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代表中国深度参与海洋经济竞争的,仅有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宁波、舟山、三亚、威海等少部分滨海城市,这些城市要么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么提出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城,并已形成梯队态势。
存量经济时代,向深空、深海、深地谋发展成为主流,在各种针对性政策的加持下,在上海坐稳“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城”的情况下,有望竞争“海洋经济第二城”的深圳、青岛、天津和宁波各有优势与亮点。目前来看,天津仍将维持一定的规模优势,深圳海洋产业结构更优、涉海战新产业更强,青岛则已经喊出“202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跃升全国城市第二位”。至于宁波、大连、广州和舟山等城市,在海洋经济方面还有更多需加强之处。
海洋经济城市,上海、深圳领衔
海洋经济产业天然集聚在滨临海洋的城市,我国最早由顶层设计明确规划建设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城市的,正是深圳和上海,随后才有天津、广州、青岛、舟山、宁波和大连等城市相继加入此阵列。
上述城市的基础或底气趋同: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坚实、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航运基础雄厚、海洋产业集聚、海洋科创底蕴深厚,以及拥有较好的政策优势乃至制度创新优势,上海和深圳还有领先一档的金融资源。
但这些城市同样存在发展海洋经济的些许短板,海洋特色金融发展滞后、海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效应有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新兴海洋产业企业创新力与灵活性相对不足等。
三大海洋经济圈,南部稍许领先
按照地理位置区分,可把我国海洋经济的重点区域分为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
2023年,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了3万亿元,以深圳、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南部海洋经济圈以超过3.5万亿元登顶,领先另两大海洋经济圈超过4000亿元。以上海、宁波、舟山等城市为代表的东部海洋经济圈位居第二,但仅比以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为代表的北部海洋经济圈高出200亿元左右。
2024年的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成绩暂未出齐,但大致格局应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5000亿元为门槛的海洋城市产业规模之争
从城市海洋经济的规模上看,上海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2024年超万亿元。天津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首超5200亿元,此后每年保持稳定增长,已经站上5500亿元。青岛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100亿元,2024年增速喜人,追赶天津的步伐正在加快,喊出要当“2025年海洋经济第二城”颇有底气。
当5000亿元成为“海洋经济第二城”的规模门槛,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为3200亿元,2024年微增,距离5000亿元尚远的深圳,则将发展聚焦点放在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上。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海洋经济重点城市的涉海一二三产比例都趋同,一产份额很少,二、三产占去绝大多数份额,大力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和涉海先进制造业才是重点。
比如,上海具有在船舶和海洋装备方面的产业优势,于高端船舶与高端海工装备领域不断突破。低调的天津紧随上海,拥有国家级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深圳在海洋装备制造方面表现也可圈可点。
在涉海企业方面,深圳以近3万家的数量超过近2万家的上海,更有49家涉海上市企业,稳居国内城市第一。并且,《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明确其“现代海洋城市”的定位就是最大的肯定与利好。
于2022年就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综合性海洋产业政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的青岛,在28个海洋产业领域均有布局,最为全面,规上涉海企业高达3100余家,涉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均为国内第一。
上海、深圳、青岛、天津的海洋科研竞争
航运、旅游、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海洋经济的突破口仍在涉海先进制造业方面,比如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洋船舶、海洋化工等,这既考验滨海城市的产业基础与产业结构,也考验其海洋科研实力。
这仍是上海、深圳、青岛、天津的竞争焦点。
上海稳居区域海洋创新能力的第一梯队,13所涉海院校、21名涉海院士组成的海洋科研集群让上海稳居首位。深圳则有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重点领域的5个涉海创新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拥有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的青岛,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140家,并号称拥有40万涉海人才群体、超过3成的海洋高端人才和5成的海洋领域领跑技术。
唯一的悬念在于,上述城市谁能更好地将涉海科研成果及时的产业化,这一点上,上海和深圳,显著好于天津和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