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伟大的女性。从一个草寇起家,到从军打仗,扫平群雄,开创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背后就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发妻马秀英。马秀英具有不凡的气度、超人的智慧,这个铁腕女人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倡新风大马金刀,一生都在支持、鼓励、匡正着朱元璋,对大明江山可谓贡献良多,是当之无愧的贤内助楷模,其谦冲仁厚更令人钦敬,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典范。
马秀英生于公元1332年,原是宿州(今安徽省宿县)人,祖上曾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到了父亲马公“善施而贫”,家业日衰。后因父母避仇逃难,客死他乡,马秀英被父亲的至交、濠州郭子兴收养为义女。
郭子兴重感情,讲义气,与妻子张氏对马秀英呵护备至、视同己出。马秀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长大后出落得面貌端庄,神情秀逸,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大家风范,更使郭子兴夫妇钟爱。
那个时代的富家小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用不着自己做活,把脚裹成三寸金莲,既美丽又显尊贵,马秀英觉得自己是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孤女,凡事谨慎小心,不仅没有裹脚,而且洗衣做饭、倒茶扫地无所不做,这养成了她吃苦耐劳、宽厚仁慈的个性。
元末顺帝执政以来,政治愈加腐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江淮流域又遇上旱灾、蝗灾和瘟疫,遂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郭子兴生性慷慨,好交朋友,家中又有钱,便集合了数千名壮士组成红军,在濠州起兵响应。
不久,走投无路的贫苦和尚朱元璋也加人了郭子兴领导的队伍。朱元璋作战勇猛,又有决断,屡立战功,很受郭子兴赏识,马秀英对朱元璋的胆略才能也很爱慕,便在养父母的主持下嫁给朱元璋。
这年朱元璋25岁,马秀英21岁,这桩姻缘成为马秀英一生的转折点,也是朱元璋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马秀英温柔贤慧,聪明善良,为人纯朴,有了这样一个贤妻良母,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更是作战勇猛,屡建军功,职位不断提升,军中上下都另眼相看,更是深得郭子兴的信任和重用。夫妻二人可谓是生活、事业双丰收。
福兮祸依,正因为朱元璋深受重用,引起了周围许多人的嫉妒,特别是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两兄弟没有多大本事,只会嫉妒有才干的人,他们讨厌朱元璋屡次立功,声望在自己之上,害怕父亲将来把兵权交给朱元璋,便经常在父亲面前说朱元璋有野心不可靠。
郭子兴是个耳朵软、性子直的人,爱听闲话,猜疑心重。老听别人这么说,他也觉得朱元璋行径可疑,便对朱元璋渐渐冷淡起来,还将朱元璋身边几个能干的亲信将校和参谋调走。
一次,朱元璋对郭子兴作出的一项军事行动表示反对,郭子兴以为朱元璋怀有异心,图谋不轨,借机大发脾气,一怒之下将他幽禁起来思过。郭天叙和郭天爵落井下石,瞒着父亲暗中下令,让看守人员断绝了朱元璋的饮食供给,意图活活饿死他。
马秀英见丈夫被幽禁,屡次背着人将刚出炉的饼送去给丈夫,又怕守卫发觉,只好每次将饼塞进怀里,把胸口都烫焦了。直到她后来贵为皇后后,胸口的焦痕还在,被朱元璋作诗念及。
马秀英是个智慧超群,颇具胆识的女人,她知道养父郭子兴虽然为人磊落、重用人才,但有一个缺点就是贪财。见丈夫危急,她便经常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养母,假说是朱元璋让她孝敬父母的,朱元璋才得以平安无事。后马秀英知道郭子兴不放心夫君,便嘱咐朱元璋要小心谨慎,逆来顺受。
马秀英凡事替丈夫着想,兵荒马乱之际,家里的日子有些拮据,常常缺乏饮食,她平日里自己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都留给朱元璋,想法让朱元璋吃饱吃好,以至于有时候她自己要饿肚子。
至1328年,郭子兴病死了,朱元璋有独吞大权的野心,有军事经验,有智谋才干,又有大批勇敢善战的心腹和自己训练的军队,遂力排郭子兴之子郭天叙、郭子兴之舅张天佑,成为了红军实际的统帅。
朱元璋带领红军在前线与元军连年苦战,马秀英则领着将士家眷留守基地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马秀英留守的意义很大,一是替战士们缝战袍、做鞋子,做好补给工作;二则是把将士的家眷作为人质以防前方将士变心。
马秀英虽然处事柔顺无争,但外柔内刚,面对人世的一切风云变幻有着无比的勇气、充分的智慧及明智的判断,足以称得上“铁腕女人”的称号。
公元1360年,朱元璋与蟠踞江西的陈友谅对垒,江苏的张士诚乘机夹攻,朱元璋在阵中不幸受了箭伤,无法行走,对方追击猛烈,性命岌岌可危,城里的官吏百姓乱成一团,有的打算逃难,有的囤积粮食。
