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沛县县衙里灯火通明,县令的朋友吕公从单父搬来,众人都赶去祝贺。县主吏掾萧何正忙前忙后地操办此事,来人太多,萧何只好宣布:“送礼不足一千的,请坐在堂下。”
不一会,来了一个彪形大汉,说:“我送贺钱一万。”萧何一看,是泗水亭长刘邦,知道他是说大话,也不阻拦他,只是开玩笑地说:“刘弟一向好说大话,只怕难以兑现。”吕公见刘邦气度不凡,并不在意,反把自己的女儿许配刘邦,这就是后来的吕后。
其实,萧何一向就十分照看刘邦,他是县主吏,又处事公平,故十分受人尊重,而刘邦则不拘小节、好酒好色,还常常惹事生非,为人所瞧不起。但萧何常常袒护刘邦,有了过失总是为他补救开脱,予以关照。
有一次,刘邦服役咸阳,平常相好的县吏一般都送钱三百,只有萧何送钱五百。这使刘邦念念不忘,以致他当了皇帝以后,特意把萧何的封邑增加二千户作为报答。
萧何的办事能力受到监郡御史的赏识,特意将其调来协助自己工作。在年终考核时,又将萧何的考绩列为第一,并准备上奏朝廷征召萧何,授以重用,萧何极力推辞,才得以免行。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也都纷纷起兵自保。沛县县令也在沛县响应,萧何劝县令说:“你为秦朝的官吏,现在要叛秦起义,恐怕沛县子弟不会听从你指挥。不如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回来,以他们为骨干起兵,大家就不敢不听命令了。”
县令问流亡在外的人有谁?萧何说:“前亭长刘邦以避役逃亡在芒砀山中,现聚众有数百人之多。”县令同意了萧何的意见,派人去山中把刘邦找回来。
但等刘邦带着队伍来到沛县城外时,县令却又后悔了,他命令关闭县城大门不准刘邦进城。又派人要捉拿萧何。萧何得到消息后急忙逃出城外,协助刘邦攻城。刘邦写封信射人城内,晓以利害关系,劝城内父老共同起兵反秦。沛县的百姓长期遭受秦苛政,对县令一直心怀不满。
看到刘邦的信后,大家一起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萧何又提议拥立刘邦为沛公,树起反旗,四处招兵买马。
不久起义军就发展到三千人,萧何成了刘邦的主要谋士和助手。从此,萧何便利用自己的才能辅佐刘邦,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负重致远功在第一不久,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与项梁、项羽率领的起义军汇合,一路势如破竹。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带着十万大军进人秦首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楚怀王与诸将曾有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但随之而来的项羽仗着兵多势众,率先抢掠了咸阳,并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将刘邦封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一带。并将关中地区分封给秦降将章邯等,用以牵制监视刘邦的行动。
刘邦受封为汉王后,十分不满,准备攻打项羽。但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四倍,相隔悬殊。萧何及时劝阻道:“现在力量不如对方,打仗只会失败,不如先委屈曲就汉中王,治理好巴蜀之地,以此为基础再平定三秦,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接受了萧何的意见,把部队带到了汉中。他还为麻痹项羽,沿途烧掉了出山的栈道,表示自己再无意东还。
刘邦就封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首先安抚巴蜀百姓,整顿地方组织,以保障军粮的供应。同时,又积极发现和向刘邦举荐人才。淮阴人韩信,自幼酷爱兵法,有大将之才。原为项梁部属,因不受重用,改而投奔刘邦。刘邦授以连敖,官卑职小,不能伸展才干。
后来为夏侯婴发现,推荐给刘邦,刘邦虽将他提升为治粟都尉,并不真正重视。萧何同韩信接触过几次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干,正准备奏明刘邦予以重用,忽然听说韩信乘夜逃走了。
原来汉军初到南郑,人心不稳,经常有逃亡者,韩信见久不受重用,就随诸将一起逃走了。萧何知道后,来不及报告刘邦,立即亲自策马追赶。有人报告说丞相萧何也逃掉了。
刘邦听说后暴跳如雷,如失左右膀。过了一两天,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又喜又怒,责问萧何为什么逃跑。萧何称是为了追赶逃将韩信。
刘邦不信,说:“最近将领逃跑者不下数十人,何以独追韩信?”
