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不读jiǔ,那正确读音是?六十方懂“艽野”:中国汉子的半生

墨亦水亦如风 2025-01-31 02:37:52

老兄弟的酒局,喝出半生滋味

老李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茅台,眯眼看着桌上那本翻旧的《诗经》。几个老战友正为一句诗较劲——“我征徂西,至于艽野”。“这‘艽’字念‘jiāo’吧?草字头的,八成是某种野草。”老张嗓门洪亮,像当年在部队喊口号。“错!这字读‘qiú’,说的是荒远之地!”老王掏出一本泛黄的书,书页上还沾着北大荒的土渣,“当年教员教过,戍边将士的‘艽野’,就是咱们这代人的戈壁滩、厂!”酒香混着回忆,飘散在空气里。这群经历过上山下乡、工厂攻坚的老哥们突然明白:原来那些年吃过的苦、流过的汗,早就刻在了老祖宗的字里行间。

一、一个“艽”字,拆开全是男人的担当

1. 字里有骨头:草根出身,硬是活成一座山“艽”字拆开是“草”和“九”。

“草”不低贱:戈壁滩的骆驼刺、大荒的野稗子,给点阳光就能活——像极了咱们这代人,三年自然灾害啃过树皮,改革开放扛过钢锭,到哪儿都能扎根。“九”是脊梁:甲骨文里的“九”,像人弯着胳膊使力气。当年在青海修铁路,零下20度抡大锤,一干就是12小时,现在想想,这劲头竟和三千年前的戍边将士一个样。

2. 从古诗到现实:荒原上的两代人《诗经》里的“艽野”在甘肃临洮,是周朝将士戍守的要塞。当年,十万人开进攀枝花,在真正的荒原上建起钢铁厂。“那会儿谁懂诗啊?”老赵掀起衣角,露出肋下的伤疤,“白天抬钢轨,晚上睡窝棚,倒是应了‘艽野’的荒凉。”直到退休后重读《诗经》,才恍然大悟:古人在边疆望月思乡的眼神,和咱们在工地盼家书的神情,原来一模一样。

二、三代人的“艽野”,一样的硬骨头

1. 父亲的烟盒:藏着不敢写的浪漫当年,王卫国在去大荒的火车上,用铅笔在烟盒背面写:“天苍苍,野茫茫,何日归艽乡?”“当时划掉了‘艽’字。”老王摩挲着发脆的烟盒,“那年头说‘想家’是不好的,可心里那片荒原,早就长满野草了。”

2. 如今孙子的新战场:电脑里的数字荒原

“爷爷,您说的‘艽野’是游戏里的‘圈’吗?”00后孙子举着平板,AR地图上的古战场在他指尖旋转。老李愣了愣,翻出手机相册:当年青藏公路竣工的篝火晚会,八十年代深圳工地打下的第一根桩……“这才是咱们的‘圈’!”他指着照片里满脸灰土的自己,“不拼命往前冲,就被时代淘汰。”

三、把“艽野精神”过进日子

1. 修家谱:给子孙留座文字碑老张家的族谱新添了一章:

迁徙史:“西进艽野,建厂十二座,育人三百。”传家宝:孙子用3D打印的“艽”字印章,蘸着戈壁滩带回的朱砂泥,可以盖在族谱扉页。

2. 饭桌上的学问:一口酒,一句话“尝尝这腊肠,用的是‘艽野古法’!”老刘给孙辈夹菜,“《齐民要术》里写过‘肉曝于艽,三年不腐’。当年在青海……”酒过三巡,老哥几个开始考年轻人:“知道为啥说做人要像‘艽’?年轻时是野草人人踩,老了能做药材治风湿——这就叫底蕴!”

3. 银发新征程:荒原变青山老哥几个的自驾攻略火了:

西南线:访历史博物馆,找当年车间的工号;顺带采《诗经》里的蕨菜。荒原尽头,春风吹又生

散席时,老李拽住老王看手机:地图上,他们当年在戈壁滩栽的防护林,已连成翡翠般的屏障。“当年你说这里种不活树……”“现在我孙子在支付宝种梭梭树,都攒了三块勋章了!”

"若这篇文让您想起当年的岁月,请点亮红心,让更多老兄弟看见。

0 阅读:3
墨亦水亦如风

墨亦水亦如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