马秀英得知后,当即拿出自己的金宝布帛作为犒赏,士气大增,然后她又假扮成一名村姑,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中,冒着飞箭烈火将受伤的朱元璋背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终于化险为夷。
夫妻二人共同度过了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在马秀英这个贤内助的辅佐下,朱元璋横扫四野,一统天下,于公元1368年公开称帝,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明朝,马秀英被册封为皇后。
正式被封为皇后后,马秀英特别勤于内治,在内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善于学习前朝的经验,尽心尽力地管理好后宫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尽到了后宫之主,一国之母的责任。
马秀英不喜奢丽,她平常穿的衣服,总是洗了又洗,衣裳破旧了,缝补洗净再穿。左右有人说:皇后享天下至贵至富,何必这样吝啬?她回答道:“盖奢侈之心易萌,崇高之位难处,不可忘者勤俭,不可恃者富贵也。勤俭之心一移,祸福之应响至。每念及此,自不敢有忽易之心耳。”(摘自《明太祖实录》)
听说元世祖皇后察必曾率宫女收集旧弓弦洗净煮熟,织成衾绸,缝制衣服穿用,马秀英大受启发,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带领宫女们效法织衣纺绸,然后以皇家献爱心的名义赐给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那些剩余的布料则被马秀英裁成衣裳,赐给诸王、公主、后妃,让他们懂得民间蚕桑之艰难。
出身于富贵之中的皇子、公主们哪能轻易理解民间疾苦,马秀英便屡屡告诫他们不要攀比荣华富贵,并谆谆开导说:“唐尧、虞舜茅茨土阶,夏禹、文王恶衣卑室。汝父俭朴,尤恶奢丽,日夜忧勤以治天下。汝辈无功,锦衣玉食,犹欲以服御相加,何志气不同如是乎?惟当亲师取友,讲论圣贤之学,开明心志,自无此气习也。”(摘自《明太祖实录》)
马秀英不但为人谦虚,而且肯上进。以前在军中时,见到识字的文书她就求教认字。当了皇后以后,更请女官每天教她读书,记住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妇女的故事。
马秀英曾经朗诵《小学》,她觉得宋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便命女官抄录她们的管理方法。有人说宋朝的皇后过于宽仁厚道效仿不宜,她摇摇头,回答道:“过于宽仁厚道总比过于刻薄好。’
一天,她问女官:“黄老主要是讲什么的,汉朝的窦太后为什么那么喜欢黄老呢?”女官说:“清静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其教矣。”马秀英据此叹道:“孝顺慈爱就是仁义了,难道弃绝仁义还能做到孝顺慈爱吗?”
皇帝三宫六院,难免有互相争宠斗气之时,而马秀英总能从中调解,她克服了女人的嫉妒心,不仅对妃嫔宫人们照顾有加,“待之如家人礼之”,而且对那些妃嫔的孩子也非常厚待,视如己出,始终如一。
在后宫之中,如果皇后注重修身明德,必然使后宫众人的品德得到熏陶,进而致使后宫呈现一片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井然有序之景,这不仅是皇上的福气,也是朝廷上下,朝野内外所有人的福气。马秀英即这样一位后妃楷模。
马秀英不但有贤德,而且有才能,她成功打破了朱元璋“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的理论,还被朱元璋誉为“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有一次,马秀英问朱元璋;“如今天下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吗?”朱元璋不高兴地回答:“这不是你应该问的。”她振振有词地回敬道:“陛下是天下之父,妾身为天下之母,子民的安康,难道我不能过问吗?”朱元璋无言以对。
于是,朱元璋所有的札记,都由马秀英亲自执笔记下。每当朱元璋有所感慨和言论,她都仔细地记录下来,无论事态如何复杂,她均能排布得条理分明,字句清楚,毫无疏漏之处,而她提出的建议多能被采纳。
多年战火烽烟,百姓财力困乏,马秀英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而且时时不忘提醒朱元璋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在她的感化下,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督促官员们廉洁守法,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使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明王朝也得以巩固。
朱元璋起于贫贱,身世坎坷,因而表面上虽然睿智英明,从容纳谏,但他禀性严峻,猜疑心重,当了皇帝以后一直疑神疑鬼,担心有人谋夺自己的帝位,对大臣总是刻薄寡恩,大开杀戒,幸亏有马秀英经常婉言规劝,朱元璋才多少有所节制,才避免了不少悲剧的发生。
赦免大学士宋谦是一个典型事例。
