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90岁高龄的孙立人与他的妻子张晶英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在这张照片中,两位老人深情地对视着,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彼此的深深留恋和不舍。
那时的孙立人,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硬朗,但他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对妻子的深深爱意。
这对老夫妻已经携手走过了60年的婚姻历程,他们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共同面对了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不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孙立人深深地被妻子的付出所感动。
在这张合影拍摄后不久,孙立人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最终离开了人世,两年后,张晶英也因过度思念丈夫而离世,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他们爱情故事的永恒见证。
在张晶英之前,孙立人其实已经结过一次婚了,那是在1919年,家里人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在北京工作的合肥学者龚师彦的女儿,龚夕涛。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也有许多年轻男女都渴望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孙立人心中自然也有着这样的美好憧憬。
但他也逃不脱那时候的传统观念,孙立人虽然内心充满了不情愿,但也只能在婚后选择回到学校,以此作为逃避,而龚夕涛,婚后也一直未能为孙家添丁进口。
时间一晃,十多年就过去了,到了1930年10月的时候,孙立人正在宪警教导大队工作,尽管他的父亲坚决反对,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上海和张晶英举行了婚礼。
张晶英是个性格直爽的湖南姑娘,她的爸爸是军官,妈妈则是个信佛的人,在妈妈的影响下,张晶英从小就接触到了佛教文化,还在教会学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后来,南京成了国家的首都,张晶英的爸爸就退伍去做生意了,全家也都搬到了南京,张晶英转学到了南京汇文女子中学,在那里,她变得越来越出色,还成了汇文女中的校花。
在那个年代,十五六岁的女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张晶英的母亲为她物色了一位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的将军,但她对这段姻缘毫无感觉。
命运的改变是在1930年的一个舞会上,当时30岁的孙立人遇到了张晶英,孙立人是个帅气的军官,刚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毕业,
那时候他是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的上校副总队长,在舞会上,他们一起跳了一支热情洋溢的舞蹈,结果两人都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可是他们的这段婚姻却受到了层层阻碍,由于孙立人已经有了原配妻子龚夕涛,而张晶英的家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做妾。
为了能和孙立人在一起,张晶英还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当她看到孙立人因为此事又满脸沮丧地从家里回来时,她生气地对孙立人说:“我都能鼓起勇气反抗家里的安排,你为什么就不能呢?”
是张晶英的坚定态度给了孙立人很大的胆子,所以,张晶英一高中毕业,1930年,他们就急着在上海办了婚礼。
两人结婚好多年,张晶英的肚子一直没动静,没能给孙家添丁进口,这事儿对已经过了三十岁的她来说,真的是个不小的打击。
但张晶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在那个年代,高级将领多有三妻四妾的情况并不罕见,张晶英一直是孙立人唯一的妻子,因为孙立人对她甚是宠爱,从不提续弦之事。
可是为了丈夫着想,张晶英暗自盘算,丈夫已年近半百,若再不为他添个一男半女,孙家血脉就要断绝,于是,她毅然决定为丈夫纳妾。
张晶英开始在台北军区的医护人员里找人,想帮孙立人找个合适的伴侣,1950年,她看上了一个叫黄正的护士长,但黄正因为一些原因拒绝了。
张晶英并没有因此放弃,她又注意到了另一位家庭护士张美英,张美英虽然长得不惊艳,但性格温柔,对病人照顾得非常细心。
到了1954年的一天,张晶英直接跟张美英说了自己的想法,她告诉张美英,自己不能生育,希望张美英能给孙家生孩子,为了让张美英放心,张晶英还保证会把她当亲妹妹对待。
在张晶英的撮合下,孙立人与张美英的婚事很快定了下来,尽管孙立人很不愿意纳妾,可看张晶英态度强硬,也只好答应了这个想法。
婚后的生活中,张晶英待张美英如亲生妹妹,处处为她着想,她经常开导张美英,教她如何做好军人的妻子,张晶英也确实做到了拿她当自己的亲妹妹。
