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遇害的军事家留3个美丽女子过早凋零,唯一儿53岁方知父事迹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05-23 17:15:12

上世纪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众多战功赫赫、群星璀璨的军事高级将领,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投笔从戎,赴汤蹈火,有的风云际会,决战沙场,有的叱咤风云,气壮山河。然而,在这些众星闪烁的军事将领中,被定位为军事家称号的,却是凤毛麟角,只有寥寥36人。原因能有这个称号的必须符合以下四大条件:

一是必须有高学历。学历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更是对其掌握军事知识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再到一线研究和创新理论,每个层次都对知识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学历意味着从基础技能的掌握到专业能力的提升,再到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升华。其具体要求是在讲武堂、黄埔军校或者国外军校留学过,比如说伏龙芝军事学院等。

二是必须有丰富的实践及作战经验。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一线指挥实践经验的积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指挥作战中,并通过一系列的战例,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到改进。特别要求策划、组织、领导过武装起义,并成为创建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决策者、指挥者和领导者。

三是要有战绩。亲自指挥过有影响力、可复制性的重大战役,取得过显著战果。在该战役胜利中,担任主攻部队的决策领导者。同时,在军中的职务亦有明确要求,即红军时期正师级以上、抗战时期旅、支队级以上一把手,解放战争时期正军级以上的领导职务。这样才有可能直接下达作战指挥命令。

四是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及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建国后担任过军委常委以上职务的人员。

符合以上四条标准,方够得上军事家称号,可谓是严苛的标准,特别是在战争年代的前三条,在我军的创建到发展壮大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示出无穷的魅力,这36名荣获军事家这一称号殊荣可谓是实至名归。这些军事家中,有一位后人给他的评语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是第一个离开中国革命战争大舞台的,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也便人称为“牺牲得最早、最年轻、最冤枉、最凄惨”的一代军事家,他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过鄂豫皖根据地红1军军长的许继慎。

1930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许继慎来到鄂豫皖根据地,为了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向外发展,将这里的红军部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在红一军成立大会这一天,军号高奏,响彻云霄;鞭炮齐鸣,震撼山谷,中央正式任命许继慎红一军军长,副军长便是他在黄埔一期的同学,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徐向前,红一军预备队的指挥员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此时,英姿焕发的年轻军长许继慎来到点将台上,腰板笔挺,态度和蔼,挥动臂膀,很有鼓动性地发表讲话:劳苦大众要翻身得解放,过好日子,必须靠靠红军武装斗争。今天,我们红一军正式成立了。当了正规红军,就要加强政治、军事训练,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才能打大胜仗,打倒反动派,建立我们自己的根据地,大家才有田种,有饭吃!他的鼓动演说,激起了一万多人的热烈掌声,使这些手握钢枪的红军战士,个个热血沸腾。

红一军创建后,许继慎抓住军阀混战、敌人无暇顾及偏远山区的有利时机,大举出击,挥师驰骋于淮河上游、皖西、京汉铁路南段等地,接连取得流波碰、麻埠、霍山、英山等战役的胜利。特别是在英山战役,他成功运用攻点打援,虚张声势,在运动中对强敌分割围歼,以武器和人数处于弱势的背景下,却取得了全歼敌一个旅的重大胜利,表现出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随后红一军威震江淮,声名远扬。全军也由初建时的2100余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大大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

红一军的长足发展,使老蒋如临大敌,赶忙调集近10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面对十多倍之敌来势汹汹,强我弱之下,许继慎镇定自若,沉着指挥,先是将红一军主动撤离城镇,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捕捉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实施各个击破。其次一旦战机突现,便采用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的战术,连续对敌军实施奔袭,打得敌军措手不及。这二招用下来,先是香火岭战斗歼敌3个团,溃敌3个团,共毙俘敌3000余人。金家寨战斗,歼敌2000多,缴获步枪1000支、短枪300支,迫击炮2门。吓得余敌全线溃逃,痛快淋漓地粉碎敌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

