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到底是怎么回事?项羽当时占尽优势,为何不直接称帝?

妖火历史观 2023-02-06 20:30:07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办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宴会。

这场宴会,叫做鸿门宴!

提到鸿门宴这个故事,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一方面,当年司马迁老爷子记载这个故事的文字,后来入选了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所以大家上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这个故事。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有名的!有名到后世只要提到一些另有目的的饭局,都会用‘鸿门宴’这个词来指代。比如说《亮剑》里面李云龙去参加楚云飞的饭局时,就说这场宴会是鸿门宴。要知道,小说里的李云龙,可是没读过书的!连不识字的人,都对鸿门宴这个典故这么清楚,可见这场两千多年前的宴会,到底有多大名气了。

因为太过有名,所有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场宴会的具体经过。简单来说,就是秦朝末年的时候,刘邦先入咸阳,然后项羽率大军后入关中。因为当时项羽这边实力比较强,所以刘邦不敢和项羽翻脸,只能去参加项羽的宴会,去给项羽赔罪解释。

在这场宴会上,项羽和刘邦斗智斗勇。这期间,项羽麾下的谋士范增,还曾经想要派人以舞剑助兴为名,刺杀刘邦,结果却被其他人挡下。这场宴会期间,双方虽然暗流涌动,但最终还是谈出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此后,项羽入主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刘邦则是就藩汉中,被分封到了四川盆地。

这场鸿门宴的结果,无疑是从根本上决定了秦末历史的走向。因为项羽的大肆分封,天下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刘邦因为被分到了汉中,封为汉王,所以汉这个政权,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这个结果,也为接下来的楚汉战争,埋下了一个伏笔。

千百年来,对于鸿门宴这个故事,大家一直充满了争论。很多人都在想,为什么当时项羽不直接杀了刘邦?如果项羽当时直接杀了刘邦,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楚汉战争了?项羽当时为何要选择大封十八路诸侯,而不是选择自己做皇帝呢?

想要看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其实还得从鸿门宴发生的前置剧情开始说起。

鸿门宴的前置剧情,最早其实得追溯到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在鸿门宴发生三年零五个月之前,秦始皇在第五次外出巡游的路上去世,死在了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境内。而随着秦始皇去世,各地六国亡国贵族,就开始蠢蠢欲动,打算起兵复国。

而接下来,大概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多以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开始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刘邦在沛县地区起兵,项羽则是跟着自己的叔叔项梁,在会稽郡地区起兵。

再之后,秦朝高层当时迅速派兵镇压。因为当时秦朝国力还比较强,所以很快,短短半年之后,秦朝就迅速反推了起义军,干掉了陈胜。而随着陈胜被杀,秦末起义活动,也陷入了第一波低谷。

但是同时,之前陈胜势大的时候,陈胜已经派出了很多小部队,去各地帮助六国亡国贵族复国。所以,当陈胜被杀的时候,六国的亡国贵族,都已经在各自原本的地盘上复国。所以接下来,秦朝就不得不派出所有的主力,去镇压六国的复国势力。

这里多说一句,很多网络营销号所说的‘秦朝内战没派主力上场’,这个说法是绝对不成立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秦朝的主力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攻略岭南的岭南兵团,二是镇守北方的长城平团,三是秦国旧地的老秦兵团,四是放在六国旧地的各地常备兵团。

之前为了镇压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已经把关中地区的老秦兵团,还有六国各地的常备兵团,都给调到前线了。至于说长城兵团和岭南兵团,因为起义爆发的太快,当时根本就回不来。

即便这样,后来起义军还是打到了咸阳城外,后来还是章邯带着骊山那边修秦始皇陵的十几万人,解决了这场危机,然后和前线主力汇合,最终灭了陈胜。

与此同时,北方的长城兵团,其实也在南下。大概在陈胜被灭的同时,长城兵团才刚刚撤回中原内地,然后开始和章邯一起,镇压各地的六国复国军。这几部分加起来,总人数应该在五十万到六十万之间。

至于说南方的岭南兵团,虽然也有几十万人,但是当时岭南交通不便,而且岭南地区之前刚刚平定,统治还不稳固。这个时候如果岭南兵团,撤回主力军队,岭南地区一定会造反,到时候一定会腹背受敌。再加上当时岭南兵团的主帅赵佗,也想拥兵自立。所以整个岭南兵团,根本就不可能回中原腹地参战。

