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东汉国力远强于已分裂的匈奴故窦宪以戴罪之身轻松勒石燕然

史海撷英 2024-08-20 18:03:18

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打匈奴,但两者打匈奴的难度那是截然不同的!

西汉时期,霍去病打的匈奴正处于极盛期!当时的匈奴是一个地盘横跨大半个亚洲的超强政权。从东北到中亚,整个草原区域都是他们的地盘。当时的匈奴能够集结出二十万以上的骑兵!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战绩。

但是在东汉时期打的匈奴那可就弱太多了。当时的匈奴,经过汉朝连续百年的削弱之后,整体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最关键的是,当时匈奴内部还分裂了。占据最肥美草原的南匈奴已经彻底臣服于东汉。北匈奴这时候不管是地盘还是人口,其实都已经不剩多少了。

最关键的是,当年西汉打匈奴的时候,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中原王朝没有任何对游牧民族的战争经验。可是到了东汉,当时东汉已经掌握了一整套作战方法,而且这套作战方法已经相当成熟了。

所以,归根到底,东汉和西汉虽然同样都是打匈奴,但难度截然不同,名气自然也就会相差很多了。当然,就算北匈奴再弱,历史上东汉暴打北匈奴,勒石燕然这件事,依然还是很厉害的。

而东汉勒石燕然的这场战争,最初还得从当年东汉开国的时候说起。

东汉形势图

东汉初年,随着刘秀统一了中原,中原地区迅速进入了和平状态,开始休养生息。

虽然刘秀本人特别能打,但在对匈奴的问题上,刘秀罕见地并没有直接出兵。甚至于面对当时匈奴在边境上的袭扰,东汉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态度。当时的东汉最多只是打边境反击战,从来不深入草原,却和匈奴进行主力决战。

这当然不是刘秀怕了匈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刘秀是一个战略大师。从一个战略大师的角度出发,刘秀发现,当时出兵进攻匈奴,很不划算。

当时东汉刚刚开国,经过两汉交替的这段历史,中原内部损耗极大。可是如果要按当年汉武帝的打法,直接出兵,深入草原去和匈奴打野战,这个代价会很大。至少以当时东汉的国力来说,会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东汉高层就开始采取当年西汉时期,对匈奴的成熟作战方案。而这个方案,也是接下来东汉暴打匈奴的基础背景。

简单来说,当年汉武帝之所以用代价最大的方法作战,那是迫不得已。但是此时的东汉,有其他方案可以选择。这个方案就是先挡住匈奴的袭扰,内部发育。同时,不断打掉鲜卑、乌桓、西域等匈奴附属势力,不断孤立匈奴。等到匈奴彻底被孤立之后,再对匈奴完成战略决战。

就这样,在东汉开国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大致的历史关系是这样的:匈奴多次袭扰汉朝,但东汉始终保持了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只打边境反击战。此后的二十年里,经过多次边境反击战,东汉逐渐拿下了乌桓和鲜卑,斩断了匈奴在东北的臂膀。

与此同时,到了刘秀在位后期,匈奴内部因为老单于去世,内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此后,原本完整的匈奴分裂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而这其中的南匈奴为了和北匈奴对抗,就直接投降了汉朝。

虽然史书上没记载这里面汉朝到底做了什么。但显然,在这次匈奴分裂事件背后,汉朝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幕后推手。

等到刘秀驾崩,汉明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先是休养了十多年,然后在汉明帝在位后期的时候,汉朝出兵西域,并且派遣班超,再通西域诸国。

虽然这期间汉明帝提前驾崩,导致这个计划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是最后,在汉明帝驾崩,汉章帝即位之后,汉朝还是重新控制了整个西域。至此,汉朝已经在战略上对北匈奴完成了合围。当时的北匈奴可谓是三面受敌。西边是西域诸国,东边是鲜卑和乌桓。而在北匈奴的南方则是南匈奴和东汉。

