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为何变脸杀了兵马副元帅?一封表文揭秘,父子猜忌大臣遭殃

梧桐说历史 2025-02-21 18:29:2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唐朝的皇位更替,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成了唐肃宗。

没过多久,他就给远在成都的老父亲送去了一封“喜报”——恭喜您,荣升太上皇。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确实是一次“和平交接”,但问题是,权力的游戏向来没有简单的赢家。

更微妙的是,刚刚登基的唐肃宗,似乎对一些“投靠”自己的人格外慷慨,甚至连战败逃亡的将领,也能破格提拔。

比如李承光,这位曾在潼关战败的将领,不仅没被问罪,反而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甚至还获赐新名字——李匡国,意思是希望他能匡扶社稷。

这待遇,简直让人怀疑唐肃宗是不是喝多了。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仅仅两个月后,唐肃宗突然翻脸,下令将李承光处死,罪名是——弃守潼关,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问题是,这桩“旧案”早就摆在那了,李承光当初投奔皇帝的时候,唐肃宗不但没追究,反而重用他。

现在突然翻账,是怎么回事?

要搞清楚这件事,就得回到潼关之战。

潼关,是唐军最后的屏障,守将哥舒翰本来死守不出,但唐玄宗一纸诏令,逼着他出战,结果大败,自己被俘,潼关也随之失守。

李承光、王思礼、吕崇贲这些将领,眼见战局崩盘,只能选择逃亡。

王思礼和李承光原本是哥舒翰麾下的骑兵、步兵主将,吕崇贲则是蒲关防御使,按理说,这三人都难辞其咎。

可当他们投奔唐肃宗时,皇帝不但没追责,反而给了他们升职的机会。

这就很奇怪了。

尤其是李承光,竟然直接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成为军队的最高指挥之一。

这种待遇,让人不得不怀疑,唐肃宗是不是对他有特别的期待。

其实,真正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李承光的能力,而是他的“投名状”。

当时的唐肃宗,虽然坐上了皇位,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并不稳固。

毕竟,太上皇唐玄宗还活着,许多老臣还对他心存敬畏。

李承光在潼关兵败后,面临一个选择:是去投奔安禄山,还是继续效忠李唐?更难的是,他到底该认谁为君?

他采取了一个最保险的做法——两边下注。

他先给唐玄宗递交了一封奏表,表示自己忠心不二;与此同时,他也给唐肃宗写了一封信,请求指示。

唐肃宗收到信后,简直感动得不行,直接回信称他是“兄弟”,并盛情邀请他前来效力。

李承光觉得自己赌对了,立刻收拾行囊,星夜兼程赶往灵武,果然,唐肃宗给了他高官厚禄,甚至赐名“匡国”,希望他能为大唐尽忠。

一切看似顺利,直到房琯的到来。

房琯,是唐玄宗派来辅佐唐肃宗的宰相之一。

他精明又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就察觉到李承光的问题。

作为太上皇的旧臣,他自然接触过唐玄宗收到的奏表,而李承光的奏表,正是其中一封。

换句话说,李承光的“两边下注”被揭穿了。

唐肃宗听完,脸色顿变。

他原本以为李承光是第一个坚定投靠自己、愿意效忠新朝的忠臣,现在才发现,这家伙不过是个墙头草,在确定唐肃宗稳住局势前,他还在试探老皇帝的态度。

这种人,怎么能留?

于是,仅仅一天之后,李承光就成了刀下亡魂。

而王思礼、吕崇贲呢?他们虽然也曾经是败军之将,但并没有李承光那样的“两面忠诚”问题,所以被宽恕了。

这个故事的荒诞之处在于,李承光并不是死于战败,而是死于选择。

他的错误,不在于逃亡,而在于投靠时的犹豫。

他太聪明了,聪明到以为自己可以左右逢源,可惜,他低估了权力斗争的冷酷无情。

有人说,这正是唐肃宗性格的体现。

他不是一个宽容的君主,而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皇帝。

对于那些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他宁可错杀,也不愿放过。

李承光的死,或许并不冤枉,但他所代表的那种政治环境,才真正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6
梧桐说历史

梧桐说历史

第五子淳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