另外,起义爆发之后,秦朝中央对于六国旧地的控制,已经彻底失效了。当时秦朝还能控制的,基本上也就只有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土,也就是秦始皇灭六国之前的地盘。

当年秦始皇灭楚国的时候,倾尽全国之力,也就只凑出了六十万军队。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派出的军队规模也相差不多。这意味着,以秦国故土的能力,最多只能提供五六十万人的补给,这已经是极限了。

所以,当时秦朝能派出四五十万人镇压起义军,已经是极限了。要是再多的话,补给就跟不上了。哪怕留守北方的长城兵团余部,以及岭南兵团,全都赶回来救场,秦朝中央也提供不了这么多的补给。到时候补给一断,回来的那些秦军,到底会镇压起义军,还是会加入起义军,恐怕还真说不好。

不过,尽管当时秦朝已经堪称全力以赴了,但是六国贵族的反抗力度,依然非常强大。最关键的是,当时秦朝高层不稳定,以李斯和赵高为首的两派势力,一直在内斗。大概就在陈胜被杀几个月之后,赵高陷害李斯,导致李斯全家被杀。

秦朝高层的这种内斗,无疑也是导致秦朝前线军队,始终无法全力镇压起义军。前方的秦军将领,也时刻担心自己会被清算。因为这个原因,陈胜被杀之后,六国的旧贵族才撑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并且开始不断壮大。

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都是在这个时候,逐渐成为起义军主力的。

但是同时,因为项羽那边,因为他叔叔项梁比较牛,率领的这部分军队,逐渐成了主力,引来了秦朝的针对。所以最后,项梁被秦军名将章邯给干掉了。恰好在这之前,项梁又拥立了楚王熊心,作为所有楚国派复国军名义上的共主。

项梁当时这样做,本来是想借着楚王的名义,把所有楚国派系的复国势力,都收归自己麾下。比如刘邦,当时就冲着这一点,暂时成了项梁的小弟。但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位楚王被拥立之后,项梁忽然战死了。

如此一来,这位楚王在很多楚国旧臣的支持下,掌握了一定的实权,不再是完全的傀儡。

同时,项梁战死之后,章邯率领自己麾下的秦军,前往北方和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汇合,打算一起消灭刚刚复国的赵国复国军队。章邯和王离统领的军队加起来,总数接近四十万。考虑到当时秦朝在关中地区的几个重要关隘,以及其他一些关键区域,还留守一部分兵力。当时秦军的总兵力加起来,应该就是五十万左右。

这已经是当时秦朝能调动的所有军队了。

再之后,因为怕赵国倒下之后,其他复国势力也遭殃,所以大家就派出了军队,前去营救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巨鹿之战发生的前置剧情。而在出兵救援之前,那位名义上节制所有楚国军队的楚王,曾经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谁先攻入关中,就给谁封王!

而当时楚国派出的军队,可以分为两路。一路是由刘邦统帅的西路军,另一路是由宋义、范增、项羽统帅的东路军。东路军直接去救赵国,西路军则是走另外一条路线,直接进攻关中,为巨鹿战场减轻压力。

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后来,项羽在巨鹿战场大获全胜,一战干掉了二十万秦军。而剩下的二十万秦军,则是由章邯统领,继续和项羽对峙。这样一来,刘邦那边压力骤减,逐渐接近秦国旧地的边境。

而接下来,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秦朝中央那边,赵高忽然弑杀了秦二世胡亥。这件事直接导致秦朝前线的将领,瞬间没了斗志。所以后来,章邯直接投降了项羽,刘邦则是轻易攻破武关,继而挺进关中,接近咸阳。

等到咸阳这边,子婴反杀了赵高,重新控制了局面之后,这时候秦朝前线已经彻底崩了。此后,刘邦直接挺进关中,兵临咸阳城下,所以子婴才不得不主动投降。与此同时,项羽那边,因为担心麾下投降的二十万秦军造反,所以就在前往关中的路上,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直接把这二十万秦军降卒给坑杀了。

然而,等到项羽坑杀了秦军降卒,临近函谷关之后,却发现函谷关已经换了旗帜。这时候项羽才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所以在这之后,为了争取更多的胜利果实,项羽直接强攻函谷关,以一种非常暴力的姿态,挺进关中,接近咸阳地区。