宋谦是有名的文人学士,明代开国时的许多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文典都出自他的手笔,被朱元璋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曾经辅佐朱元璋19年,又是教太子的老师,68岁时告老还乡。几年后宋谦的孙子因胡惟庯受株连,72岁的宋谦也遭到朱元璋的怀疑,被逮捕下狱定为死罪。
马秀英闻讯后,向朱元璋进言道:“宋先生辅佐您多年,又是诸皇子的老师,为明朝贡献很大,不会有反意。更何况,他如今年逾古稀,还能发挥什么作用?”但是朱元璋拒绝了马氏的说情。
第二天,马秀英的午膳全是素食,不见酒肉,朱元璋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她回答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普通百姓家为孩子请老师,尚且将尊师之礼奉行一生,何况我们天子之家呢?妾是在为宋先生作福事啊!”朱元璋不由得侧然心动,赦令宋谦不死。
马秀英不仅懂得保护忠臣贤士,而且还经常以一个女性的细心关心和重视他们。
每日早朝议事,若事情较多就常常要延续至晌午,按惯例奏事官吏就在殿堂上用餐。一天,马秀英命人取来午餐菜肴品尝,觉得味道欠佳,随即向朱元璋建议:“人主奉宜薄,而养贤宜厚,否则怎能笼络贤德之士?”朱元璋深以为然,下令改善午餐的质量。这虽是一桩小事,却使官员们十分感激,当然也就更加尽力于朝廷。
又有一次,朱元璋巡视太学回宫后,马秀英关切地问:“太学有多少生徒?”朱元璋说有几千人。马秀英又问道:“太学生有朝延供给食用,但却没有另外的俸银,他们的妻儿怎么办?”皇后的话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于是诏令定期赐给太学生家属粮食,太学生从此无后顾之忧,一心治学。
后来,疑心重重的朱元璋设立了专门监视、侦察大臣活动的“锦衣卫”一特务机构,弄得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朝廷上下一片紧张肃穆的气氛。见状,马秀英担心不已,常常委婉劝说朱元璋要善待大臣:“陛下不忘与我共同度过的贫贱岁月,为重情重义。君臣扶助比夫妇扶助要难,但愿您也能不忘与臣下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为了有效消除朱元璋对朝臣的戒心,马秀英还想出了一个分配权力,集中皇权的办法。朱元璋马上予以采纳,自己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尚书,改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为左、右、中、前、后五部,这样一来,大臣欲图谋反而力不足,“锦衣卫”特务机构的作用减小了。
值得注意的是,马秀英虽然干预朝政,但她认为“外戚干政,易乱朝纲,官职恩赐外家,实非遵法!”不私亲族,并制定了外戚享受高爵厚赐,但不被授以高职,严禁干预政事的规矩。
如此一来,忠臣贤士都无不佩服皇后的恩德和明智,尽心尽力地为明廷做贡献。诸多良士视皇后为知音,这在历朝历代是不多见的。不过更难能可贵的是,马秀英还深知平民百姓对朝廷的重要性,也十分关心和保护他们。
一年春节,朱元璋携带马秀英等人上街查看,见到有一家贴倒了“福”字。朱元璋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大不敬,遂下令满门抄斩。马秀英忙解释道:“百姓们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不是吗?”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下令放人,避免了一场血光大祸。
还有一次,朱元璋与谋士刘伯温微服私访元霄节灯会,看到一副图画谜面个大足妇人,怀抱一个大西瓜,眉开眼笑,模样十分滑稽。朱元璋不解其意,向刘伯温请教,刘伯温则诡笑着说:“可回官问皇后娘娘。”
当晚回宫后,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向马氏提起此事,马秀英淡然一笑,说“此图为淮西大脚妇人也,想必是说妾。”朱元璋大怒,认为这简直是侮辱皇后,立即要传旨捕拿制图者。马秀英大度地劝解道“妾本是大足,说又何错?何况没有这一双大脚,如何能够镇得住天下?’
通过这些事情,不难看出在元末明初的政治生活中,马秀英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识和杰出的才能,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屡次补救朱元璋政事上的弊病和缺失,对大明江山贡献良多。
公元1382 年,积劳成疾的马秀英去世,临终之际她反复叮嘱朱元璋:“希望陛下能够求取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谨记老百姓的艰辛,要时刻以万民的安危为已任!”朱元璋临榻痛哭,谥为孝慈高皇后,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可惜的是马皇后离世后,朱元璋变得暴躁,常因小事诛杀大臣。心中独一的柔软走了,再也没人能挡住朱元璋的大刀。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这是马氏死后,后宫为其写的一首挽歌。《明史》称赞马皇后说:“从太祖备极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史书》也称马皇后为“千古贤后”,真实的马皇后不虚于此誉,明、清诸后乃至民妇更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