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妖火历史观 2023-02-04 18:04:42

春秋时代的战争,本质上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诸侯国扩张。

或许,这些战争当中,有的战争稍显文明。打赢之后,既不图地盘,也不拿财宝,只是为了所谓的‘匡扶正义’,但实际上,战争的真实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扩张。只不过相较于地盘或者财宝,当时大国看重的东西,可能是其他方面而已。

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战争,其根本目的,都是某个国家为了自己强大起来,想要兼并其他国家。至于说所谓的匡扶正义,扶持周王室,这些都只能说是旗号。打出这些旗号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扩张。

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春秋时期比较著名的几场战争,都单拎出来,看看这几场战争到底都是怎么打的。

第一场战争,就是周王室和郑国打得那场繻葛之战。

在春秋初期,周王室急速衰落,但是这个时候的周王室,不管是军事力量还是国土面积,亦或者是综合国力,依然还算是一个大国。

所以,当东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去世之后,周王室换上了一位年轻气盛的周桓王。而周桓王登基之后,就想通过战争手段,直接进攻其他诸侯国,重新恢复周王室的荣耀。

而当时周桓王选中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身边的郑国。

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其实非常特殊。郑国的初代国君,是周桓王爷爷的爷爷的弟弟。所以到了周桓王这一代,周天子和郑国国君,其实是还没出五服的自家人。之前的历史上,周王室也是严重依赖郑国的支持,甚至还让郑国的国君,在周王室内部担任宰相之类的职位。

当时周王室这样做,主要是希望通过郑国的支持,让周王室再次强大起来。但是最近这些年以来,郑国这边却开始出工不出力,甚至反倒是挖周王室的墙角。所以,周桓王才打算把郑国当做第一个打击对象。

但是接下来,当双方真正拉开架势之后,周桓王才发现,原来此时的郑国,已经非常强大。郑国那边的小弟,甚至比周王室这边还多。

所以,一场大战之后,周王室惨败而回。就连周桓王本人,都在战争当中被射中了肩膀。

当然,从始至终,这场战争打得极其文明。开战之前,双方要先约好时间地点,先说清楚自己打算派多少人,怎么打。而且开战之后,也必须按照之前说的流程来。周王室战败之后,郑国这边也不能乘胜追击,必须马上停战。而且当晚,作为胜利的一方,郑国还得派人去探望周王室那边,对战败的周桓王表示慰问。

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极度文明,甚至有点像过家家的意思。

但不管这场仗打得再怎么文明,都始终无法掩盖战争的真正目的!双方当时打仗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周王室想要压服郑国,重新控制郑国,而郑国则是需要借此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彻底独立,然后才能对外扩张。

虽然双方都不是为了直接攻占对方的领土,但各自意图的根本,还是为了各自势力的扩张。

第二场有意思的战争,就是齐桓公救燕之战。

自从当年周王室战败之后,大家对于周王室更加轻视。几个大型诸侯国的扩张脚步,也越来越快。但是到了齐桓公在世的时候,齐桓公却打了一场很另类的战争。

当时齐国作为中原地区的头号大国,收到了北方燕国的求救信。大致就是说,燕国正在被北方的山戎侵略,已经快要抵挡不住了,请求齐桓公出兵帮忙。而接下来,齐桓公也确实带着几个中原诸侯国,一起组成了联军,前去援救燕国,击退山戎。

但有意思的是,山戎被击退之后,齐桓公却并没有趁机对燕国狮子大开口。如果从现代的角度来说,既然齐国当时帮燕国打赢了战争,是不是接下来就应该狠狠敲诈一笔,把燕国彻底榨干?最好的结果,就是把整个燕国彻底吞并,这样才对齐国最有利?