再之后,刘邦这边经过比较,发现自己这边只有十万人,而项羽那边则是有四十万人。不管怎么看,刘邦都不可能战胜项羽。所以接下来,刘邦才会主动和项羽那边示好。而项羽那边,抵达咸阳地区之后,也没有贸然进攻,只是等着刘邦前来和谈。

以上这些,就是鸿门宴发生之前的所有前置剧情。

对于熟悉秦末历史的朋友来说,可能会觉得这段历史没有必要提。因为大家对这段历史,实在是太熟悉了。但问题是,如果不把这段前置剧情完整说一遍,我们很难理解接下来鸿门宴当中,双方的真实意图。

鸿门宴开始之前,刘邦已经先入咸阳,控制了整个咸阳城。进入咸阳之后,刘邦和咸阳百姓约法三章,优先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而且,刘邦拿下咸阳,是在这一年的十月。而项羽抵达函谷关,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中旬。

也就是说,在项羽进入关中地区之前,刘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关中地区进行整合,收拢一切能够收拢的力量。大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邦接管了函谷关,并且派自己的人去镇守函谷关。

那么,这样一来,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如果当时刘邦接受子婴的投降之后,直接选择自己占据函谷关,优先控制整个关中,是否可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有可能,但是难度太大。

首先,之前秦朝镇压农民军,基本上就是依靠关中地区提供补给。就在一年多以前,秦朝为了抵抗农民军,已经到了必须要赦免骊山囚犯的地步。所以此时的关中地区,不管是从征兵能力,还是从补给提供能力上来说,都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其次,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史书上对沛县集团的评价很高,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入主咸阳三年之前,刘邦麾下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最底层的平民。地位最高的萧何,也只是一个普通秦朝小吏而已。

这样一群人,指望他们勇敢冲锋,或许还可以。但是要想指望他们治国,迅速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这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说到底,还是当时刘邦根基太浅。如果刘邦不是出身底层,而是六国亡国贵族后裔,身后一个强大家族或者集团支持,结果将会截然不同。虽然刘邦已经先入关中,但是他麾下缺少足够的中层治国官员。这个短板,注定刘邦不可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彻底控制整个关中。

而无法控制整个关中,就意味着刘邦绝对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项羽率领的那四十万大军。

当然,从当时刘邦的角度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唯一的机会就在于,刘邦抢占先机,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虽然之前秦二世胡搞的几年,但是在关中地区,老百姓对秦国宗室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那么当时的刘邦,有没有尝试过这个选择?有没有想要和秦朝宗室,联手割据关中自立呢?

从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来看,我们可以基本断定,当时刘邦应该是动过这个念头的。而这件事,也和接下来鸿门宴的开始有关。

自刘邦入主关中之后,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刘邦肯定是做了很多事情。这期间,刘邦不但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同时还封了咸阳城的府库,并且接收了咸阳城内存储的各种户籍资料。对于后来的刘邦来说,这些东西,无疑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刘邦当时应该也尝试过尽快组织军队,重新恢复函谷关守军。但遗憾的是,当时刘邦麾下的将领当中,并没有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韩信也还没加入刘邦的阵营。所以,就算刘邦控制了函谷关,依然挡不住项羽的进攻。

而接下来,当项羽率军抵达咸阳周围,屯兵霸上的时候,鸿门宴的剧情,就正式开始了。

鸿门宴开始的时候,第一个上场的,是一个叫曹无伤的人。这个人,在秦末历史上并不算出名,但是在鸿门宴发生的这个时候,他却扮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

正史上并没有记载曹无伤到底是什么来历,只是记载在这个时候,曹无伤正在担任刘邦身边的司马。在秦汉时期,司马这个官职是非常重要的军队官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司马,地位仅在三公之下。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是一个副国级的职务。

而在刘邦率领的这支军队当中,司马这个职务,则是更近似于今天的参谋长。

这个地位,绝对不低了。

有意思的是,史书上对于曹无伤这个人,除了鸿门宴这一段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记载。而且,如果我们查过其他沛县功臣集团的传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跟刘邦起兵的沛县老兄弟,包括后来加入的张良等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担任过司马这个关键的职位。

