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区北部,总面积达520.24平方千米。它东依崂山区,南接李沧区,西邻胶州湾、与胶州市相邻,北则与即墨区毗连。
历史上,城阳区在夏、商、周时期为莱夷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此地始置不其县。1994年,城阳区从崂山区析出,正式设立。
地名来历
城阳区的名称源于其驻地村庄——城阳村。城阳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坐落在古代不其城的南部,即城池之阳的位置,故而得名“城阳”。这一地理与历史的结合,赋予了城阳区独特的名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形与河流
城阳区地形多样,东面被崂山余脉环抱,山峦起伏;中部则为广阔的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而西部及北部则是低洼与滩涂地带,鲜有丘陵,整体呈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阶梯状地貌特征。
位于胶东半岛的城阳区,其河流均属季风区雨源型,以独流入海的山溪型小河为主。这些河流的发育与分布深受当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全区主要河流包括白沙河、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以及羊毛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峄阳传说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的地方民间文学,深植于胶东半岛三百年文化历史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美德的楷模。其诗文寓理于情,政论立论有据。2007年起,逐步被列入区、市级非遗名录,2014年更荣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崂山道教音乐是青岛市的传统音乐,也是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表达道教信仰的方式,更是宣传教理的重要手段。该音乐于2007年分别被列入城阳区和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风景名胜
城子遗址位于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原为古不其城东北角,地势高耸,有“东城顶”之称。遗址面积广阔,达5万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初被发现时,已遭破坏,但仍采集到大量石器、陶器等遗物。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坐落于石门山西麓,源头社区之东,为青岛最古老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魏,以方丈法海大师命名。历经宋、元、清三代整修,1982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宗教文化。
大通宫,又名“石桥庙”,位于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始建于唐代,后更名为“玉皇阁”。历经沧桑,1962年改建为石桥中学,直至1992年闲置。2001年与2005年,分别被列为区级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城阳的历史变迁。
财贝沟墓群属东周时期,经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礼器与兵器,是青岛地区纳入齐国辖区的重要历史见证,为研究东周时期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地方特产
胶州湾蛤蜊,青岛城阳区特产,享誉全国。其生产海域条件优越,孕育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的蛤蜊。2010年,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质得到官方认可。
山色峪樱桃,城阳区另一瑰宝,种植于山清水秀之地,被誉为“天然氧吧”。樱桃果肉细腻、香气浓郁,2010年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彰显其独特品质。
少山红杏,城阳区特产,果大味美,甜而多汁。拥有30余个品种,其中关公脸等四款最受欢迎。2010年,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名声大噪。
夏庄杠六九西红柿,城阳区传统名产,栽培历史悠久。由青岛市农科院培育,青肩红身、质厚味甘。2010年,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成为城阳区的一张名片。
行政变迁
远古时期,城阳已有先民聚居。原始社会末期,不族和其族在此生活,后被统称为夷族。夏、商、周至春秋初期,城阳地域属莱夷。春秋中期,夷国并入齐国,城阳归齐国即墨邑管辖。秦始皇时,置不其县,城阳地域归属始定。
汉代至三国,城阳地域归属多次变更,但不离不其县、即墨县范畴。西晋至北魏,城阳地域隶属关系又有调整。北齐时,不其县并入长广县,城阳地域随之归属长广郡。隋唐五代,城阳地域主要属即墨县管辖。
宋元时期,城阳地域隶属关系相对稳定,主要属即墨县。元代,城阳地域为胶州即墨县管辖。明代,城阳地域先属青州府即墨县,后改属莱州府胶州即墨县。清代,城阳地域主要属莱州府即墨县,后改隶胶州。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城阳部分地域被划入德国租界。民国时期,城阳地域归属多次变动,分别归胶澳租界、即墨县等管辖。抗战期间,城阳地域由多个政权管辖。解放战争时期,城阳地域由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及中共即墨县民主政府等管辖。
1949年,青岛、即墨、城阳全境解放。城阳地域分属青岛市李村区、崂山行政办事处及即墨县。后续年份中,城阳地域的归属又经多次调整。1994年,崂山区析出8个镇设立青岛市城阳区。2001年,撤镇建街道。2012年,部分街道划归青岛红岛经济区管辖。2019年,河套、红岛街道重新划归城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