但是当时的齐桓公,却并没有这么做。所有从山戎那边夺回来的土地,齐桓公一块都没要,全都给了燕国。也正是因为齐桓公的这次大方,倒是燕国地盘迅速变大,所以后来才有资格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甚至于在返回的路上,因为燕国送行的时候,进入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大手一挥,干脆直接把原本属于齐国的五十里土地,也都给了燕国。

齐桓公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是不是不太合理?这种做法,不管怎么看,似乎都和争霸扩张,扯不上关系啊?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过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还真不是齐桓公单纯好心,他真的是别有目的。

首先,把土地都给燕国,这件事看上去似乎不太明智。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其实对齐国大有好处。因为当时的北方,山戎非常强大。如果齐国拿了这块地盘,就必须要分出更多的精力,抵御山戎,这会严重拖慢齐国在其他方向的扩张脚步。

其次,在春秋时期,燕国所在的北方,一直被认定为是苦寒之地,价值有限。对于齐国的诱惑,远不如中原那边的诱惑大。所以,与其让齐国分出更多的力量,去控制这样一块鸡肋的土地。还不如送一个人情,把土地都送给燕国。

而且这样一来,以后北方有燕国在,齐国也不必再担心山戎的入侵,以后就可以更好的应对中原争霸了。同时,就算当时齐桓公拿下了这块地盘,以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速度来说,齐国真未必能控制这么大地盘。最后说不定还会被山戎夺回去,齐国反倒是损失惨重。

至于齐国送出去的那五十里地,如果我们放到地图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更精妙的一招。因为这五十里土地送出去之后,以后齐国就再也不用担心和山戎作战的问题了。以后山戎再入侵,全都得由燕国抵挡。

这就是齐桓公真正的高明之处。

所谓的大度,所谓的不取一毫,其实都是为了在其他方向,更好的争霸扩张。

第三场战争,就是春秋中期,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

在那一战当中,晋国和楚国决战,但是双方却表现的极其文明。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主动提出,因为当年楚国的国王对他有恩,所以两国开战之后,晋国军队主动撤退九十里。

因为一个承诺,晋文公在两国决战的时候,依然坚守自己的诺言,这是不是看上去很文明?

但实际上,当时晋文公选择撤退九十里,当年的承诺,其实并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楚国军队士气正盛。晋文公需要用这九十里的距离,让楚国军队士气降低,同时需要堵住其他诸侯国的嘴,让己方可以得到更多诸侯国的支持。

而且,在晋文公撤退九十里之前,楚国那边,楚国国王见到情况不对,已经先带着一部分主力撤回去了。只有楚国的大将,单独带着一部分精锐留下来战斗。这也是晋文公敢撤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楚国所有主力都在,晋文公反倒未必敢撤退了。因为只要他一撤,楚国趁机进攻,晋国必败无疑。而如今只有一部分楚国军队,晋文公还真不怕,说不定还在楚国的必经之路上,布置了很多埋伏。

除了这三场著名的战争之外,春秋时期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战争。比如说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宋国竟然让楚国先平安过河,并且完成结阵之后再打。再比如说,秦国去打郑国,结果郑国的一个牛贩子出来,说了两句话,秦国就撤退了。

这些事情,如果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往往都会觉得很荒诞。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确实是发生了。

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的规则,和我们后世熟悉的战争规则,不太一样。

春秋时代,最开始的时候,随着周王室的的衰落,几个大国开始无序扩张,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后来,随着这些大国崛起,其他中小诸侯国也找到了生存之道,那就是联合起来,抵抗大国的进攻。

就比如说齐桓公登基之初,其实也不是没想过单凭国力,暴力扩张。但结果,齐国去打宋国,宋国国力远不如齐国,但是齐国出兵之后,其他国家却很快增援宋国,最后大败齐国。

所以后来,齐桓公才不得不采用管仲的思路,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简单来说,当时齐国的策略,就是团结更多的诸侯国,组成一个利益联盟,去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小国。灭了小国之后,大家一起分赃。只不过,齐国吃肉,其他国家喝汤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春秋中后期,几大强国开始疯狂争霸。因为只要成为霸主,就有资格带着其他国家去成为多数派,然后继续扩张,也不用担心被其他国家针对。但是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晋楚两国都学会了这套玩法。

所以,在整个春秋中期,晋国和楚国,各自都拥有一群小弟。在这个时期,双方就开始扶持代理人进行战争,或者打对方的小弟。如非必要,大国之间其实反倒是一直在避免直接决战。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上百个中小国家,其实都被逐渐吞并了。

不管战争的形式到底是怎样的,大家打仗的真实原因,始终还是为了扩张。所以,尽管春秋时代的战争,有些国家打赢了之后,既不要土地也不要财宝,打赢了就撤。但实际上,这种撤退,其实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扩张。

这大概就是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的原因了。

2 阅读:94

妖火历史观

简介:趣谈五千年中国文化,戏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