这显然不合理。从刘邦的角度来说,这么重要的一个官职,肯定得给自己家兄弟才对。但结果,偏偏是曹无伤这样一个人来担任的。而且史书上也没有其他有关曹无伤的记载,这证明曹无伤并不是出身沛县,没有在刘邦起兵之初就追随刘邦。

所以很多后世史学家推测,这个曹无伤,极有可能是楚国或者项梁之前派来的人。毕竟,之前刘邦和项梁那边借过五千精锐,接受过项梁的领导。而之前刘邦担任西路军主帅的时候,也是那位楚王给他的名头。

所以,曹无伤原本并不是刘邦的人,可能原本是楚王或者是项梁的手下,这个猜测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项羽和刘邦在咸阳周围开始对峙之后,曹无伤首先站了出来,给项羽那边传递了消息。

而当时曹无伤传递的这个消息,就是‘刘邦企图联合秦国宗室,任用子婴做自己的相国,自己做秦王,割据关中自立’!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曹无伤传出来的这个消息,极有可能是真的!而且,这也从侧面印证,刘邦当时确实有想要割据关中的心思。他也确实想要用子婴做自己的相国,以此来笼络那些秦国人。

只可惜,随着项羽入主关中,这个计划被打破了而已。

而接下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项羽接下来的表现,就很耐人寻味了。在项羽进攻之前,项羽另一个叔叔项伯,提前来到了刘邦这边。而项伯来刘邦这边,给出的理由,是他想要救张良。

因为项伯和张良之间,很早之前就有了交情。当年在秦朝那会儿,项伯杀了人,然后张良冒着被杀的风险,把项伯藏了起来,对项伯有救命之恩。而此时的张良,恰好正在刘邦身边。项伯为了救张良,所以才偷偷来到刘邦这边,面见张良,想要劝张良马上离开。

以项伯的身份,知道项羽那边的态度,自然不成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项伯是怎么悄悄离开了项羽的军队,然后又悄悄潜入到刘邦这边的呢?

对此,我们当然可以用当时双方军纪不够严格,来解释这一切。但是也有史学家认为,项伯的到来,其实本就是项羽集团那边使出的一条计策。项羽当时也拿不准要不要收拾刘邦,所以就借着这个机会,把消息透露给刘邦这边,试探一下刘邦的情况。

有的人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可能会说:用得着这么麻烦吗?反正项羽当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手握四十万重兵。趁着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刘邦,一劳永逸,那不是更好吗?

实际上,如果站在项羽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情况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我们先想一个问题:项羽手里这四十万大军,到底是哪来的?

要知道,当年项梁项羽叔侄起兵的时候,最开始聚拢起来的嫡系军队,也就只有八千人而已。这八千人,就是后来项家起兵的老底。

而项家叔侄起兵之后,这一路上虽然一直都在扩充军队,但是从他们起兵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三年而已。而且,之前项梁被章邯干掉的时候,自身有损失了不少军队。如果当时项梁身边有四十万大军,估计反过来直接把章邯推平,都绰绰有余了。

哪怕到了巨鹿之战以前,项羽当时统领楚国军队北上,前去救援赵国。而当时楚国派出的援兵,一共就只有五万人而已。而且,这五万人最初还是由宋义节制,项羽当时在名义上,只是宋义下面的一个将军而已。

而在巨鹿之战当中,项羽背水一战,率领楚军死磕王离。虽然最后大获全胜,但他率领的这五万楚军,自身折损肯定也不会小。再之后,项羽又和章邯对峙了近半年的时间,这期间项羽就算尽全力招兵买马,能一下子扩充到四十万的规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考虑到之前项羽攻占函谷关之前,还有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卒的经历。也就是说,项羽也不大可能从秦军那边,补充兵力。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项羽麾下军队的来历,似乎也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很简单,当时项羽麾下这四十万军队,其实并不是他的嫡系部队,而是六国所有军队的总和!打完巨鹿之战以后,因为项羽声威大震,所以大家就推举项羽做了临时的统帅。所以,当时项羽麾下这四十万大军当中,至少有一多半,其实是其他国家的军队。而这些军队,当时只是名义上归项羽节制而已。

至于项羽真正能随意指挥的嫡系,到底有多少?恐怕就真的难以计算了!反正当时项羽他们从楚国带出来的军队,就只有五万。巨鹿之战折损了很多,但是后来肯定一路上又补充了不少。这样算下来,项羽的嫡系军队,能有十万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在双方对峙那段时间,项羽是可以完全指挥这四十万大军的。因为刘邦打算独占关中的这件事,肯定是同时站到了所有诸侯国的对面。其他刚刚复国的六国贵族,也不可能容忍自己在前方打生打死,好处却被刘邦独占了。

最关键的是,在此时的项羽眼里,刘邦是真正的敌人吗?