到了这个阶段,汉朝随时可以从三个方向不断进攻北匈奴。反倒是北匈奴,想要袭扰汉朝边境已经极为困难。所以到了汉章帝在位后期的时候,当时的东汉已经随时可以对北匈奴发起最后的战略决战了。

东汉疆域图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汉朝高层却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派倾向于斩草除根,马上出兵,彻底灭了北匈奴。另一派则是主张暂时维持这个状态,先不要彻底灭了北匈奴。这种分歧在史书上记载得相当隐晦。毕竟,这种时候谁要是敢主动提出来放过匈奴一马。那以后在史书上是要背上万世骂名的。

但同时,当时在东汉高层,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暂时不希望迅速灭了北匈奴。

这帮主和的人还真不是收了匈奴的好处,成了汉朝的奸细。东汉的这个状态虽然和后来的宋朝也很像,但两者其实有本质的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这事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立场问题。对于很多军方出身的世家大族来说,他们比较倾向于彻底灭了北匈奴,越早越好。因为按照东汉的制度,只有获得足够的军功,他们才能有机会封侯!而且,这些世家大族也主张斩草除根,理由非常充分。

而那些反对者理由同样也很充分!他们认为,一旦北匈奴彻底被灭,东汉就再也没了外部威胁。没了外部威胁之后,东汉内部很容易会出现问题,内斗会逐渐变大。而且,就算灭了北匈奴,以后这片草原上还是很容易会出现新的游牧政权。最重要的是,有些大臣认为:当时在位的汉章帝年龄有些过于年轻,很难压制这些军方势力。一旦彻底灭了北匈奴,很容易会导致军方彻底做大,然后汉章帝就再也压不住下面的大臣了。所以,主和派的理由也很充分。而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他们的担心确实也很有理由,因为后来这些担心都成真了。

就这样,在汉章帝时代后期,东汉高层对于到底要不要彻底灭了北匈奴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而汉章帝本人则是比较倾向于主和!

刘炟

汉章帝主和,绝对不是割地赔款的那种主和。相反,当时的东汉,在战略上已经没有输的可能了。只要汉章帝想灭了北匈奴,随时都可以!而汉章帝的考虑则是在于仗打完之后怎么办。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双方围绕着到底要不要打纠结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而十年之后,一个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这个局面。

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忽然驾崩了。

汉章帝驾崩的时候,仅仅只有三十三岁,绝对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了。而汉章帝驾崩之后,他的儿子刘肇接班的时候,仅仅只有12岁!因为当时刘肇过于年幼,所以,朝政大权就全都落入到了汉章帝的皇后窦氏手里。窦皇后虽然不是刘肇的生母,但却是刘肇的养母。所以,由窦太后出来主持朝政,谁也没法说不对。

而随着窦太后开始掌权,东汉高层主战的声音彻底压制了主和派的声音。

简单来说,窦太后能够上位掌权,主要是依靠身后的外戚家族窦家。而窦家是一个军方家族,当年汉朝重启对匈奴的战争,就是窦家出来挑大梁。而当年的窦皇后也是因为窦家在前线打了胜仗,所以才胜过了其他世家大族的女子,最后成了皇后。

章德窦皇后

对于这样的窦家来说,彻底灭了北匈奴,争取更大的军功,这显然更有利于他们的家族利益。而对于窦太后来说,窦家越强,她的地位就越稳!最关键的是,就算打仗,那也是为了东汉国家利益而战,谁都挑不出错来。就连窦家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对的。

就这样,在窦太后掌权之后,东汉开始迅速进入战争准备状态。到了这个阶段,东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这就是东汉勒石燕然之前大致的历史背景。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成了牵动全局的那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的出现,导致东汉对匈奴的决战差点就成了一个笑话!这个人就是窦太后的哥哥窦宪。

作为一个出身顶级世家大族的年轻人,窦宪从小地位就很高!当年窦宪的太爷爷窦融曾经带着整个河西五郡投靠了刘秀。所以窦家在东汉这个朝代是有一部分股权的!后来,窦家子弟虽然因为过于骄狂,被汉明帝打压了近十年的时间。但是后来,随着东汉重启对匈奴的战争,东汉大军必须要经过河西五郡才能进入西域。所以后来,窦家就被起复了。

