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台回忆直隶陆军小学、北京陆军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

义和江涛 2024-10-19 18:46:32

作者:汪云台回忆,李子谦整理

从陆军小学到陆军中学再到陆军军官学校,这是清末民初我国陆军学校教育的一套基本制度。

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朝政府仿效日本陆军学校教育制度,在全国十八行省和京师(北京)各设一所陆军小学,共计十九所。同时在全国设立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陕西西安;第三陆军中学在湖北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江苏南京。以上四所陆军中学分片招收全国十九所陆军小学的毕业生。保定军官学校则招收以上四所陆军中学的毕业生。

1911年(宣统三年)至1919年(民国八年),各陆军小学、陆军中学相继停办。到1923年(民国十二年)8月,因受军阀混战影响,保定军官学校也宣告停办。我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考入京师陆军小学第三期(或第二期)。辛亥革命爆发后,京师陆军小学停办。我于1913年(民国二年)转入直隶陆军小学。毕业后先后转入北京陆军中学和保定军官学校。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曾在军界供职多年,解放后退休,我现已年逾九旬,记忆力衰退,兹就追忆所及概述如下,供作史料参考,不符之处,望知者指正。

一、直隶陆军小学

直隶陆军小学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创办,属直隶督练公所练兵处管辖。校长为廖宇春,字少游,江苏华亭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曾任清政府驻日本使馆随员。这所陆军小学至1914年(民国三年)秋停办。

我于1908年考入京师陆军小学(后并入直隶陆军小学)。报考时每人填写一张登记表,除填写本人基本情况外,还须填写祖宗三代的身世。考试的内容是一篇作文,题目是《论忠孝为治国之本》。入学这年,正值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相继去世,学校总办(即校长)杨云栋(天津人)让全体师生带孝到大礼堂,在慈禧、光绪的灵牌前举行跪拜礼,以示哀悼。

京师陆军小学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帅府园。校门横匾上“京师陆军小学堂"七个大字,是清庆亲王载涛所题。直隶陆军小学校址在直隶定兴姚村,校舍为清末的一个行宫,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为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时修建的。行宫占地五十亩,分前后两院,大门朝南坐北,门口有一对造型别致的彩陶狮子,眼球是水晶石的,熠熠发光。学校西面紧靠黄山脚下,是易县狼牙山的余脉。东面是平地泉湖,南面为姚村。姚村商户林立,是个比较繁华的小市镇。

这个陆军小学学制为三年,共办了三期,每期收学生百人左右,分两个班。第一期1903年11月入学,1906年底毕业;第二期1906年底入学,本应于1909年底毕业,但这一年因陆军中学不招生,因而延长了一年学习时间,到1910年12月才毕业:第三期1910年底入学,翌年(宣统三年)因辛亥革命爆发停课,后于1912年(民国元年)春复课。从第一期到第三期共招收学生三百余人。熊式辉(号天翼,江苏人)、戴铭忠(号良铺,江苏如皋人)是第二期的学生,我与楚溪春(号晴波,蠡县人,曾任河北省政府主席)耿幼麟(任县人)都是第三期的同学。

学生待遇为公费,管吃、管穿,每人每月发给一至两元的零用钱。学生入学后,每人发一套带有军帽、领章、肩章的军礼服。学校纪律严格,实行军事化。早起、晚睡、上课、出操都要求统一行动,对违犯纪律的学生,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子罚站、禁足(不准外出)关禁闭和开除学籍等处分。

课程设置分为学科与术科两类。学科主要是算术、国文、理化、外语、史地、图画等,术科主要是队形训练、持枪制式教练、拳术和劈刺等。国文、史地教师多数由清朝的秀才、举人担任。算术、理化、军事训练教官,有的是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有的是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的。

1909年(宣统元年)秋的一天,学堂总办宣布,兵部尚书陆军上将荫昌将来学堂视察。为此,学堂大事修整,内外面貌焕然一新,但未见到荫昌来。后来才听说荫昌已微服来过,并曾在学堂澡堂洗澡,还与个别同学谈过话,就匆匆回去了。荫昌还说学堂的军风纪不错,表示满意。

大清驻德国钦差大臣荫昌

荫昌,号午楼,满族,北京城外建瑞营人。少年丧父,孤儿真母,生活清贫。在小学读书时,品学兼优,深得老师的赏识,被清政府保送到德国留学,学习军事,先入德国陆军中学,后入陆军大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就在德国陆军中任职。曾参加普法战争,在莱茵河战役中,火力侦察,厥功甚伟。被授予德国陆军团长衔,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接见,威廉二世并将其侄女嫁给荫昌。当时,在梁启超办的《庸言报》上,刊载了荫昌接受德国陆军团长衔时与军旗接吻的照片。在普法战争中,荫昌曾高举这面军旗冲锋陷阵,大破敌军,军旗上面弹痕累累,因而获得德皇的嘉奖。