如果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显然肯定是。因为刘邦后来会和项羽争天下,所以肯定是越早干掉刘邦越好。但是在这个时刻,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微妙。

首先,两个人都是楚国这边的复国力量,名义上都归那位楚王节制。同时,之前刘邦也算是项家军的一个分支。当初刘邦被打败之后,还去项家那边借兵,这才重新稳住了自己的地盘。

甚至于在分兵两路之前,项羽曾经明确表示,自己想参加刘邦的西路军。因为当时项梁刚刚被杀,项羽想要直接进攻关中,去给项梁报仇。可惜当时楚国高层拒绝了,没有让项羽参加西路军,反而是让项羽进入了东路军,去参加了巨鹿之战。

之前的这些经历,意味着在此时的项羽眼里,刘邦未必是最大的敌人。相反,此时他麾下的那四十万大军,里面倒是有不少人,被他视作敌人。因为这些人,并不是楚国派系的力量,而是其他几个国家的人。在当年战国时期,楚国可不光是和秦国敌对,和这些国家也有战争。

之前大家联手灭秦,自然会团结一致。可是如今秦朝倒了,如果这个时候,楚系力量当中,实力最强的项羽和刘邦彻底翻脸,马上开始火拼。谁又能保证接下来这些人,不会隔岸观火,然后来一个渔翁得利呢?

所以,从此时项羽的角度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先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稳住局面,壮大自身。

如果要想达成这个目的,马上和刘邦翻脸,绝对不是好主意。反倒是给刘邦一个下马威,让刘邦知道自己的厉害,然后向自己屈服,这是比较好的选择。

如此一来,项羽派项伯去试探刘邦,借着给张良传递消息的机会,把自己这边的态度告诉刘邦,这就很合理了。

再之后,就是正式的鸿门宴剧情了。当张良把这个消息告诉刘邦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然后,刘邦便通过项伯,和项羽那边传话,表示自己愿意低头。

如此,等到项伯回去之后,把刘邦的意思也转达到项羽那边,项羽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亲卫,亲自跑到项羽的军营,来给项羽道歉。与其说是道歉,倒不如说是低头,同时也是做给其他诸侯看。

而当鸿门宴开始之后,项羽这边,显然也有不同的意见。以范增为首的一群人,一直打算直接在宴会上干掉刘邦。但是以项伯为首的一群人,却坚决维护刘邦的安全。

所以,在这场宴会上,就留下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而接下来,当范增派出项庄,打算趁机干掉刘邦之后,事情就更有意思了。除了项伯挺身而出,同时舞剑保护刘邦之外。这期间张良还趁机离开了营帐,然后去外面找到了樊哙。接下来樊哙拿着一块盾牌,直接横冲直撞,撞开了项羽帐外的护卫,硬生生闯进了举行宴会的营帐。

这事就很不合理!

要知道,樊哙虽然勇猛,但他依然只是一个人。他手里拿的是一块盾牌,不是开着高达!樊哙能闯进去,意味着当时项羽根本没有下令,让帐外的护卫,严格防备刘邦这一行人。要不然就算樊哙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穿过层层护卫进入营帐。

而接下来,樊哙的闯入,也是让项羽一愣。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并没有动杀心,反倒是赐给樊哙一支猪腿。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项羽并不想杀刘邦,只是想让刘邦低头而已。

再之后,因为樊哙趁机闯入,搅乱了宴会的节奏。刘邦则是借着上厕所的名义,离开了营帐,然后走小路逃回了自己的军营。这也再次从侧面证明,当时项羽对刘邦真的没有杀心。否则的话,刘邦离开营帐之后,绝对会有专人贴身监视他,根本不可能给他逃走的机会。