而窦家被起复之后,窦家这些年轻人自然也就再次抖起来了。尤其是等到窦家在前线一路大胜,窦皇后在后宫成了六宫之主。这时候的窦家就又多了一层外戚的身份。到了这个时候,窦宪在东汉的身份已经相当可怕了。因为从亲戚关系上来说,他的母亲是刘秀的孙女!所以从老刘家这边来说,窦宪是汉章帝表姐家的儿子。但后来,窦宪的妹妹又嫁给了汉章帝做皇后。所以从窦家这边论,他又是汉章帝的大舅哥!这样的身份,不管换成是谁,都会非常骄狂。所以后来,窦宪也开始逐渐飘了。

据说在汉章帝在位时期,窦宪就曾经利用自己的身份强买汉章帝妹妹的庄园。如果是一般的庄园,或者这位公主也乐于和窦家交好,说不定直接送给窦家都有可能。但问题是,这座庄园恰好是这位公主的爱好,是这位公主花了大力气修建的。甚至于到了后世,因为这座庄园,还出现了“沁园春”这个词牌名。“宪字伯度。父勋被诛,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当时窦家到底有多骄狂,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过,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诏书切切,犹以舅氏田宅为言。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皱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连汉章帝在世的时候都是这样。那么等到汉章帝驾崩,窦太后彻底掌握朝政之后,窦宪有多狂,简直说不清了。

窦家虽然狂,但窦太后如果面对刘家和窦家做一个选择的话,她还是会选择老刘家!这里面涉及到古代的思想问题,作为一个太后,窦太后优先重视的还是自己丈夫的家族而不是自己的娘家。就好像当年西汉末年的太后王政君,不管多支持王家,但是等到王莽篡位的时候,还是会愤怒地丢掉那枚传国玉玺。汉献帝的皇后曹节虽然是曹操的女儿,但面对曹魏篡汉也是破口大骂。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窦宪,一个靠着家世背景,狂得没边的人。

当年在汉章帝时代都无所忌惮的窦宪,到了自己妹妹掌权之后,彻底狂得没边了。所以后来没过几天,窦宪就闯出了一个大祸。

窦宪

当时窦太后为了掌权,不得不拉拢老刘家的这帮亲戚。而当时的窦太后就看中了都乡侯刘畅。这个刘畅的曾祖父,就是当年刘秀的大哥刘縯!他在刘氏宗亲当中,威望绝对是非常高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入宫和窦太后有了接触之后,就遭到了窦宪的嫉妒。窦宪觉得,如果刘畅得到了重用,自己绝对会被逐渐赶走!所以后来,窦宪直接策划了一个谋杀案,杀了刘畅,然后把罪责嫁祸给刘畅的弟弟。“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初,永平时,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齐殇王子都乡侯畅来吊国忧,畅素行邪僻,与步兵校尉邓叠亲属数往来京师,因叠母元自通长乐宫,得幸太后,被诏召诣上东门。宪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于屯卫之中,而归罪于畅弟利侯刚,乃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后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但问题是,以刘畅的身份地位,如果窦太后强行压住,下面那些老刘家的宗室成员恐怕就要联合造反了!

为了平息老刘家的怒火,窦太后不得不把自己这个哥哥打入大牢。但同时,窦太后也不想真的杀了自己哥哥,一直在努力给自己哥哥想脱身的办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窦太后想起了北方的北匈奴。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就这样,永元元年(89年)六月,窦宪以戴罪之身,带领东汉大军,正式杀向了北匈奴。

当年西汉打匈奴,那是慎之又慎,倾尽全国之力,才好不容易打垮了匈奴。可是到了东汉这里,因为之前的那些历史,导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略决战,开始的就像闹着玩一样。这大概也是在后世史书上,东汉灭北匈奴,名气要小很多的原因所在了。