此时,立下赫赫战功的许继慎,率领红一军追击敌人时出击平汉线,他强烈抵制瞎指挥的冒险主义要求率部攻打中心城市武汉,转而攻击敌人守备薄弱的城镇,连续攻克河南陡沟镇、光山县城、罗山县城、湖北黄安县城等地,红一军屡战屡胜,捷报频传,军威由此大振。此举被别有用心的人指责为“右倾”,被降职为师长,尽管职务变化,但实际上是军前委,许继慎没有因职务的降低而减弱工作责任心和革命意志,在关键时刻依然是主持大局,继续指挥所部英勇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期间打得出彩的是双桥镇大捷。

双桥镇位于大悟县北,广水以东,九里关(大隧)以南,距大悟县城区8公里,四面是山,澴水在镇东向南流去,一开始,许继慎派出一个团突袭李家寨车站,截敌一列运兵车,歼灭两个营并击毙旅长侯镇华,缴获大量的军火物资装备红军队伍,同时,对豫南重镇信阳构成威胁,武汉绥靖公署闻之震惊,为南北夹击红军敌整编34师在师长岳维峻率领下从孝感花园出发北犯推进双桥镇。

许继慎采取“飘忽战术”实施突然奔袭,同时,发动根据地群众拿着土枪、大刀、长矛前来参战,冲锋号声、枪炮声、吆喝声,响彻寰水两岸,顿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加之红军主力的猛烈攻击,短短时间敌一个整编师被打瘫痪,师长岳维峻活捉。是役,红军歼灭敌34师2个旅,毙敌1000余人,俘敌5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迫击炮10门、山炮4门,其它军用物资不计基数,大大改善了红军装备条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史称“双桥镇大捷”,又一次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

由于战场上的连边获得胜利,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人口达二百万,红军也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鄂豫皖成为仅次于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根据地,作为军事线指挥的许继慎树立了崇高地威望,就连后来调入这里担任一把手的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都这样写道:“许继慎的声望有时高出于党和苏维埃之上”。不过,有一点,颇具领袖风格,具有领导才能的他,个人英雄主义相对比较重一点,这也成为日后的杀身埋下祸根。

就在双桥镇大捷后不久,张国焘、陈昌浩和沈泽民作为中央代表来到大别山,他们这次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改造鄂豫皖红军,推行王明的所谓四中全会路线。三人一来到这里上任就开始肃反。张国焘这人,虽然从年轻学子起家,再到组织创始人,有能力,懂得趋利避害,每一步都打好自己的算盘,是一个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具有古代军阀思想,认为谁实力强谁就为王,一开始的体现就是心态不正,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听不进劝,而且还夹杂着个人羡慕嫉妒恨,他肃反的目的就是提升个人威信,这种性格注定成不了大气候。

再说陈昌浩原名陈海泉,湖北武汉汉阳永安堡戴家庄(今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人,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长得高大英俊,人又年轻,拥有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但是他本人却并不缺乏胆略,还颇有点军事天赋,而且作战勇敢,经常亲临一线指挥,因而在工农干部扎堆的红四方面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所作所为又很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容易得到下属官兵的崇拜,同时他也是张国焘的追随者。

沈泽民是茅盾先生的亲弟弟,当时他哥哥巳经是全国有名的大作家。他与年轻洋派的妻子张琴秋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28宿”成员,他在上海时曾担任过中央宣传部长,看上去文质彬彬,说起话来却是情绪激烈,言语尖锐。三个人一到鄂豫皖根据地就达成共识,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认定必须对这里威望最高的指挥人员许继慎进行整肃。

于是,召开了一次会议,沈泽民和陈昌浩两人在会上,公开指责许继慎与三个女子的事情,血气方刚的二人,几乎是跳起来怒视着许继慎高声叱骂:“你必须老实向组织交待,你是不是有土匪的享乐主义?是不是有军阀恶霸的习气?你要老老实实地向代表们回答!你这样的人,也有资格做红军的高级指挥员吗?”为些还把这件事情写进所谓的决议,称其为“极严重的错误行为”。不过,针对这件事情,徐向前在回忆录有一句隐晦的表达,说许继慎“有点浪漫”,不过,事实求是地来说,战争年代,随时可能牺牲,找个妻子能留下孩子可能性也是有的。那么,他们指责许继慎与三个女子的事情,究竟是不是空穴来风呢?下面对此迷团进行一一解开:

