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台湾老兵瞒着妻儿写信回大陆,原配:你下属已经照顾我30年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2-05 07:04:48

引言:

1949年,国民党军官易祥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大陆,将妻儿托付给忠实的勤务兵庹长发。他本以为三年就能"反攻大陆",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1979年,两岸开始通信,易祥瞒着台湾的妻儿,偷偷给大陆的原配陈淑珍写了一封信。令他欣慰的是,庹长发信守承诺,30年如一日照顾着他的妻儿。2012年,易祥的台湾女儿易若莲专程来到湖南老家寻根,对年迈的庹长发说:"我是易祥的女儿,代表父亲来看你,你的任务完成了!"这句话,让这位88岁的老兵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个关于战争、离散、承诺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大纲:

一、战火中的誓言

庹长发14岁被抓壮丁入伍

在部队遇到恩人易祥

1949年易祥赴台前的托付

二、三十年的守候

护送陈淑珍母子回湖南老家

庹长发终身不娶照顾易家

度过艰难的政治风波年代

三、两岸通信后的真相

1979年易祥首次写信回大陆

陈淑珍回信叙述庹长发的付出

易祥对子女述说庹长发的恩情

四、团圆与告别

2012年台湾子女返乡认亲

庹长发完成使命重返故里

2015年庹长发在家乡安息

两家后人共同送别这位重情重义的老兵

79年台湾老兵瞒着妻儿写信回大陆,原配:你下属已经照顾我30年

引言

1949年,国民党军官易祥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大陆,将妻儿托付给忠实的勤务兵庹长发。他本以为三年就能"反攻大陆",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1979年,两岸开始通信,易祥瞒着台湾的妻儿,偷偷给大陆的原配陈淑珍写了一封信。令他欣慰的是,庹长发信守承诺,30年如一日照顾着他的妻儿。2012年,易祥的台湾女儿易若莲专程来到湖南老家寻根,对年迈的庹长发说:"我是易祥的女儿,代表父亲来看你,你的任务完成了!"这句话,让这位88岁的老兵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一个关于战争、离散、承诺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战火纷飞中的别离与重逢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普通农家少年庹长发的命运被彻底改变。1924年,他出生在四川重庆彭水黄家镇新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有机会读书,整日在田间地头忙碌。

在他14岁那年的一天,一支国民革命军队伍路过山村,正在放牛的庹长发被强行抓去当了壮丁。国民革命军第18军就这样多了一名新兵,而这个少年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那个年代的国民党军队腐败严重,新兵的伙食被层层克扣,连最基本的御寒衣物都无法保证。很多新兵还没等上战场就因病死去,活下来的人也都是九死一生。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庹长发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物——易祥。这位比他大五岁的低级军官看到少年可怜,便把他调到身边当勤务兵。

在易祥的庇护下,庹长发不仅吃穿不愁,还逐渐学会了军中生存之道。上了战场后,他主要负责运送弹药,虽然也曾多次受伤,但在易祥的照料下都挺了过来。

随着时间推移,易祥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娶了大户人家的千金陈淑珍为妻。他们生育了两个儿子易浩光和易浩明,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到了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败,大批部队开始向台湾撤退。作为一名上校团长,易祥只获得了三个撤退名额,而他一家四口加上必须带走的副官,显然超出了限额。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易祥夫妻决定让陈淑珍和两个孩子暂时留在大陆。他们期待易祥到台湾后能尽快站稳脚跟,再想办法接家人过去团聚。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易祥把妻儿托付给了最信任的庹长发。面对长官的托付,这位忠诚的勤务兵立下重誓:"请长官放心,我誓死守护太太和少爷,您一日不回,我一日不离开!"

就这样,一个简单却沉重的承诺,将三个家庭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承诺不仅见证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战争离散,更开启了一个关于忠诚与守候的传奇故事。

离岛三十载,书信寄相思

1979年的一个秋日,易祥坐在台北家中的书桌前,手中握着一支钢笔,面前是一张洁白的信纸。他看了看身后,确认台湾的妻子和女儿都不在家。

这一年,两岸终于开放了通信渠道,让这位老军人看到了与大陆亲人联系的希望。三十年来,他对大陆的原配陈淑珍和两个儿子始终牵肠挂肚。

易祥写下的第一封信很简短,只是试探性地询问家人是否安好。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麻烦,他使用了化名,信中也没有提及军人身份。

信寄出后,易祥度日如年地等待回音。两个月后,一封来自湖南的信件让他喜出望外。打开信封,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字迹。

陈淑珍在信中写道,她和两个儿子都安好,这些年全靠庹长发照顾。庹长发不仅帮她们找到了安身之所,还想方设法保护她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50年代初,庹长发带着陈淑珍母子三人辗转逃难,最终在湖南一个偏僻的山村落脚。为了掩护这个"军属"家庭,他对外谎称是陈淑珍的远房表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庹长发用尽智慧保护这个家庭。他把陈淑珍安排在自己租住的农舍后院,既能照应日常起居,又不会引人闲话。

为了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读书,庹长发想尽办法伪造了新的身份证明。他省吃俭用,把微薄的工资几乎全部用在了这家人身上。

随着通信的深入,易祥也得知了更多这些年的故事。1957年,当地开展审查军属的运动,庹长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名义为陈淑珍担保。