而随着窦宪带兵北上,接下来,东汉和北匈奴的决战,正式打响。而接下来双方的战争,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

先说第一个回合,稽落山之战。

当时的东汉一共出动了八千东汉精锐骑兵,同时从南匈奴征调了三万骑兵,又从羌族征调了八千羌骑。总计四万六千骑兵,分成三路,浩浩荡荡杀向了北匈奴的地盘。

面对三路大军的到来,北匈奴初期根本没有任何反应,或者也不敢抵抗。所以很快,三路大军就成功在蒙古戈壁西部的涿邪山顺利会师。

涿邪山是西域这边的阿尔泰山的余脉。两百年之前,西汉的那位贰师将军李广利就曾经带兵打到过这里。但结果,那一战汉军主力根本没找到匈奴主力。反倒是后来,汉军的步兵军团被匈奴人彻底困住。然后,就有了当年西汉的李陵投降事件。

当年西汉时期,打到涿邪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可是到了东汉,因为东汉之前的那些历史,东汉军队起步就是从这里打。所以两者的难度自然不同。而接下来,随着东汉三路大军完成集结,窦宪一声令下,数万精锐骑兵直接杀向了涿邪山东部的稽落山。当时在北匈奴,稽落山就相当于是政治中心,正好是单于王庭所在的地方。

因为窦宪动作比较快,导致当时北匈奴根本没来得及反应。直到窦宪的大军对稽落山完成了合围之后,北匈奴才反应过来。而接下来,一场大战之后,北匈奴直接被就地消灭了一万三千精锐。只有北匈奴单于本人带着少量亲信逃离了稽落山。此后,窦宪又以南匈奴为旗号,招降其他北匈奴的部众。最后,经过招降,北匈奴这边有八十多个部落都直接投降了,总计超过二十万人!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其实都不是一场战争解决决定的,而是之前汉朝上百年的政策导致的。

窦宪破北匈奴示意图

也就是在这一战之后,窦宪带着军队,抵达燕然山,也就是今天的蒙古杭爱山。最终,窦宪让班固在山顶找了一块大石头,刻下了一篇《封燕然山铭》,正式达成了勒石燕然的成就。

勒石燕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绝对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战争当中,农耕文明很难从陕甘地区直接跨越整个蒙古草原一口气打到这座燕然山。唯一的可能就是先搞定西域,然后再出兵。所以,勒石燕然就意味着西域被彻底搞定,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无法在对中原王朝的本土形成任何袭扰。而打到了燕然山,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中原王朝的军队可以轻易打穿整个北方游牧政权的整体国境!

就这样,随着窦宪成功勒石燕然,东汉对北匈奴战略决战的第一回合暂时告一段落。此后,窦宪带兵返回中原北方边境,补充补给,同时准备下一阶段的作战。

之前第一个回合当时,虽然打掉了北匈奴的王庭,重创了北匈奴,但却没有真正实现斩草除根的目标。所以,一年之后,永元二年(90年)五月,窦宪抽调了两千精锐,突然杀向了今天的新疆哈密一带,干掉了这里的北匈奴守军。

其实在十多年之前,汉明帝刚刚重启对匈奴的战争时,汉朝就已经拿下了哈密地区。只不过后来,因为汉明帝去世,再加上汉朝补给能力有限,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里,然后还出现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但同时,对于汉军来说,哈密一带并不算陌生。而且,就算当年汉军撤了,对这一带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后来北匈奴重新占领这里之后,也没敢大量派兵。

就这样,永元二年(90年)五月,第二回合伊吾之战正式打响。

因为北匈奴压根就没在这里驻守太多军队,所以这一次,窦宪只是抽调了两千精锐就灭掉了这里的北匈奴守军。此后,汉朝重新打断了北匈奴和西域的所有联系。而这一战打完之后,原本还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的少数西域国家也彻底倒向了汉朝,开始纷纷向汉朝派遣质子。这个结果,直接强化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力。但这个结果也不是窦宪一战打出来的。准确来说,依然是东汉之前几十年政策和努力导致的结果。

