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国空军从苏联购买的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配套的双座教练机都是乌米格-15,因为苏联并没有给米格-17和米格-19研发对应的双座型。
这就导致中国空军庞大的歼击机机队,都在使用乌米格-15用于培养飞行员。到60年代初期,这些飞机的寿命也被耗的差不多了。
乌米格-15,双翼刀是最明显的识别标识(歼教-5是三翼刀)当时已经无法从苏联引进新飞机,于是国内决定基于歼-5,自行研发一款双座教练机,用于替代乌米格-15。值得一提的是,研发双座型歼-5的想法最早是成飞(132厂)提出来的。当时132厂观察到了空军缺少教练机,以及航空业也没有类似项目的现状。于是果断在1963年5月向航空工业局上报了方案,建议基于正在研发的歼-5甲(当时还叫东风104)的基础上,设计一款教练机。这个方案立即得到了航空局和空军的认可,并于1964年2月正式下达了研发任务和技术指标要求,成果也就是后来的歼教-5。
歼-5甲是132厂的起家之作当时航空业和空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歼-6的“优质过关”上,对歼教-5难以投入太多资源。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歼教-5的研发一开始就是奔着“能省就省”的思路展开的。
比如,尽量延用歼-5甲的设计成果;尽量使用成熟的部件;座舱盖、操纵系统尽量参考乌米格-15。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研发的工作量和风险。
第0批原型机使用的座舱盖和座椅,甚至是直接从从空军修理厂买来的翻新产品,也是为了节省成本。就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歼教-5只有30%的零部件需要专门设计,其他的都可以和歼-5甲通用。
因为歼教-5(左)不考虑全天候作战能力,不用带雷达,所以没有采用歼-5甲(右)的进气道中锥和粗大的上唇设计。当然,歼教-5也有创新之处,比如加炮舱油箱(取消了2门航炮),扩大后机身油箱,从而提高了内油量。这个改动让空军很满意,因为米格-15、歼-5这些飞机的航程都太短了。日常训练的时候需要时刻盯着油量表,一点多余的动作都不能有。因为跟歼-5甲通用度很高,所以歼教-5首批2架原型机,是在前者的生产线上“插队”生产的,既省时间又节省资源。1966年的5月8日,歼教-5首飞成功。因为使用了大量成熟技术和设备,在当年8月就完成了试飞。1966年12月28日,歼教-5正式定型。
歼教-5的研发一共只花了195万元,但是生产一直持续到1984年,产量超过1000架。
其创造的营收,远超195万。
歼教-5最为高光的时刻,是作为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座机,一直用到1995年。随着寿命耗尽,也没有了零器件来源,才被歼教-7EB取代。更难得的是,歼教-5是国内第一型以市场导向来研发的战机。是132厂分析了空军的装备现状后,发现的这个市场机会。从产量上说,歼教-5远高于歼教-6和歼教-7。从出镜率来说,在八一表演队的那些年歼教-5给自己挣足了面子。再加上极低的研发费用,说歼教-5是最成功的国产教练机,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