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男子胡吃海喝患上痛风,治疗时疼到哀嚎打滚,家属:看着心疼

旭说科普 2025-03-02 04:09:4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世上最难的事,除了戒色,就是管住嘴。26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活得像个老爷子,脚肿得跟馒头一样,一碰就钻心地疼,疼得直哆嗦,疼得在病床上打滚哀嚎。

家人看着心疼,可心疼归心疼,医生一句话戳破了真相:“这病是吃出来的!”

痛风,这个听起来像是古代帝王才得的病,如今却成了年轻人的新宠。谁让现在的年轻人,个个都活得像个“人间富贵花”?

烧烤、小龙虾、啤酒、火锅,顿顿不落,吃得那叫一个豪横。可惜,嘴巴痛快了,身体却撑不住了,尿酸飙升,关节红肿,疼到下不了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痛风,真的是富贵病吗?

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年轻人是不是就可以胡吃海喝,毫无顾忌?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档子事儿。

痛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照样能“中招”

很多人以为,痛风是上了年纪才会得的病,毕竟古书里说,这病叫“帝王病”。但实际上,现在痛风的高发人群,已经从中老年人转向了年轻人,甚至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都成了医院的常客。

据《中国痛风现状白皮书》统计,我国痛风患者已超过1.77亿人,且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尿酸超标,甚至发展成痛风。

你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好?错了,这跟你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关系。

烧烤撸串,加班熬夜,痛风的“罪魁祸首”

痛风的根源,是体内尿酸过高,尿酸从哪儿来?一半是吃出来的,一半是身体自己造的。

吃得不对,排得又不好,尿酸堆积在体内,就像水池子溢出来一样,最后沉积在关节里,形成痛风石,疼得让人怀疑人生。

说白了,你的嘴,决定了你的尿酸值。撸串、火锅、海鲜、啤酒,这些高嘌呤食物吃得越多,尿酸就越高。再加上熬夜、肥胖、缺乏运动,尿酸排泄不出去,痛风就找上门来了。

年轻人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痛风不是孤军作战,它往往和其他代谢疾病“结伴同行”。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尿酸高的人,得心梗、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不少。你以为只是脚疼?其实是全身的健康都在拉警报。

痛风发作,疼起来要命,为什么这么痛?

痛风发作时,那种痛,堪比生孩子。有人形容,就像有无数根钢针在关节里扎来扎去,甚至连床单摩擦一下,都会痛得撕心裂肺。

这是因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里,免疫系统把它当成“敌人”,疯狂攻击,导致关节剧烈炎症,红肿发热,痛得让人怀疑人生。有的人痛得连路都走不了,严重的甚至会变形、残疾。

有人说,痛风只是痛一阵,忍忍就过去了,真的是这样吗?

错!痛风如果不控制,每次发作都会加重,从一年一次,到半年一次,再到一个月几次,最后可能24小时不间断地痛,甚至发展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变形,连筷子都拿不稳。

更可怕的是,尿酸高还会损害肾脏,导致肾结石,甚至发展成尿毒症。

中医怎么看痛风?“湿热”是祸根

中医认为,痛风的根本在于体内的“湿热”。湿热从哪儿来?吃得油腻,喝得太多,熬夜伤阳,脾胃失调,湿邪滞留,热毒内生,最终化火生瘀,堵在关节里,就成了痛风。

简单来说,肚子里的“火”太旺,身体里的“水”排不出去,尿酸就像垃圾一样堆积在体内,久而久之,关节就“爆仓”了。

所以,中医治疗痛风,讲究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让身体的“垃圾”顺利排出去,减少痛风发作的机会。

吃对了,痛风就能控制,关键在这几点

1. 管住嘴,少吃高嘌呤食物海鲜、动物内脏、红肉、火锅、啤酒,这些食物,尿酸含量高,吃得越多,痛风越严重。想要控制尿酸,就得忍住口腹之欲,清淡饮食,多吃蔬菜、粗粮,少吃肉,戒掉酒。

2. 多喝水,促进尿酸排泄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水,让尿酸随尿液排出去。可以喝点淡竹叶茶、玉米须水、薏米水,这些都有利尿的作用,能帮助清热祛湿,减少尿酸堆积。

3. 适量运动,别让尿酸憋着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但剧烈运动会让尿酸短时间内升高,所以痛风患者要选择温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瑜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尿酸暴涨。

4. 睡好觉,别熬夜熬夜会让身体的代谢变差,尿酸排泄减少,痛风更容易发作。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的优质睡眠,让身体的代谢系统正常运转,减少尿酸的积累。

5. 找中医调理,祛湿排毒痛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可以通过针灸、拔罐、艾灸、推拿等方法,祛湿化瘀,活血通络,减轻疼痛。同时,使用中药调理,比如薏苡仁、泽泻、车前草、土茯苓等,能帮助排湿利尿,降低尿酸。

结语:痛风不是富贵病,而是“作”出来的病

能不能管住嘴,决定了你能不能远离痛风。年轻时候不注意,等到疼得下不了床,后悔就晚了。管住嘴,迈开腿,改掉坏习惯,痛风自然不会找上门。

参考文献:

1. 《中国痛风现状白皮书》

2.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杂志

3.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9
旭说科普

旭说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