如此,等到伊吾之战打完之后,这时候东汉的情报机构也查出了北匈奴单于的去向。原来,自从稽落山一战结束之后,北匈奴单于就带着少量亲信继续向西北方向逃窜。从地图上来看,这地方在燕然山以西,当时北匈奴单于所在的这个地方叫河云地区,今天则是在蒙古国西北部的吉尔吉斯湖一带。

在得知北匈奴单于的去向之后,窦宪果断分兵两路,杀向河云地区。最终,经过一场大战,北匈奴单于好不容易聚拢的一些军队再次被尽数歼灭。就连单于本人也受了重伤,最后带着几十个精锐心腹,再次逃走。这就是第三阶段,河云北之战。

其实仗打到这个地步已经完全不讲道理了。整个北匈奴的地盘全都在汉朝的进攻范围之内。汉朝的策略很简单,就是盯着北匈奴单于打!既然中原骑兵去找匈奴骑兵很难。那就等着北匈奴集结,然后再就地消灭他们!

等到河云北之战打完之后,北匈奴单于再次北逃,最后就逃到了今天的阿尔泰山一带。在这里,北匈奴还有最后的一部分军队。

窦宪

得知北匈奴单于的动向之后,窦宪再次出兵,直接杀向阿尔泰山。因为当时这地方叫金微山,所以这一战也叫金微山之战。

这场金微山之战同样也没啥可以多说的。单于好不容易收拢了几千精锐,汉军就杀到了。然后,一场大战,汉军歼灭了单于手上最后的五千精锐。只剩下北匈奴单于本人继续逃亡。

仗打到这里,其实已经没有继续打下去的必要了。因为整个北方草原到了这个时候,除了那些彻底投降的匈奴部众之外,已经没人了!不是找不到敌人,而是整个草原没有敌人了!整个草原彻底被杀空了!

到了这个阶段,那位侥幸活着的北匈奴单于也不敢再打了,或者说也没有继续打的能力了。后来,他不得不主动派遣自己的弟弟来洛阳做人质。后来,窦宪觉得单于没啥诚意,所以就主动上书,请求遣返了单于的弟弟,然后接着打!“北单于以汉还侍弟,复遣车谐储王等款居延塞,欲入朝见,愿请大使。宪上遣大将军中护军班固行中郎将,与司马梁讽迎之。会北单于为南匈奴所破,被创遁走,固至私渠海而还。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就这样,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单于最后打了那场金微山之战。

而随着北匈奴单于彻底战败,整个北匈奴各部终于彻底投降了汉朝。至此,北匈奴作为一个政权就彻底被汉朝给消灭了。

这就是东汉灭北匈奴的整个过程。

和当年西汉的战争相比,东汉灭北匈奴的过程确实稍显无聊。但这也不是窦宪本人的能力,而是当时东汉的国力实在强得离谱。再加上东汉之前已经在战略上完成了合围,所以仗才打得这么顺。

当然,即便这样,窦宪勒石燕然这件事,在历史上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随着北匈奴被彻底消灭,接下来,历史上的后续影响开始逐渐出现了。

首先,因为北匈奴所在的漠北区域,彻底被杀空了。后来,鲜卑人逐渐占领了这里。所以到了东汉后期,鲜卑开始逐渐崛起,再次成了中原王朝的大敌。其次,后来残存的北匈奴部众,有少部分依然不愿意归降。后来,这部分北匈奴部众,就逐渐西迁,转移到了伊犁河一带生活,继续依托天山作战。但可惜的是,后来汉朝在西域的人也同样很猛。所以最后,这帮北匈奴的残余部众就只能继续西迁,后来就去了黑海那边,逐渐去了欧洲。而大部分留下来的匈奴人,后来则是被汉朝逐渐同化。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南下建立政权。但是那个时候的匈奴,已经被汉朝几近同化,早已不是最初的匈奴。

这就是匈奴最后的结局。

0 阅读:3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