等到刘邦回到自己的军营之后,因为此时刘邦已经知道,是曹无伤告的密。所以刘邦接下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了曹无伤。而项羽这边,虽然觉得刘邦贸然离开,有点失礼。但是显然,刘邦前来赴宴,已经表示了低头,项羽也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所以也就没有继续难为刘邦。

也正是因为项羽和刘邦没有撕破脸,此时在关中地区这边,刘邦和项羽加起来,楚系力量在起义军内部,依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接下来,项羽才有资格,主持瓜分秦朝的盛宴,成了那个分蛋糕的人。

客观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谁来主持这场分蛋糕的盛宴,谁就能为自己分到最大的蛋糕,并且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抢占先机。如果真正按照传统的尊卑制度来判定,这个分蛋糕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项羽,而应该是那位楚王,或者是其他几个国家的国君。

但是此时的项羽,显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一旦把这个机会让出去,项羽就真的亏大了。

而接下来,就是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剧情了。

后世有人问,为什么当时项羽要大封十八路诸侯,而不是自己独自称帝?仔细看过之前这段历史,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不是项羽不想,而是他没这个能力。如果项羽当时真正称帝了,起义军内部所有人都会反对他,项羽本人也会瞬间成为乱臣贼子,被所有人围攻。

最好的选择,就是把蛋糕彻底分掉,然后自己分最大的那一块。

在接下来分封的过程当中,项羽其实依然很聪明。战国时期几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分成了好几块。比如说齐国被一分为三,赵国被一分为二,燕国被一分为二,魏国也被一分为二。当年实力最强的秦国,更是被一分为四。

而且秦国这边,项羽把刘邦封到了四川那边,同时又把整个关中一分为三,封给了三位秦朝降将。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刘邦被堵在四川内部出不来,也能保证短时间内关中地区无法统一。因为当时项羽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唯独留下了三位降将。所以关中老百姓对这三位将军,其实是极度痛恨的。短时间内,他们根本就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更别说统一整个关中了。

至于楚国那边,更是被项羽一口气分得干干净净,分成了至少四块。在这其中,项羽拿到了最有价值的一块,同时这块地方,也是他的家乡。在当地,项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统治。

同时,项羽为了能够分蛋糕,还给那位楚王戴了一顶高帽子。直接把他的楚王,改为义帝。如此一来,这位楚王以后在天下的地位,就有点像当年的那位周天子了。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一块地盘都没有,只是一个傀儡。

因为项羽当时分了蛋糕,让大多数人都满意。所以楚国那边,那位楚王和其他楚国旧贵族,也没办法反对。但同时,项羽这种蛮横的分法,肯定也导致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旧贵族不满,注定接下来各地都会开始混战。

项羽的打算,大概就是想等各地开战之后,自己所在的地区相对稳固,然后再缓缓向外扩张。但项羽没打算的是,后来刘邦那边牛人太多,韩信、张良、萧何,这几个大牛人先后出手,彻底打乱了他所有的布置。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当时的项羽,为啥不把自己封在关中呢?谁都知道,关中地区有天险优势,当年秦国就是凭这个优势统一了天下。就连项羽麾下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也曾经劝项羽先拿关中再说。

项羽当时为啥不这样做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不是因为项羽感性,想要回家。而是因为在这之前,他坑杀了二十万秦军降卒,导致关中老百姓对他极度痛恨,项羽根本没办法统治关中。

另外,就算项羽强行拿下关中,他也无法重复当年秦朝的剧本,因为他手里没有四川地区。之所以无法控制四川,是因为刘邦攻占关中的同时,已经先派人控制了汉中地区,继而控制了整个四川。

没有四川的关中地区,地盘过于狭小。非但以后不能横扫天下,反倒是很容易被人彻底堵在西边,以后再也无法东出了。比如春秋时代的秦国,就是这样的剧本。

当然,这场鸿门宴和大封十八路诸侯的大戏,最终还是没能如同项羽预料的那样发展。后来,大家还是开始混战,楚汉战争也因此爆发。

但毫无疑问,不管后来的历史如何发展,那场鸿门宴,始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刻。因为那场宴会,直接决定了接下来几年的天下混战,以及楚汉战争的爆发。

0 阅读:32

妖火历史观

简介:趣谈五千年中国文化,戏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