同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孙立人被当局软禁,这个刚刚组建起来的新家庭陷入了困境,三个月后,张美英生下了孙家的第一个孩子。
在这个艰难时期,张晶英不仅要照顾被软禁的丈夫,还要帮助张美英抚养孩子,1955年6月,孙立人突遭软禁,这个刚刚喜添新丁的家庭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
没有了收入来源,一大家子靠什么吃饭,顿时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张晶英四处奔波求情,最终得到了当时总统蒋中正的帮助。
他虽然特别批准了一些生活费来补贴家用,但这些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还是远远不够的,日子过得依然很拮据。
张晶英带着怀孕的张美英搬到了阳明山上的一处简陋房子,台北的冬天格外寒冷,房子四处漏风,张晶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屋外开荒种菜,她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去探望被软禁的丈夫。
张美英生下孩子后,张晶英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为了省钱,她自己动手缝制婴儿衣服,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变卖了,用来支撑这个困难的家庭。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美英又给孙家添了三个宝贝疙瘩,这下子,张晶英可忙了,不仅要照顾这些小家伙的吃喝拉撒,还得操心他们的学习。
为了让孩子们能上好学,受到好的教育,张晶英把家里那点值钱的首饰都拿去当了,她经常跟张美英念叨,说这些孩子就是孙家的未来,再苦再累也不能让他们受委屈。
每逢孩子生病,张晶英总是第一个发现,连夜送去看医生,她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骨肉,从不计较他们是张美英所生。
1960年代,孙立人被转移到了林口,张晶英和张美英轮流去探望,两个女人互相扶持,共同承担起照顾丈夫和抚养孩子的重任。
每当张美英想家的时候,张晶英就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排解思乡之苦,生活虽然艰苦,但这个特殊的家庭却充满了温情。张晶英从不以大姐自居,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张美英。
1970年代,孩子们渐渐长大,家庭经济状况也有所改善,孙立人也重获自由,孙立人的大女儿中平、大儿子安平、二儿子天平以及小女儿太平都非常争气。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获得了理工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在各自的行业以及大学里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时候,虽然孙立人将军已经年迈体弱,但在张美英的细心照料下,他能够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自从孙立人从军离家后,他的妻子龚夕涛在老家不辞辛劳地照顾老人,管理家务和田地。
抗日战争一打响,龚夕涛也坐不住了,她积极投身到抗日活动中,当上了合肥青龙场妇女抗日动员会的理事长,带着妇女们一起为抗日出力。
新中国成立后,龚夕涛和哥哥龚意农一起生活,安徽省委的领导曾提出让龚夕涛到省文史馆工作,但被龚意农礼貌地拒绝了,1981年2月,龚夕涛在合肥去世。
孙立人得知龚夕涛去世的消息后,非常伤心,他觉得自己一生没做过亏心事,唯独对前妻龚夕涛有所亏欠,于是,他和张晶英、张梅英商量,决定把长子孙安平过继给龚夕涛,作为她的嗣子。
此外,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孙立人还在台北善导寺请法师为龚夕涛诵经念佛三天,超度她的亡灵,并让孙安平祭拜她。
1990年,孙立人因病住院,这段时间里,张晶英和张美英轮流在医院守候,从不间断,病房里,张晶英常常为丈夫念诵佛经。
她把从法师那里学来的佛法讲给孙立人听,希望能减轻他的病痛,1991年11月,孙立人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离世,张晶英守在病床前,目送丈夫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即便丈夫已去,这对姐妹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情谊,张晶英把孙立人的遗物整理得井井有条,还帮助张美英照看孩子们的生活。
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照顾这个家庭,四个孩子渐渐成家立业,常常带着孙子孙女来看望她。
1992年7月22日,张晶英离世,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以佛教信徒的身份画上了句号。
她的一生,充满了对丈夫的深情厚意,对家庭的默默付出,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张晶英与孙立人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