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培机构如何靠“不着急”闷声发财

元化玩转趣事 2025-03-14 03:54:26

教培机构运营失误中,比资金流断裂更可怕的是以为自己很有钱。

01

有个朋友入职了一家AI自习室。老板对他的工作要求很简单,不用打电话,不用地推,只要接待直访的家长就可以,但要求直访的家长必须成交。

他做了一个月,了解到该品牌其他分店的会员基数是4人和7人,只有他这个店有14人,都是运营将近一年的周期。

上个月月底,他被老板追业绩追得紧,没现金流没办法发工资,他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告诉他远水救不了近火。我让他老老实实把该做都尽力做好,剩下的就等着发工资,然后提离职走人。因为这机构长久不了。

他好奇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第一,客户来源太单一。

第二,AI自习室算新赛道,家长接受度没有传统的学科补习高,成交率肯定会比补习班低。

第三,总会员基数少,说明教学质量差,没形成口碑裂变。

上面三点恶性循环,肯定是入不敷出,机构长期入不敷出,必不长久。

他还是有点死心不息,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告诉他可以尝试做一下抖音、小红书运营引流。

他马上打断我,说这个方法没用,他老板花过几万块钱找第三方做过,没什么效果。

我更加肯定,离职才是真正的活路。

一个小小的自习室花几万块找第三方做短视频引流,要么是真的钱多,要么是老板没有判断力。

收大价钱但不为结果买单的第三方,在我看来都是耍流氓。

我告诉他,自媒体运营,并不是追求快速引流,而是为了持续曝光,刷存在感,这是一个长远的功夫,必须自己运营才是最低成本的。

低成本攒口碑,才是小机构存活的策略。

02

无独有偶,广州有一家少儿编程,在一年内疯狂扩张了11家新校区。

这家机构前身不是做少儿编程,而是做完全不沾边的成人商学院。

在今年初,虚虚假假的传出该品牌最大的投资人不再增加投入,知情人猜测是因为疯狂扩张的新校区,只有一个校区是可以维持自给自足或者稍微赚钱的状态,其他都在持续亏钱。

该品牌自称对标童程童美:课程价格跟童程童美相当,新校区选址基本选择童程童美所在的商圈或者当地主要商场内。

我们私下研究该品牌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它存在很严重的策略性错误。

第一,对标童程童美,且目标群体也完全重叠,这是最大的错误。童程童美这样一个大品牌和老品牌,在该区域的目标群体大概率都被筛选过。所以该区域适龄的要么是已经报名的,要么是需求还没有刺激到位的,短期内无法成交的。

该机构对标童程童美,价格上并没有明显优势,很难开发童程童美未成交的潜在消费者。童程童美会员已经在学习,即使课程定位不同,家长也不会为同一个类型课程报两个机构,毕竟不是刚需。

第二,不同于快消品行业,教培行业普遍回本周期长,特别是新机构。如果该品牌错位选择新区域开拓市场,这个定位或许可以帮助它快速建立学员基数,而它偏偏选择有成熟机构所在的区域开拓。

这样的定位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前提是资金雄厚。资金充足都不够,必须雄厚。既要熬过回本周期,还要跟对标品牌打持久战,所以必须资金雄厚。但这个预期,我想,他们做市场策略的人心里也没数。预期过于理想化。

第三,据我所知,该机构还招了一些“会花钱”的人回来领导营销团队。一个新校区,邀请第三方机构来做引流活动,支付第三方机构的报酬是该校区当月营收的四成。这个四成是什么概念。按照提成梯度递升设计,一个销售顾问大概15万的业绩他的提成点是10%,四成意味着需要这批学员连续续费4年,才回到平均的成本值。

第四,该机构低能效的员工太多。有技术部,但在前端没能感受到技术部任何的技术支持,连平台系统都没有推广运用;有产品部,其实是多余的,既不是研发市面没有的教具,也不是协助教研团队研究教具特性。教研团队的课程设计就是根据教具来落实的,而产品部的作用就相当于采购部,但本身存在采购的部门。我想说的是,架构是大了,但大到多余。

即使投资人不再投入是假消息,但这投资人也亏不少,而且还要亏很久。

03

市场是成熟的,机构是新的,消费者是旧的。

入门教培,做不了第一,也做不了第二,但想在教培市场赚钱还是有机会的。就像很多的小机构和“独立老师”留言说“小而美”不香吗。

“小而美”的特点是低成本,高质量。

所以现在要做教培机构,而且目标是成为有一定规模的教培机构,想要活下来,一定是借用“小而美”的模式。

现在做教培机构,基本上是从别人碗里抢肉吃。

低成本可以保证你熬得比别人久,而高质量可以保证你赢过别人。

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要细嚼慢咽,成长为一家运营健康的机构。

“熬”字诀才是教培机构一直赢下去的关键。

0 阅读:12
元化玩转趣事

元化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