1918年冬天,17岁已成长的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许继慎(原名绍周),在父母的安排下,在安徽六安城南的土门店许家村,与一名叫汪贤清童养媳结婚,大门上的喜联格外鲜红——良缘由凤缔,佳偶自天成。红烛摇曳,唢呐阵阵,祝贺的族人循声望去,送亲的人马排成两三里长,吹吹打打,喜气洋洋。有的人单肩挑着崭新的棉被,扁担颤颤悠悠。有的是两人合抬着油漆一新的桌凳,后面的那四人又抬着衣柜走来。

当年,这一带的童养媳一般是没有嫁妆,就算是温饱家庭顶多是陪嫁四大件,但嫁给许继慎的这个女子汪贤清,人长得正如其姓名,两眼明眸汪汪如水,一泓秋波甜甜似玉,人又贤惠亭亭玉立,清秀容颜灿若桃花,虽谈不上倾国倾城国色天香,倒也是天生丽质小家碧玉。特别是嫁给这个女子父母认定有出息的女婿许继慎,给她配备了丰厚的嫁妆,需要上百人抬、挑、扛的双八件,加上喜轿和乐队,送亲队伍逶迤成数里长龙,那场景是热闹非凡,至今天过去百年尚有老人谈起,可见其结婚的时候影响力家喻户晓非同一般。

如此丰盛的嫁妆和美丽的新婚,当所有的族人看完热闹回来啧啧赞叹的新婚有福气的时候,有谁知道那天晚上新婚子汪贤清粉颊变成河床,有两条小溪在浅浅流淌。当晚,新郎许继慎并没有入她的花帐。次日早晨,她只能一个人去给婆婆敬茶。婆媳惶然地发现,耳濡目染了新思潮的许继慎离家出走。尽管如此,这位美丽的女子汪贤清却一直呆在他家里,不离不弃。即使后来他进入黄埔成为第一期学员,偶然回到老家要回校时,这位名义上的“妻子”汪贤清尾随他走出家门,在后面轻轻地跟着。他停下脚步,转过身对她说,贤清,你是独立的,你要解放自己,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这个家不是禁锢你的牢笼,你要勇敢地走出去…….

然而,汪贤清从小在许家长大,这里就是她的家。解除对她的禁锢,换个角度看,就是强行让她失去存身的家。这个结果与当年被卖进许家做童养媳一样,都是违背她意愿的。深秋的天气寒意四起,路边的柳梢还挂着绿意。汪贤清把手插进口袋,掏出了两枚鸡蛋。这是昨晚婆婆给家里人的加餐。她舍不得吃,留作今天继慎夫君返程途中的零食。后这位名义上的妻子汪贤清一直跟随许母吴氏生活,直到去世。

离开家里童养媳汪贤清,一门心思投身革命工作的许继慎,为躲避军警搜捕来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做旁听生,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职业革命家”。恰好赶上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许继慎以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身份,投身东征的部队,成为一名敢死队队员。在战场上,他英勇过人,舍身拼杀。

特别是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第二次东征时,作为连级指挥员的许继慎率部奋力作战,为击溃军阀的主力部队,扭转战局,立下了战功,先后升任为营级、团级指挥员。当年率部向北追击,在五华、兴宁边境与敌军恶战一场,遭到敌军一个师兵力的顽强抵抗,几经激战,溃败下来。团长见敌人正压过来,慌忙脱去军装,穿着内衣骑马向后逃离,他的部队也落荒四散。这时,许继慎率第7团的两个连前来增援。他策马扬鞭,截住这名团长,规劝他召集所下部队,返回前线,最后取得了胜利。

东征胜利已经成为军官的许继慎,因为受伤去了医院,此时部队医院有一名女医生名叫谭冠玉,一打听她是广东阳江人,父亲在家务农兼帮人修钟表,可以说是有一门手世,加之她的母亲在外国人的教会帮人洗衣服,由于她在教会干的时间较长,而且勤劳能干,得到外国人的信赖,按照当时惯有的做法,工资暂时不提升,但可以关照一二个孩子到教会的学校读书,那里读书不但免费,还管吃住,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想让孩子去读书的地方,因此,家境尚可,家里兄弟姐妹10个,排行第四的她读了书,在黄埔军校成立的时候,当年的校医院招聘医务人员,毕业于广州花县江村普惠医院学习护士专业的谭冠玉进入医院工作。