萧何说:“其他将领逃跑也就算了,唯独韩信是举世难得的国士,大王如要与项羽争霸天下,一定离不开韩信这样的人才。”
刘邦说:“我正要东向争雄,真是那样,我用韩信为将军。”
萧何说:“用将军难以施展韩信的才干,他还会逃走。”
刘邦说:“那我以他为大将军。”于是刘邦择日举行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统率全军。仪式结束后,韩信向刘邦献争霸天下计划,刘邦听后大喜,悔不早用韩信。
不久,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突袭三秦,很快占领了关中之地。刘邦带韩信等率军出关东进,讨伐项羽,萧何留守关中。
萧何主要是负责补充刘邦军队的物力和兵力,刘邦给萧何授予了极大的权力,凡是萧何奏报的大小事务,无不允准,一时来不及报告的,也允许萧何便宜行事,相机处理。
萧何也尽心尽力地建设关中,为刘邦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在战争初期,汉军常处于不利地位,彭城之战,汉军二十多万军队几乎全部覆没,刘邦只是率领几十人逃出来,连父亲.妻子都被秦军俘虏。
幸亏萧何在后方及时补充了兵力,使汉军迅速得到恢复,取得荥阳(今河南荥阳北)、成皋(今河南巩县东北)之战的胜利。
萧何在长安未央宫设武库,储藏兵器,造太仓储藏军粮;几次颁布法令,鼓励百姓垦荒,发展生产;为关中服军役家属免租税一年。
楚汉战争刘邦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与萧何在关中地区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后方是分不开的。
刘邦曾一度对萧何不放心,屡次派人借慰问为名窥探萧何的情况。萧何接受了门客鲍生的意见,把自己的子侄辈数十人送上了前线。从而使刘邦解除了戒心,更加信任萧何。在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首先封萧何为酆侯,食邑八千户。
跟随刘邦东征西讨的将领不服,说:“我们披甲执兵南征北战,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不等。现在萧何既无汗马功劳,只是空持文墨议论,怎么奖赏反在我们之上呢?”
刘邦回答说:“就如同打猎一样,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踪迹指示猎狗的是人。诸君的功劳如同猎狗,萧何的功劳如同人;况且诸君只是单身跟随我,多者也不过两三人,萧何家族中跟随我的有数十人,我怎么能忘记呢?”各位将领听后再不敢争辩了。
在分封完功臣后,要排定功臣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受伤七十多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第一。”
刘邦心想以萧何为第一,但刚强行提高了萧何的封邑,不便又为位次与群臣争论。
谒者鄂千秋进言说:“曹参虽有攻城略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之功。上与楚相持五年,屡次失军亡众,单身逃遁,皆仗萧何从关中遣军补充。楚汉相拒荥阳数年,军无现粮,萧何漕运关中粟米,供应不绝;山东屡得屡失,全仗关中为根据地支撑,这是万世不灭之功。萧何功当第一,曹参其次!”诸将无话可说,于是以萧何为功臣第一。
制订法令萧规曹随汉王朝统一天下后,萧何为巩固新建的汉王朝竭心尽力,尤其是建立了一系列法令制度,为后世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早在公元前206年,刘邦首次攻入咸阳时,许多将士争着从府库中取出金银财宝,而萧何则首先到秦丞相府,把秦朝的法律制度文书及户籍图册一一收集过来,从而了解了天下要塞的分布和各地户口的多少、强弱,百姓的疾苦,为刘邦平定天下和统治天下奠定了基础。
刘邦进入咸阳后,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那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作为法令毕竟太粗略。在汉王朝统一后,萧何重新整理了秦律,废除了秦的严刑苛法,代之以较为宽松的汉律,促进了社会安定。
为了节省开支,萧何首先协助刘邦裁减庞大的军队,根据军人功绩大小、爵位高低赐给土地,并长期免除他们的徭役。对战争期间流亡在外的人口,也动员他们回原籍,恢复他们原来的爵位和财产,从而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秩序。