美国国务卿威尔逊(后当选为总统)曾到陆军小学参观过,为应付美国人的参观,这天上课时,老师全用外语讲课。

二、北京陆军中学

北京陆军中学最初叫第一陆军中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改称第一陆军预备学校。1916年(民国五年)因第二、三、四预备学校停办,随将“第一”两字取消,改称北京陆军预备学校,又称北京陆军中学。

北京陆军中学第一任校长为毛继承(山东潍县人),第二任校长为钱选青(蠡县人)。1916年,校长毛继承以贪污学生的伙食费,贿赂陆军部,弄到了一个陆军中将军衔。后来问题被揭发,学生大哗,被迫辞职,由教育长钱选青升任校长。

北京陆军中学座落在北京郊区,距清河镇约六里,门前有宽阔的大马路,往东通清河镇,往南通清华园。学校大门为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两侧各有一栋两层单间教工宿舍楼。校长室、会议室和会客厅等均在学校中央。坐北朝南的舞台式的讲合在学校的北部,台后有休息室,台前有广场,为全校师生集会之所。讲台北面及东西两侧,共有六栋学生楼,楼上为教室,楼下为宿舍,楼与楼之间有走廊相通。学校的规模可容纳学生一两干人。学校的大操场在学校的西围墙外,占地五、六百亩。学校建筑布局合理,整齐美观。

这个陆军中学学制为两年,共办了四期。第一期的情况我不了解。第二期学生1910年入学,1912年毕业。第三期学生1914年入学,1916年毕业。这一期学生共计600余人,分为六个连。楚溪春、傅作义(号宜生,山西荣河人)编在第四连。张荫梧(号桐轩,博野人)编在第六连。第四期学生1917年秋入学,1919年7月毕业。这一期学生共计1200余人,分为八个连。董振堂(新河人)刘万春(号寿山,交河人)编在第三连。

第一、二、三期学生都是直隶、山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陆军小学毕业生。第四期学生来源与前三期不同,主要是各陆军预备学校因参加讨袁护国军未毕业的学生,其次是接收冯国璋设在南京的学兵营解散后无法安置的学生,还有一些是从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收的。

课程设置分学、术两科。学科主要有国文、数学、理化、史地、外语;术科主要有步兵操典、内务条例、军事训练(马术、武术、刺枪和队形)以及野外演习等等。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北京的革命党人曾秘密到校活动。指责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复辟帝制,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要求大家走出学校,到南方参加讨袁护国军,打倒袁世凯。由于革命党人的活动,第三期学生中不少人秘密离开学校到南方参加了讨袁护国军。有的去湖南,有的去山东,有的去江西。这些学生到了护国军以后很受欢迎。一方面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军事知识,熟悉悉武器性能,会打仗;另一方面他们懂得一些革命道理,爱国热情很高。护国军一出师,各地纷纷响应。

1916年(民国五年)6月,袁世凯因帝制失败而病死,黎元洪当选为大总统,全国恢复了和平。这时去南方参加护国军的学生陆续返校,要求复学。当时校长钱选青以学生擅自离校为借口加以拒绝。后来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及各方面的压力,终于允许他们复学。但这时由于第三期学生已经毕业,所以复学的学生一律入第四期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清华大学的学生秘密到陆军中学联络,宣传反帝爱国,要求学生一致行动。当时在校的第四期学生也以赛球、访友的名义互相联系,准备和清华大学学生一起参加在长安街的一次集会,并准备到北京政府请愿,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校长钱选青对学生的革命活动,严加防范,借口即将举行毕业考试,不准学生外出(包括假日)并要求陆军部派来了一营军队,驻扎在学校周围进行监视,如果学生擅自整队外出,即行镇压。但这一切并未使学生屈服,反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爱国反帝的热情,他们积极准备采取更大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于1919年(民国八年)7月,匆忙结束了毕业考试,让第四期学生提前毕业离校。至此,直隶陆军中学即宣告停办。

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保定军校的创建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采纳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奏议,实行变法维新,废科举,兴学校。为培养军事人材,相继在保定成立了将弁学堂(后改为武备学堂)、北洋协和学堂、通用陆军速成学堂等军事学堂,这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