当时已经升任为军官的许继慎来到医院治伤,医技高超的谭冠玉对他护理精心,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医生,妙龄年华,身材高挑,肌如白雪,齿如含贝,开口一说话,更是呵气如兰,燕语莺声,她待人亲切,热情大方,以饱满的情绪,她迎接着一切困难,举手投足中流动着一种传统的、委婉的端庄气质,一举一动都让人感觉十分美好,便向她表露心迹。而谭冠玉看着这名年轻的军官,只见他一袭军装勃然英姿,金灿灿的领子上镶有明晃晃的一颗星,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气宇轩昂,尤其是棱角分明的脸庞,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乌黑深邃的眼眸,处处泛着迷人的色泽,其不俗谈吐,谦逊儒雅,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成为情窦初开的少女梦想中的英雄,这一切使这个少女之心泛起阵阵涟漪。

接下来的日子里,珠江岸畔,黄花岗下,到处留下了他们初恋的踪影,许继慎和谭冠玉定下终身。当时的组织成员结婚,没有婚礼仪式,只须上级领导批准。不久后,两人的恋爱得到上级批准,正式结为夫妻,婚后的二人生活幸福,同时两人一同调到上海开展地下工作,并很快生下爱的结晶,一个儿子取名许民庆。

许继慎和谭冠玉夫妻虽然在上海工作和生活能天天团聚,但作为一名军人,许继慎无时无刻不渴望回到金戈铁马,气吞如虎的战场上去建功,不过机会终于来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30年春,许继慎接到上级指令前往大别山建立鄂豫皖边特委,将分散的三支红军队伍:鄂东北游击队、豫东南游击队和皖西北游击队打乱整编成为了战力强悍、军容齐整的红一军,并担任军长一职,使这支队伍日后成长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

在即将前往鄂豫皖根据地的那天晚上,铁血男儿许继慎拥抱着25岁的妻子谭冠玉,亲吻着一岁零三个月的儿子许民庆。男儿不轻掸的泪水也在眼眶打转,平时烟酒不沾的他,那晚却喝的酩酊大醉。他不停地吻着一岁多的儿子,叮嘱道:“你们娘俩一定照顾好自己,等我在大别山安定好了,我就接你们过去。”似乎预感到这一去,将是生离死别。没想到的是,这一去真的竟是永别,特别是尚在襁褓里的孩子,竟是在61年后才见到自己的父亲——而那只是矗立在皖西烈士陵园中的一尊静静的铜像。

几年间,谭冠玉一边在上海辛苦工作,一边打听着丈夫的消息,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这位坚强的女性没有放弃,选择了又当爹又当妈,一面辛苦赚钱,一面好好培养儿子。然而因为长时间的劳作,后来谭冠玉积劳成疾,病倒在床,年仅30多岁就去世。

许继慎来到鄂豫皖根据地后,以自己的经历、才气、胆识和个性,居高俯瞰,纵揽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镇定自若指挥千军万马,一声令下,对敌势如破竹,气壮山河的血战疆场,打出了气势也打出了自己的威望。这期间,他一度成为高山仰止的第一英雄人物,自古美女爱英雄,这位年轻有为,北伐征途威名远扬的铁军虎将,红军杰出将军的很多故事,成为红军女战士最爱听的热点,其中,红十二师政治部秘书,漂亮的女红军王望春对这位首长格外关心。

王望春出生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的英山,“耕读持家”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他的家境尚可,从小受到哥哥王鄂峰的影响,兄妹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进安徽芜湖第二女子中学读书。后来,哥哥王鄂峰毕业黄埔军校三期学习,毕业后成为红十二师参谋长,与师长许继慎一起打了许多胜仗。有文化知识人又长得漂亮的王望春也光荣地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十二师政治部秘书,除负责文件收发、电文译注等工作外,还帮助战士学文化、宣传红军法制政策办墙报,发动群众支前,日以继夜地工作。

