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府靠林黛玉续命十年,却恩将仇报,拆散宝黛姻缘逼死她

屏山品红楼美 2024-11-12 03:35:05

在《红楼梦》开篇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三个回目的内容里,曹雪芹重点交代了四个大问题:

一、宝黛二人的心性和人格形成的背景,即太虚境和赤瑕宫的俯视视角,两个人的三生之缘,贾宝玉的补天之才和补天之志,两个人钟鸣鼎食书香诗礼的身份和成长环境;

二、世间万物的周期和运行一般规律,就是第二回贾雨村对冷子兴大谈的那一大番的理论;

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什么要为闺阁做传?为什么费了十年心血写成这部《红楼梦》?

四、兴衰。贾府已经衰落到仅剩一个空架子,但人口还算繁盛;与之相反,林家已经积累了几世的产业,竟然多袭了一代爵位,而且林如海作为第五代,虽没有了爵位,可是个人能力超群,先管理着国家最高文化机构,现是钦差,管理着国家的财政命脉,可惜人口凋零,后继无人了。

就这第四点,用今天的话理解,就是《红楼梦》在交代一个兴衰的根本问题——经济问题。

就这短短三回,就贾府和林家以及林黛玉的关系,其的核心关系,其实是经济关系。盘点一下,读者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二回:冷子兴说贾府已经“萧疏了”,“外面架子虽未甚倒,然内囊已经上来了”,上下人口虽然几百人,但“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同样在第二回,对林家的描写重点为:

林如海,前科探花,已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世袭列侯,今到如海,业已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隆恩尚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鸣鼎食,却亦是书香之族。可惜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没甚亲支嫡脉,仅有一女黛玉,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把这两段放在一起,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刻意的对比性,贾府正在衰落,但人口繁盛;林家越来越厉害,可惜就是没有人了。

一个人多缺钱,一个人快没了钱很多,您猜怎么着?就是:

林黛玉进贾府了!

林黛玉两次进贾府,实际上也分为两次将林家的财产悉数带入了贾府。作者当然没有这么明写,但他费尽心思,暗中交代的一清二楚。

第一次,通过林如海委托贾政为贾雨村活动吏部官复原职来证明,林黛玉带进贾府一大笔钱。因为这件事少说也得花几千两银子,林如海对这笔资金的态度是相当轻描淡写,可以推断,这笔钱和黛玉带进京的银子数目相比,不值得一提。

第二次,是贾琏和贾雨村共同护送黛玉进贾府,这一次,贾府的大观园直接拔地而起,修建大观园和筹备元春省亲共花费了多少呢?后文贾琏曾经感慨要是再发个三二百万银子的财就好了(七十二回),没钱了的荣国府哪来的几百万银子呢?只有接收了林家的家产才有可能。

作者还直言了一句话,林黛玉到贾府的第一天就说出自己的药叫“人参养荣丸”。黛玉是绛珠仙草,就是结着红色果实的仙草,在古人的语境里,这就是一棵人参,黛玉这棵人参在养荣(国府)了。拿啥养?有两种:

一种是林黛玉深厚的文化修养,她是可以真正能实现贾府从武到文的转型的,可惜,贾府里没有人重视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日常,小说专门说黛玉二次进府时,将林家的藏书带了来,贾府每一个男主子都有书房,但林家的藏书却没有进这些书房里,而是悉数存放在林黛玉的潇湘馆里,这些书虽然到了贾府,但贾府里的人弃之如敝履,这些书的命运,同样也是黛玉在贾府所受的待遇。

另一种是林家的几百万两银子,刚好可以完成贾府迎接贵妃省亲的花销,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贾府的资金链很是宽裕的样子,像贾芸植树、贾芹管理家庙的和尚道士,都能令读者感受到这一点。

贾府真正的经济危机发生在七十五回过中秋,其间发生的大小事,都凸显一个主题,就是贾府的银库空了,连过节的钱都没有了,凤姐已经是连连借当,府内敏感的人已经开始自危,贾府里的主子们已经掀开体面的外衣,矛盾充分暴露,吃相逐渐难看,荣国府的两房斗争已经发展到抄检大观园的地步,彼此整治对方的人了。

这是贾府最后的中秋节,黛玉年龄已经十七岁了,她到贾府已经十年,十年来,正是林家的财富维持了荣国府的体面,为它续了十年的命,但是,贾府这么短时间花光了林家五世的积累,却恩将仇报,弃宝黛木石姻缘,娶商户女薛宝钗,成为压到黛玉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黛玉说: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如果她真的被荣国府尊重,她不可能有这样悲愤的情绪;如果不是霸占了人家的家产,还欺负人,黛玉也不会仅仅是因为荣国府撕毁婚约,就这样控诉。上流社会的关系从来讲究匹配,因为牵涉的利益巨大,想一想林家的家产已经被贾府侵吞并挥霍,但自己也要被荣国府抛弃了,任谁也都会痛苦万分,这才会要了她的命。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图片来源:87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

0 阅读:3

屏山品红楼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