萧何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深受百姓拥戴。萧何之后,曹参仍继续推行这一政策,故有“萧规曹随”之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作为开国丞相,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汉王朝建立初期,楚汉战争中的功臣凭借手中的武装和受封的土地,反对天下一统和中央集权,企图长期维持割据局面。
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笼络和争取一批将领的支持,分封了一些异姓王。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立即着手消灭这些异姓王。在这场战争中,萧何积极站在刘邦一边。
公元前197 年,赵相陈稀谋反,刘邦亲自带兵讨伐,韩信称病不跟刘邦出征。刘邦走后,韩信密谋与陈稀里应外合,为人告发。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但当萧何听说韩信要谋反后,立即与吕后想了一个办法除掉韩信。
即假称刘邦消灭陈稀的捷报已经传到京城,要大家进宫祝贺。萧何还怕韩信不去,亲自去催促说:“这样的大事,你带病也要去庆贺一下。”韩信不知是计,来到了长乐宫,被吕后逮捕,处死在钟室里。
萧何以功封邑增加到五千户。他把家财都用来捐助军费。
萧何功高震主,刘邦对他也有疑心,在率军讨伐淮南王黥布时,屡次遣使问萧何在关中的行为。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疑心,故意强买多占民田,败坏自己的名声。
当刘邦班师回朝,百姓遮道状告萧何时,刘邦倒很高兴,并不深究此事,只是把百姓的状词交给萧何,让他去妥善处理。
萧何见刘邦已回到关中,以为对自己的疑心已经解除,就建议开放宫廷苑囿让百姓垦荒。没想到刘邦怀疑他受了商人贿赂来收买人心,立即把他抓起来送到廷尉。
后来还是其他官员为萧何说情道:“丞相的职责就是为民请命,陛下怎么怀疑丞相是收受贿赂呢?如果相国要反,在楚汉相争和陈稀、黥布谋反时,陛下亲自带军征讨,相国镇守关中,当时轻易就可以占领关中,何至于现在为了贪图商人的小利而反呢?”刘邦见说得在理,只好把萧何放了。
萧何刚一出狱,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立刻赤着双脚恭恭敬敬地去刘邦那里谢恩。刘邦无奈地说:“相国不用这样,你为民请命,要求开放上林苑,正是贤相;我不允许,不过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我关押相国,就是让老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经过这场变故后,萧何更加谨慎了。他治家勤俭,买田宅选择偏僻的荒瘠之地,不修高墙大院。他说:“假如后世贤明,正好学习我的节俭;如果不贤,田地也会为豪强掠夺去。”
刘邦死后,萧何仍然担任相国,辅佐惠帝。惠帝十分尊重萧何,每有疾病总是前去探望。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惠帝前往看望时,问道:“相国百年之后,朝中谁能接替您呢?”
萧何谦虚地回答道:“知臣莫若君。”惠帝提到了曹参。萧何十分高兴,认为惠帝选准了人才,自己死而无憾。曹参是与萧何一起在沛县起兵的老人,二人后来为了分封功臣产生了隔阂,但萧何从大局出发,觉得曹参是担任丞相的最佳人选,充分体现了身为宰相的宽阔胸怀。
萧何从一个普通的县吏成长为一代名相,除与秦末的动乱为他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以外,与他个人非凡的才干、见识也是分不开的,尤其突出表现在处理君臣关系上。
楚汉战争后,刘邦为了长久维持自己的江山,滥杀了许多功臣。萧何作为功臣之首,刘邦也是不放心的。萧何能逃过难关,与他刻意去消除刘邦的疑心,始终与刘邦同心同德是分不开的。他有恩于韩信,但后来又协助吕后擒杀了韩信。
他不爱利,把自己的家财也捐献出来补助军饷。他不贪名,甚至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来消除刘邦的戒心。虽然他也未能逃脱牢狱之灾,但历史最终还是公正地还给了他一代名相的地位,而他的经历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