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今天一早,有一个同事接到老家妈妈的电话,问她中秋节什么时候回家
另一个同事小李看到这个画面后,自言自语地说了句:
“为什么你们的爸妈都知道打电话问过节什么时候能回家,而我的父母却从来都不会问一句,他们一定很讨厌我吧”
我听后觉得特别惊讶,想不到同事的内心有着如此消极的一面
特别是看到她情绪突然低落的双手抱头,甚至还捶打脑袋的一幕,让我直接窥探到消极内心的一些隐秘角落
即:原生家庭的伤害
在单位和同事们共事那么多年,小李是标准的原生家庭
听说父母的关系和谐,童年的成长环境也比较稳定,只要是小李不愿意的事情,那她的父母就从来不会逼迫
从小接受的素质教育也似乎告诉大家:小李是幸福的
可如果单拎出来了解,你会发现标准的原生家庭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正如小李的童年,后来才知道,她的消极和极端就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也正是因为父母的放养心理,让小李觉得自己不够被关注,在内心创伤下才会变得越来越极端自卑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意识到,原生家庭的伤害不止是看得见的伤害,有些伤害没有外在创伤,却在日渐一日地腐蚀孩子的精神力量
比如,原生家庭对你有没有伤害,从生活中的一些迹象就能看得出01
在亲密人际关系中
会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求
《可爱的诅咒》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种“可爱”的人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从来不拒绝,对待别人也是尽所能地投入全部精力
如果拒绝别人的请求,在心理层面就会觉得自己有愧他人
而这类人呢,即便是自己受着委屈也会成全别人,仿佛是受到了一种诅咒一样
委屈自己而成全别人,这就是传说中的圣母人格,也是属于一种游走在被动的心理态度上
那圣母型人格是怎么回事呢?肯定不是天生的
具有圣母性格的人,一般来说都是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与信任
我有一位朋友,从小到大从来没被她的父母认可过
在长期缺爱和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她为了让父母夸一夸自己,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只要是父母说的话那就是圣旨,父母让做的事情也绝对不会含糊
如果父母有任何要求也不会拒绝,总觉得一旦拒绝了,就会成为父母最讨厌的那个人
长久以此,朋友就成为了那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拒绝他人仿佛就是一种罪过、也会成为被厌倦的对象
所以,圣母心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人格迹象,也是过去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特质
记得著名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在一次演讲中还曾说过:
“拥有圣母性格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的价值感看得特别低,自我信念的来源也从来不是自身的努力,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眼中”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价值感最大的力量就是自信
不想孩子以后成为圣母型人格,那在孩子的成长中就要足够重视他们的自信培养,不要对孩子包办、更不要让孩子生活在不被爱的支离破碎环境下
02
觉得人生没有意思
一遇到挫折困难就会很悲观
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存在这种感受:
“一旦生活、和做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内心就开始退缩,甚至还直接出现拒绝前行的逃避思想”
遇到困难就退缩的畏难心理,是属于遇难则惧的正常心理
可如果一个人除了畏难心理还存在比较悲观的想法,那这个人的童年一定承受着一段不想提及的心理伤疤
一个叫丽丽的朋友,她就是那种觉得人生没意思,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还觉得自己很糟糕的悲观人格
前段时间,刚好遇上公司组织团建活动
刚开始,因为家里小孩需要人照顾,丽丽便拒绝了
但团建前一天,家里的小孩被爷爷奶奶接去了,如此一来也就有了空闲时间
于是,丽丽在团建活动的一清早就找到领导,希望在活动名额上再加上她
当时,领导很诧异地说:“你以为公司是你家开的呀,想参加活动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
一番话让丽丽当下就接受不了了,失魂落魄地走在马路上,嘴里还一边念叨:“我真是太糟糕了,活在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
情绪激动下甚至还动了轻生念头,好在关键时刻,爷爷奶奶打来电话说孩子想妈妈了,才避免了一场自我悲观的做傻事行为
说起丽丽的悲观性格,那就不得不提及她童年经常被骂“没出息”的痛苦记忆了
丽丽还说:“如果不是念及父母的养育之恩,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回到那个家,在他们眼里我从来都是最差劲的那个人”
原来,父母的瞧不起、与责骂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如此之深,这就是原生家庭的伤害
不想孩子未来生活得悲观,遇到苦难就觉得人生没意思,那家长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包括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学习差,把他们看成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多发现优点并给予赞美,你会发现自信的孩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优秀
03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哪怕被夸奖也总怀疑是假的
总觉得自己很差劲,这是一种病,是原生家庭伤害造成的心理疾病
有一位重度抑郁患者(艳艳)去看心理医生时,讲出了她的一段故事
儿时记忆中,艳艳父母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激烈吵架
很多次吵架吵的,都被邻居警告“干扰别人生活了”
幼年时期的艳艳呢,每一次遇到父母吵架,都会一个人躲在桌子底下哭泣
10岁那年,父亲和母亲关系彻底破裂,离家出走后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差
情绪不好的时候还经常对艳艳破口大骂:“就是你这个拖油瓶害了我,要不然我也不会活成现在的鬼样子”
这番话,让艳艳更加自卑敏感了
每次上学都是压低脑袋出门,生怕慢几秒钟就被母亲逮到机会大骂
每天放学后也会以最快速度回家,更怕母亲责骂回家太晚了
在长期的被骂、和压抑环境下,艳艳开始不断怀疑自己:
父母经常吵架,父亲还抛弃她们离家出走,是不是都因为讨厌这样的自己
大概是自责久了,艳艳慢慢就形成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不愿意与人来往,更不想与人说话
大学毕业后刚进入公司实习,有一个方案被领导百般挑刺、怎么都不让过
艳艳沮丧地回到家后,开始不停地擦窗户、拖地,她足足哭了一个礼拜
后来,虽然经过努力再此得到领导的认可,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自卑心理,哪怕是被夸奖认可了也觉得一切都是假的
这就是自卑,也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缺爱
当孩子一直感受不到被爱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因此而恐惧担心,直到彻底被自卑占满
所以,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当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他们才能在优秀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04
和亲朋好友相处时
特别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从小到大,听到父母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优秀,这是一种期待,也是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可从小在“比别人强”声音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却一直承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我就是那个从小在对比环境下成长的伤害原型,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话也是:“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在学校是比成绩,在家里是比勤快,在成长中比身高、比朋友
到了社会上是比谁有钱、有颜值,工作上又是比谁升职快、情商高
…
一直以来,似乎我都是在和别人比较中成长
而我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比较,每次和亲朋好友相处、或者遇到一些事情时,也总会不知觉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总觉得在和别人比较过后,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事实真相却是越比较越痛苦、越努力越自卑
有好几次,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也得到了别人的赞美与认可,但和身边朋友一比较,自己又立马回到那个什么也不是的蝼蚁状态
直到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被打入冷宫后我才知道,真正打败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和别人比较后的不足,而是来自“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自我放弃
如果孩子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又有什么看得见的希望与寄托呢
所以,优秀孩子的成长一定不能让比较形成习惯,习惯一旦形成,比着比着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让孩子做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人格
在自我能力的逐渐凸显下,孩子身上的天赋与进步趋向才会越来越明显
05
当你想买些贵些东西时
总觉得太贵认为自己配不上
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是贯穿整个人生里的痛苦与阴霾
当你想给自己买点好的、吃得好点奖励,或者在生活压力之外出去放松一下
你会发现,有一类人会觉得很内疚,觉得不应该花这个钱,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不配
这是什么?是从小被过度节约的恐惧、或安全感缺乏
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周周,就是这类被过度节约的人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周周一直很乖巧懂事,从来不开口问父母要东西
直到上初中的时候,周周还踩着开胶的烂鞋去学校
有次上体育课时跑步,由于惯例作用,周周随着被踢飞的鞋子重重地摔倒在地
那一次被嘲笑过后,周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出门
她恳求母亲给自己买一双新鞋,可母亲却并不打算满足
看着周周一蹶不振的模样,母亲还批评说:“才多大点年纪就学会攀比,鞋坏了我给你缝一下就行了,家里那么穷,连饭都快吃不起了,哪里还有钱给你买新鞋穿,趁早放弃这个想法吧”
被拒绝后的周周,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独自想着学校的嘲笑声
特别是那句“都什么年代了,还穿缝补后的补丁鞋,真丢人”,一直环绕在周周耳边折磨着她
后来,周周长大后能自己挣钱了,依然舍不得给自己买双像样的好鞋
当同事们都打趣说:“挣那么多钱都舍不得买一双新鞋”时,周周低头特别自卑地说:“我是从小穷怕了,手里要攒很多钱才能让我安心”
通过这一番话,我清楚地感受到周周内心被原生家庭灼伤的痛苦,那是来自精神层面的折磨、还有挣扎
一个从小认为“我多买双鞋、多花一分钱就能让家里吃不上饭”的想法,哪怕长大之后拥有很多钱,他们也不敢买、更不敢高消费
这就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节俭自卑,舍不得吃穿、有病硬抗、日子也是能凑合就凑合过着…
虽然勤俭持家也是致富的一种美德,但过度节俭的守财奴,只会让自己生活得越来越痛苦
最后的最后,人生回味起来百般遗憾、与痛苦
所以,原生家庭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是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应该成为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借口
面对这种不良的原生家庭伤害,作为家长也应该尽快终结
比如,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妈妈,父母双方一起创造好的原生家庭,让孩子在充足的被爱和懂得如何爱的环境中成长
那么,关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迹象,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不懂什么叫原生家庭,应该中国人生个黑人洋人就不是原生家庭?
我觉得讨好型人格挺好的,总比自私自利型的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