当时,清政府深知非造就军事人才不足以外御列强,内压革命,维持清朝统治。于是下令在十八省中各设一所陆军小学,三年毕业,在全国分设四所陆军中学,二年毕业。毕业后先入伍半年,然后再入保定军官学堂深造,二年毕业。毕业后任陆军下级军官。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建,共办了九期,至1924年(民国十三年)因军阀混战停办。第一任校长为赵理泰,字康侯,合肥人。第二任校长为蒋方震,字百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又曾留学德国,军事专家。蒋在任内与陆军部军学司司长魏海楼(字宗瀚)意见大相径庭,致使一切教育计划不能实现。蒋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自杀未遂,愤而辞职。第三任校长为曲同丰,字伟卿,山东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第四任校长为王汝贤,北京密云人,是陆军第八师师长。

我于1916年(民国五年)考入保定军校,为第五期步兵科学生。当时的校长为杨祖德,日本留学生,山东临清人。教育长为程长发,安徽人。我在校学习二年,于1918年(民国七年)9月20日毕业。

2、军校的编制和课程(第五期的情况)

保定军校共分五科,即步、骑、炮、工、辎重科。

当时步兵科长为王兴文,沈阳人,骑兵科长为程峙墀,炮兵科长为张冀,沧州人;辎重兵科长为吴玉林,北京人;工兵科长不详。

教学内容分为:(一)战术学,战术的指挥与应用,战略的布置与运用,敌情的侦察与判断;战斗序列,按军队的应用确定前卫、后卫、侧卫等,按战斗需要确定作战名称,分攻击、防御、遭遇、追击、退却等。又划分别动队扰乱敌人,突击队按时攻击等等;

(二)工事建筑学:建筑各种工事,如炮兵堡垒、机关枪堡垒、挖掘散兵壕、交通壕、地下工事等;

(三)地形学:根据战斗需要,控制有利地形(包括进攻和防御),改造地形,变不利为有利,发挥战斗威力;

(四)通讯学,利用通讯器材组成通讯网,使指挥官与战斗部队保持联络畅通,指挥作战;

(五)战术训练,还分正规战、阵地战、游击战、利用沙盘布置战术等。

每周一次野外训练,实弹射击,教官亲临指导。毕业前,举行一次联合大演习。步兵、炮兵、辎重兵均出动配合,划分双方战区,实弹演习,作为毕业前的考核。

3.黎元洪视察保定军校

1916年(民国五年)保定军校举行第三期毕业典礼,北京陆军部通知学校届时大总统黎元洪到校视察并参加毕业典礼。于是全校师生总动员,对学校内外大事修整。

当天上午,北京政府航空署署长秦华,乘飞机由南苑机场直飞保定,直隶省署、督军公署所有文武特任、简任官员均出动,文官身穿燕尾礼服、头戴博士帽;武官身着军服,佩戴勋章;全体师生亦服装整齐,齐集车站,列队恭候。

秦华到达后告诉大家,总统专车已到漕河。于是全体肃立,顷刻间专车徐徐进站。军乐齐奏,鸣礼炮二十一响。黎元洪下车后,直隶督军曹锟带头趋前迎接,文武官员均鞠躬敬礼。黎元洪点头微笑,步行巡视欢迎队伍,随即乘车到陆军第三镇(师)驻地稍事休息,然后即赴操场检阅驻保部队。接着,又乘车前往保定军校。曹锟当即派出骑兵前后各四十匹分为前导,后卫,中间是黎元洪乘坐的汽车。

到达保定军校后,黎先视察了学校内务,表示满意。随即召集全校师生进行训话,无非是勉励大家认真学习、精忠报国等等。接着,黎元洪参加了第三期学生毕业典礼,并对前十名毕业生亲自颁发了毕业证书。典礼结束后,黎还接见了军校的领导人员。于当天下午即乘专车返回北京。

4、军校学生与模范团武斗的一幕

1917年(民国六年),袁世凯病死后,其嫡系爪牙模范团即行解散,全部成员编入保定军校第六期学习。军校前五期学生均是由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入伍半年,方准转入保定军校深造。而新入校的模范团系袁世凯的余孽,平时张牙舞爪,作威作福,在群众中积恨甚深。他们进入军校后,仍趾高气扬,更激起原在校学生的愤恨,以致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一场殴斗事件。

某日,双方因事口角,各不相让,在校园中殴打起来。顿时砖瓦乱飞,学校大乱。当时,军校学生在西院,模范团在东院,各据阵地,相持不下。虽经教官出面调停,仍未平息。最后,学校当局采取了严厉措施,将双方首要分子开除学籍,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此稿部分系由李子谦整理)

0 阅读:5
义和江涛

义和江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