹不多,苔点简老有力,石棱背向有致。从石旁、稚蕉间溢出萱花,细笔勾花,参粗笔勾叶,婀娜多姿,差鲜嫩可爱。通幅气势磅礴,天真自然而不露笔墨痕迹,可见其画风之一斑。左侧自识:“雍正瘀逢摄于格之夏五月,复堂懊道人李鲜。”钤印一方。

为了强化状物笔墨同时承担的写意功用,淋漓酣畅地抒发个性,表现内心情感,李鱓高度重视各家个性不一的笔墨风格,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以用水为突破口,树立了自家笔墨风格。水不但可使笔借墨而成形造势,亦可使墨因笔而生发变幻,不仅直接影响了笔在纸面上的磨擦而出现干湿燥润之差别,同时更主导了最宜宣泄感情个性的笔墨运动之节奏。李鱓对用水量的控制,成功地强化了笔墨的对比,微妙地完成了笔墨的过渡和转换,助成了他那老健酣畅而奇崛霸悍的画风。

《墨荷图》清 李鱓 纸本 水墨 故宫博物院收藏

《芍药图》中二折枝芍药以意笔点染而成,相映成趣,很得“青藤白阳”的挥洒脱落之意。

《芍药图》 清 李鱓 纸本 墨笔 苏州博物馆收藏

《墨荷图》展现出荷的荣枯的自然状态,先用浓墨勾荷叶,后染,荷花及新叶用淡墨,水草用笔粗放。秦祖永评其画:“笔意躁动,不免霸悍之气。”

《芭蕉睡鹅图》构图简练、丰满,乍看粗率,但不拘法度,于形态之外,寄豪放之情,虚实结合,在对比之中颇有意趣。鹅曲颈而睡,羽毛勾勒简练,头与掌染红色,芭蕉与地面几笔粗成,有自题五言诗一首开拓画意。

《芭蕉睡鹅图》清 李鱓 纸本 设色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李鱓成熟时期的画风纵逸潇洒,形成自己的风格。《松藤图》轴是李鱓中年时的作品。一枝老松斜向伸入画面,树皮斑驳,松枝繁茂;松树旁边一株藤条攀缘而上;墨中略施色泽。右上空处题七绝一首,写道:“吟遍春风十万枝,幽寻何处更题诗。空庭霁后帘高卷,一树藤花夕照时。”诗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两种迥然相异的景色:一为“春风十万枝”,一为清寂的庭院,雨后夕照中的松藤。看似写花树,其实是他被罢官后,受人冷遇的情境的写照。

李鱓以苍雄奔放的笔墨与娇艳鲜嫩的色彩对照互补,丰富了水墨写意画的色彩感觉,变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淡雅柔和为鲜明生动,而接近了一般民众的视觉欣赏习惯,故对晚清写意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9

小红花娱乐

简介:点点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头像观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