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国金融市场掀起惊涛骇浪:被奉为全球避险资产的美国国债遭疯狂抛售,引发罕见的股债汇三杀。
华尔街精英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达到历史高点,而这场风暴的导火索,正是美国政府在4月2日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5%,美元指数创新冠疫情以来新低,就连美国前财长耶伦也罕见呼吁“中国别抛售美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更坦言面临“50多年未遇的困境”。
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震荡,更是美元霸权体系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要理解美债危机,需先揭开美元发行的底层逻辑。货币本质是银行对公众的负债,其信用依赖抵押物支撑。
以中国央行为例,作为贸易顺差国,超50%的资产是外汇储备,人民币发行与美元等外汇挂钩。为避免外汇占款引发通胀,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央行票据等工具调节货币流通量。

而美联储的资产结构截然不同。截至2024年6月,美债占美联储总资产的67%,成为美元发行的核心抵押物。
这一格局源于美国长期贸易逆差与黄金储备不足。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在经济学家罗萨“债务货币化”思想影响下,美债逐步取代黄金,成为美元新锚。
美联储通过买卖国债调控美元流通,美债买家不断扩张,美元也借此确立世界货币地位。

但美元霸权的代价是美国必须输出货币,导致制造业外流、贸易逆差扩大。美联储通过“加息-降息”周期收割全球:加息时,美债收益率飙升吸引全球资本回流;降息时,廉价美元涌入新兴市场抄底。这种循环看似完美,却埋下巨大隐患。

当前美债危机并非偶然,四大因素正持续侵蚀其信用根基:
财政赤字失控:2001年后,美国政府开支无度,财政赤字不断攀升,税收却因对富豪与企业减税而缩水。中产阶层财富缩水导致税基萎缩,美国陷入“花钱无度却不愿增收”的恶性循环。
金融制裁滥用:美国频繁冻结他国资产、威胁将对手踢出SWIFT系统,这种“武器化”操作虽短期见效,却摧毁了美债“安全资产”的信誉,加速各国寻求去美元化。

加息周期反噬:美联储暴力加息引发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风暴等多次危机,新兴国家开始实施外汇管制,阻断美元回流,削弱美债需求。
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美债发行愈发依赖金融手段维持,美联储与财政部联合哄抬美债价格的操作,被国际市场看穿美国财政虚弱本质。数据显示,2011年海外买家占美债总量一半,到2024年已降至不足1/4。

美国的关税政策本欲挽救美债信用,却成危机催化剂。其“关税增收+减税+扩军”的矛盾组合拳,加剧了市场对通胀与经济衰退的担忧。

美国设想通过制造股市震荡,引导资金回流美债、压低收益率,进而降低发债成本。但现实却走向反面:
悲观情绪爆发:关税力度远超预期,美债主要买家对美国经济前景彻底失望,资金流向黄金与欧元;
市场反制警告:部分机构通过抛售美债向美国施压;
系统风险暴露:大规模抛售引发对冲基金爆仓,若外国投资者抛售3.5万亿美债,将直接引爆全球通胀与经济衰退,甚至可能摧毁现有美元体系。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发出震撼警告:美国激进的关税政策,或将引爆一场规模远超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危机。
这场风暴的本质,是美元霸权根基的动摇——美债与美元的信用体系,高度依赖美国实体经济的生产力与债务偿付能力。

一旦贸易逆差归零,美元失去全球输出通道,美债的海外买家群体将随之瓦解,现行货币霸权体系也将面临崩塌风险。 危机正倒逼全球货币秩序加速重构。
美国或许试图将比特币等新兴资产纳入货币抵押物,以填补美债衰落留下的信用缺口;而中国则有望重拾"货币锚定生产力"的发展逻辑,让人民币直接与发电量、制造业增加值等实体经济指标挂钩,以真实财富创造支撑货币信用。
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经济主权意识的觉醒——当货币回归"度量劳动价值"的本质,脱离虚拟金融游戏的桎梏,才能真正构建稳定的全球经济秩序。

这场风暴不仅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危机大考,更是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起点。可以预见,未来的货币体系将告别单一霸权主导,走向多极化、多元化的新范式。
在这场涅槃中,谁能坚守实体经济根基,谁就能在新秩序中占据主动,推动全球经济迈向更公平、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文本来源@卢克文工作室 的视频内容
老洪
温水煮青蛙,慢慢来[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