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许继慎与远在上海的妻子谭冠玉失联,还有一些消息称那边出了大叛徒,导致组织被破坏,妻子可能被捕牺牲。由于王望春工作做得出色,在12师参谋长哥哥王鄂峰撮合下,与红十二师师长许继慎喜结良缘,两人十分恩爱,很快就怀上了孩子。

就在新婚夫妻憧憬美好生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原来,在一次叫余家集的会议上,张国焘要求红四军打英山,出潜山、太湖,攻安庆;而许继慎坚持先打英山,再南下蕲春、黄梅、广济,威胁长江,策应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部队按照他的计划一路所向披靡,连战连捷,共歼敌7个团,俘敌500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及物资更是堆积如山。有效牵制了敌人,有力支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对此张国焘万分气愤,以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会的名义来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正直敢言的许继慎回信耐心分析此役的胜利,驳斥了张国焘的无理指责,使他异常震怒。

恰巧在这节骨眼上,蒋介石手下一名叫曾扩情的特务头子,派了个姓钟的特务来给十二师师长许继慎下书,搞反间计。这封信是以蒋介石的名义写的,诡称:“匍匐归来之子,父母唯有垂泣加怜”。表示欢迎许带部队去投蒋,定将受到优厚待遇,云云。光明磊落的许继慎愤怒地把特务抓起来并与信一起上交军部。谁知这事张国焘获悉,认为“策反信事件”是打击反对派、树立个人权威的一个“绝好机会”,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在鄂豫皖边区和红军中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肃反”运动。许继慎被他抓捕,正是在“肃反”的浊流恶浪之中,这位常胜将军的人生之舟折戟沉沙。

对于用信策反许继慎这件事情,建国后成为了战犯,关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曾扩情,还喜滋滋地回忆,用一封信竟然把对“围剿”红军最大阻力的石头搬掉了。不过,许继慎被捕后,面对审判者咄咄逼人的诘难,据理力争,严词驳斥,使其无言以对。后在白雀园附近曹家河的一片河滩上被张国焘杀害。罹难时,年仅30岁。群山落泪,江河呜咽,一代英豪就此陨落于茫茫夜空。历史是公正的,1945年延安七大上给他评反并追信为革命烈士。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许继慎怀有身孕的夫人王望春也被逮捕,张国焘之流那些人员并没有因为这个弱女子怀有身孕而心慈手软。为了获取许继慎的所谓罪证,逼她交待所谓叛变计划及密电码本,结果一无所获。他们对这个弱女子施尽各种酷刑。在没有得到任何口供的情况下,他们便将这个弱女子拖至英山城外抓发砍头、身首分离、惨不忍睹。这个在贫困中长大、历尽坎坷红军女战士就这样成为张国焘屠刀下的冤魂,后来也追认为烈士。

一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的红军杰出将领,一位美丽贤惠,工作积极的红军女战士,两人都是美好的年纪,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如今,湖北英山高畈大山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红军洞,离红军洞不远的山下右侧路边上,有一棵望春树,树杆非常挺直,枝叶茂盛,枝桠坚硬有韧性,有些弯曲,向四方延伸,部分枝梢下垂,像一把大伞,荫遮着山路边,面向东北方向,像是等待什么人似的。别的树一年只开一次花,这棵树每年开两三次花。它的花朵饱满,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十分清馨。村里人说,这棵树是红军女烈士王望春英灵所寄,它高高耸立遥望红军守护着这片红土地,等待着与自己的心上人团聚。

至此,张国焘及其追随者,向一代战将许继慎率先发难的所谓三个女子的纠葛已经尘埃浇定,实际上都是聚少离多,只有谭冠玉生下一个儿子许民庆,可惜的是由于革命工作,谭冠玉无力抚养儿子,交由哥哥抚养长大,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这个苦命的孩子历经波折,长大后当了一位普通工人。直到50多年后在战友们的帮助下,许继慎成为著名的军事家,53岁的许民庆作为他唯一的后人,才知道父亲的英雄事迹,对于许继慎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英灵得到告慰,革命烈士可以含笑九泉。

1 阅读:852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