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珠穆朗玛峰出了2个怪事。其中1个是山会“跑”,而另1个是山上竟然长了草。对于后者,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坏消息,甚至有专家说很多人会因此遭殃。
这件事情怎么看待呢,我来给大家做个分析。
1.珠穆朗玛峰和它的植物垂直分布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是世界第一高峰。
这里环境恶劣,常年低温。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年平均气温-19.6摄氏度,暴风、暴雪更是司空见惯。由此,珠峰和南极、北极一同被称为“世界三极”。
今天,我们主要说下它的植物垂直分布。
在珠穆朗玛峰上,高度不同,分布的植物也有很大区别。总体来说,海拔越高,植物越稀少。
海拔2000米处,是常绿阔叶林带;海拔5000米处,是高山草甸带;而海拔5500米左右,是植物和冰雪的分界线,叫做“温度限制区域”。超越这个高度,几乎没有植物可以生存。
但在2020年1月,有国外媒体拍到了珠峰海拔6159米处长草的视频,打破了我们的常规认知,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珠峰海拔6159米处,气温极低,含氧量仅有140多g/立方米,大气压强更是低到了47.2Kpa左右,而且土壤是冻土,还常年被冰雪覆盖,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长出草来?
长出的草里,有一种植物叫做红景天,通常生活在海拔1800—2500米的地带,为什么会跑到6159米呢?
两个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是:海拔6159米的环境变成了2500米左右的环境,也就是说高海拔的温度升高了。
这就让很多网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两个词: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
2.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
在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焚烧石油、煤炭等用于工业生产,以及车辆使用、森林砍伐等各种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进入低层大气后,开始成为地球热量散失的“防火墙”。
打个比喻,我们的地球就像一口锅。
锅内的热量在上升,而低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个锅盖,阻止锅内热量的散发。这就是“温室效应”。
接着上面这个例子,如果锅内热量无法散发出去会是什么后果呢?大家可想而知,那就是锅内的温度越来越高。而这,就是“气候变暖”。
低海拔植物侵占高海拔空间,真相就是高海拔的温度升高了,这很有可能是“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结果。
具体来说就是温度升高后,高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冻土解冻,常年被冰雪覆盖所压制的植物开始破土而出。而珠穆朗玛峰的“温度限制区域”——植物无法生产发育的低温区域不断萎缩。
如此分析,如果我们不付诸任何行动的话,珠峰海拔7000米处长草也是极有可能的。
3.珠峰长草的隐患珠峰长草的隐患,其实是“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隐患。
首先,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而喜马拉雅——清早高原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整个亚洲的七条重要河流,包括黄河、湄公河、印度河均发源于此。
如果珠峰上的冰雪融化,将导致整个亚洲的七条重要河流产生两个直接后果——水量增大和饮用水缺乏。
水量增大,会直接淹没低海拔地区,部分城市或者国家将从地图上消失;而饮用水缺乏,则会直接影响河流流经区域的日常生活。
而这仅仅只是分析了珠峰而已,当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珠穆朗玛峰,还有南极和北极等冰川区域。
其次,极地生物的生存将会受到挑战。比如北极熊,它们已经适应了极地寒冷的气候。如果气候变暖,它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
而非极地区域的动植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温度升高,会促使植物开花产生更多的花粉,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蚊子、老鼠等害虫的活跃度、繁殖率增强,导致各种虫媒传染病越演越烈。
再次,气温升高后,会给低层大气提供更多的动能,引发飓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产生。
对于这些隐患,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度恐慌。
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也会导致珠峰长草,那就是间冰期。
4.间冰期冰川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有盛开怒放的时候(冰期),也有黯然退场的时刻(间冰期)。
冰期的时候,冰川大规模拓展,温度极低,许多植物因为温度不够、光照强度弱等原因无法生长;
而到了冰川消融的间冰期,这些隐藏在冰川下的植物宛如冬眠后一样复苏。
据科学家研究,在过去的100年里,间冰期每10万年出现一次。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冰川消融的间冰期。
而珠穆朗玛峰上的长草,正是间冰期时出现的正常情况。这是大自然的发展趋势。
5.写在后面珠穆朗玛峰海拔6159处长草,其实是间冰期冰川消融的正常状态。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对此,我们可以引起重视,但不必过于恐慌担忧。
但这并不代表“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和我们人类活动毫无关系。我们虽然无法改变“间冰期”的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至少不会让“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因为我们人类活动的缘故而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