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挫败和内耗时,父母千万不要讲道理,先去共情和理解感受

百合读书 2024-07-31 22:26:10

这两天有小伙伴问我:孩子太难带了,老师都找我好几次了,我要怎么做才行啊?

我想说的是,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母先有问题。并不是父母做得不够好,而是父母对孩子一定是有了超越孩子能力范围的要求。

其实,每个孩子都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赏和肯定,都不想听到批评。

只是父母总是拿着“对孩子好”为理由,摆着为人父母的架子,整天拿“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的想法。

有没有觉得,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做事时,是不快乐的,也不是甘心情愿的。

父母的不觉醒,也会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养成“小奴隶”,他们什么事都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事事都依赖得到父母的支持。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认同与不认同都是控制欲的延伸和触角。

为了激励孩子,父母觉得只说赞美就可以,但表扬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的成绩,也容易造成弊端。

为了惩罚孩子,说出一些严厉的话或者挖苦讽刺,甚至是打骂等,这些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之前也会陷入教养孩子的误区,总是夸他真聪明,脑子挺好使,记忆力超强。

这也会给孩子一个信号,他是聪明的就能轻易做到取得好成绩。从而就会看轻努力的价值,因为过于努力是对自己不聪明的否认。

似乎努力的人,是因为笨才会努力,而聪明人压根不需要努力。

当我意识到自己之前肯定孩子的方式有着大问题时,我就选择了闭嘴,不再评判孩子的好坏,只是关注孩子的情绪,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那降低要求是不是就随孩子随波逐流了?当然不是,对孩子要求降低并不是对结果没有期待,而是对结果没有强烈的渴望,而将重心放在过程管理和情绪管理上。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完全接纳。

我之前的接纳是选择性接纳,只接纳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对做得不好的地方会想方设法让孩子纠正。

虽然,我句句都没有说责备孩子,但在挑刺和帮他纠正的过程中,已经在传递一个信号:你很差,我对你特别不满意。

要想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就要放弃“他应该怎样”的想法,放弃原先的憧憬。

记得刚初高中时,我给孩子定的目标是要考进年级前20,以为用高目标来督促孩子,孩子就能做到上进。

但没有预科,也没有补过课的孩子,在面临一群学霸的情况下,只能考个两三百名。

对这个结果我是很不满意的,但也没有责备孩子,只是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就行。

在我自以为没有给孩子任何压力时,孩子开始掉头发很多,上课也容易犯困,开口就那几句话:我真菜!我是废物!我真笨蛋。

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对孩子有期待了。成绩与他的状态相比,我只想要一个健康积极的孩子,只要他能开心,他能考到哪个名次,我都能接受。

当我接纳时,孩子的压力就减轻了很多,反而能更好投入学习了。

不过虽然我对孩子成绩没有要求,但对他面对负情绪的面对和解决还是有要求的,对于过程还是有要求的。

比如,在自我否认时,我会教他用正念和换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来挖掘自身的优点。督促他写情绪日记和正念反馈。

来一步步洞察孩子的内心,帮他疏导内心压力与情绪,并教会他如何排解负情绪。

人的一生都会充斥着负情绪,它并不可怕,只要找到与负情绪相处的办法。

如果总是以“受害者“心理来看待问题,那你看到的永远只是不公平,是失败者的自我贬低与无数抱怨。

当我觉醒之后,不再抗拒孩子的现状时,孩子的情绪流动起来了,也很少再攻击自己的智商和能力了。

我不再因为孩子说哪一科哪个题不会,就会万分焦虑,而是告诉孩子:卡点也是一把双刃剑。你能在卡点的难过中主动跳出来,并且积极应对,这对你来说也是一次突破和晋级。

学渣总想找捷径,想一步到位,什么都会,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而学神总是在问题中寻找破局点,在基本功中数次修炼。

当我对孩子的要求降低之后,以更多精力关注他的情绪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站在他的立场中察觉问题时,养孩子就跟喝糖水一样甜滋滋。

毕竟,每一次解决问题都是一次突破的微尝试,都在夯实着基本功和应对能力,积少成多,聚光成芒,集火成炬,前途必然无量。

0 阅读:48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