1960年代的自然灾害时期,庹长发靠着平日储存的口粮和野外采集的山货,硬是把这家人养活了下来。他不顾个人安危,常常冒着风险去黑市换取生活必需品。

文革期间,庹长发更是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这个家庭。每当有人来查问,他就说陈淑珍是自己的表妹,丈夫早年因病去世。这个谎言一说就是十几年。

两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都考上了大学。庹长发不但没有功劳请求,反而继续默默照看着这个家庭。陈淑珍在信中说,这些年庹长发从未成家,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照顾他们身上。

这些往事让易祥泪流满面。他给庹长发写了一封长信,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在信中,他说自己虽然在台湾另组家庭,但从未忘记大陆的亲人。

从此以后,易祥经常给大陆的家人写信。每次通信,都会特意嘱咐儿子多关照庹长发的起居。这份跨越海峡的情谊,在信件往来中愈发深厚。

女儿寻根路,老兵终卸甲

2012年春天,易祥的台湾女儿易若莲踏上了寻根之旅。她手中拿着父亲生前留下的地址和书信,乘坐飞机抵达了湖南这片陌生的土地。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易若莲来到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农舍前。门口的老人正在晒着太阳,佝偻的身影映着夕阳拉得很长。

这位就是父亲信中常常提到的庹长发,如今已是88岁高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目光中带着疑惑和期待。

易若莲走上前去,郑重其事地说出了这句准备已久的话:"我是易祥的女儿,代表父亲来看你,你的任务完成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让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兵瞬间泪流满面。

庹长发请易若莲进屋,从一个老旧的木箱子里取出了一摞泛黄的信件。这些都是易祥这些年写给大陆家人的信,被老人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老人向易若莲讲述了这些年守护陈淑珍一家的点点滴滴。那些艰难的岁月里,他靠着种地、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为了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业,庹长发省吃俭用,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孩子们,看着他们健康成长,就是他最大的欣慰。

易若莲翻看着这些信件,听着老人的叙述,仿佛看到了父亲在台湾写信时的情景。那些深藏在字里行间的牵挂和感激,此刻都化作了眼前这位老人的点点泪光。

庹长发带着易若莲来到了陈淑珍的家。已经80多岁的陈淑珍看到易祥的女儿,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个不停。

两个儿子也闻讯赶来,他们都已是事业有成的知识分子。兄弟俩说起庹爷爷的恩情,言语中充满了感激和敬重。

易若莲听说庹长发一直住在简陋的农舍里,便提出要给老人换一个更好的住处。但庹长发坚持不肯,说这里住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了。

在湖南期间,易若莲还走访了当年父亲服役时的地方。那些老街老巷,见证了这段跨越时空的军人情谊。

临走前,易若莲特意带庹长发去照了一张相片。照片上,这位老兵穿着整洁的衣服,胸前佩戴着易祥当年留给他的一枚勋章。

易若莲回到台湾后,把这些见闻整理成文字,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动人的故事。她说,父亲和庹长发的故事,让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

这次寻根之旅,不仅实现了父亲的心愿,也让两岸的亲情得到了延续。庹长发用一生的坚守,完成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许下的诺言。

两岸情缘续,故事代代传

易若莲的寻根之旅在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跨越时空的故事被多家报社争相报道,一时间传遍了海峡两岸。

两岸的记者纷纷来到湖南,采访这位年迈的老兵。庹长发面对镜头,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道出了一个军人最珍贵的品质——忠诚。

易祥的两个家庭从此有了更多的联系和往来。陈淑珍和易若莲开始经常通电话,两位老人相隔千里,却像多年的老友一般亲切。

易浩光和易浩明也与台湾的妹妹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兄妹三人约定每年轮流探望两位母亲,让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得以延续。

2013年,易若莲带着自己的儿女再次回到湖南。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大陆的亲人,也第一次聆听庹爷爷讲述那段历史。

庹长发把收藏多年的老照片和信件送给了易家的后人。这些泛黄的纸张里,记录着一段跨越国共内战的真挚情谊。

当地政府得知这个感人的故事后,特意为庹长发颁发了"模范老兵"的荣誉证书。老人把证书挂在墙上,与易祥当年留给他的勋章放在一起。

2014年春节,两岸三地的易氏家人齐聚湖南。他们在庹长发的农舍里包饺子,让这个普通的院落充满了团圆的温暖。

易家的后人商议,要把这个故事整理成书。他们采访了当年认识易祥和庹长发的老兵,收集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2015年,一本名为《军人的承诺》的书籍出版。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庹长发的故事,更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书中收录了易祥和庹长发的往来书信,还原了他们相识、离别到重逢的完整过程。这些真实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

2016年,一位导演找到易家,提出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易家人欣然同意,希望通过银幕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拍摄期间,已经九十多岁的庹长发作为顾问,亲自指导演员如何还原当年的场景。老人的言谈举止中,依然带着军人的气质。

2017年,电影《永远的勤务兵》在两岸同步上映。影片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让人们重新思考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

易家的后人还在湖南老家建立了一个小型展览馆。展馆里陈列着易祥和庹长发的遗物,讲述着这个跨越时空的动人故事。

如今,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一个生动例证。它告诉人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存在着真挚的情谊。

每年清明节,易家的后人都会带着年轻一代来到这里,向庹长发鞠躬。老人的一诺千金,让这个家族永远铭记着什么是军人的品格。

0 阅读:16
张郃历史文化

张郃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