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去世前颁布轮台诏,只是为了检讨自己?你把问题看简单了!

黄忠谈历史 2023-07-02 15:57:00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汉武帝去世前第二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也可以称之为“哀痛之诏”,这份诏书只是为了检讨自己吗?当然不是,因为汉武帝几十年的对外征伐,推行开边兴利之策,已经让大汉百姓们苦不堪言,这份诏书颁布的并不及时,在此前有很多更恰当的时机,到了这个时候才颁布,只能说汉武帝已经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做点什么的话,恐怕大汉又会重蹈秦的覆辙!这才是他所担心的,轮台诏是挽回民心的一次尝试,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后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并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汉武帝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在元封年间就已经完成了,从元封开始,社会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在这个时间段里,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应该是汉武帝考虑过的,但是很多事情总是会出乎意料。元封五年,一个重要人物去世了,这个人就是大将军大司马卫青,对于大汉帝国来讲,是巨大的损失,而对于整个卫氏家族和卫太子刘据而言,则是灭顶之灾!

卫青去世前,汉武帝曾经对卫青说过一段话,在这些话里,体现了汉武帝要转变国策的考虑,和本来的打算及安排。他对卫青说:“大汉由高祖皇帝草创至今,四夷还没有宾服,尤其是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内部也不团结,因此,我才会变更制度,来削弱诸侯和权臣,并四处征伐,保证国家外部环境的安全,这都是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但是这几十年已经把大汉的话国力消耗殆尽,百姓们也苦不堪言,如果我的继任者和我一样的话,恐怕大汉就要重蹈秦的覆辙了!”应该说汉武帝对局势的判断是准确的,但他为什么没有立刻采取行动,反而拖到了自己临终前的征和末年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汉武帝还心存侥幸,自己也拿不准什么时候收手为好,毕竟开边兴利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太难割舍了,他还坚信自己绝对不会重蹈秦的覆辙,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迷之自信的缘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存在一个执念,那就是对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都有着迷之自信,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了解,不如自己在行,所以就喜欢玩一些极限操作,汉武帝也是一样的!第二点就是他和卫太子刘据之间的矛盾,导致在征和二年的时候,爆发了巫蛊之祸,这件事把转变国策的进程,又向后推迟了几年。

汉武帝对于太子刘据,本来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和自己一样,做一个开边、兴利、改制、用法的有为之君,因此,汉武帝一直刻意观察刘据,结果发现这个孩子和自己差异太大,刘据是个敦厚仁慈的人放弃在汉武帝眼里就是羸弱无能之辈,加上汉武帝的子嗣并不仅仅刘据一个,因此汉武帝对于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就从盛宠变成了宠衰了,这和很多人认为卫子夫年老色衰,导致汉武帝移情别恋,完全是两回事,分析汉武帝这个人,首先一定要从政治人物的政治属性上来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从男人或者父亲的角度来看。

汉武帝在卫青临终前所说的话,并不完全是为了安抚卫子夫、刘据和卫氏家族,很多也是真话,“太子敦厚仁爱,是守成之君的最佳人选,有太子来继承大统,必能安我刘氏天下,不至于重蹈秦的覆辙,你听说子夫和太子最近有不安之意,你可以把我的话告诉他们,让他们不用担心!”客观上来讲,汉武帝确实需要刘据这样的接班人,因此,从卫青去世的元封五年到巫蛊之祸爆发的征和二年,这漫长的十六年时间里,卫子夫和卫太子刘据的地位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就证明对待卫太子刘据和卫氏的问题上,汉武帝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犹豫过程。

汉武帝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看不上刘据的温顺仁爱,一方面又担心大汉会重蹈秦的覆辙,而刘据就是“守文”的最佳人选,汉武帝曾经对卫太子刘据说:“你是个有福的人,该打的仗,该得罪的人,我这个做父亲的都搞完了,你只要坐享其成,做你的仁厚之君就行了,你得有多幸福呀!”汉武帝当时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信任的,尽管也担心重蹈秦的覆辙,但还是相信自己可以控制住局面,因此,他并不打算在自己在位时改变国策,那意味着对自己的否定,汉武帝是做不出来的,他考虑的是自己之后的问题。 因此,在太初年间,汉武帝还是继续搞着自己的一套,打匈奴,讨伐大宛,变革制度,继续撸诸侯和百姓的羊毛来补充军费,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么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大家会选择站队,朝堂之上就会形成两股势力,一方面是支持汉武帝的开边兴利之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受了汉武帝政策的好处的人,也就是得利者,像桑弘羊、上官桀等人,都可以算作此类,这些人占了朝堂上的大多数。而另外一些人选择支持太子刘据,他们中大多数是长者,只占一小部分,特别是元封五年卫青去世后,追随太子刘据的人就更少了。因为汉武帝和刘据分别有为自己谋划的臣子,因此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父子关系,而是政治立场根本对立的人,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形成势不两立的矛盾!毕竟他们的身后,都各自有一大群跟着自己混饭吃的兄弟!

卫青在元封五年去世,对于后续事态的发展,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可以这样说如果卫青不死,刘据即位登基,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什么李广利、刘屈髦、钩弋夫人都不会有非分之想,江充也不敢构陷太子!但随着卫青的去世,公孙贺的能力不足以挽救卫氏家族的命运,他也用自己的死,拉开了巫蛊之祸的大幕。汉武帝和卫太子刘据之间,本质上是政见不同,卫青活着的时候,汉武帝还有所顾忌,卫青去世后,这种矛盾则进一步公开了。

巫蛊之祸,是针对卫太子刘据和卫氏的一次清洗行动,经此一役,卫氏家族灰飞烟灭,除了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和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之外,卫氏尽数被杀!从丞相公孙贺和他的儿子太仆公孙敬之被杀开始,到刘据和卫子夫自杀身亡,整个卫氏家族全部被诛灭,这里面还包括汉武帝自己的女儿在内,很多和卫氏有联系的人,全都被杀了,可见政治斗争的残酷!有人会说这是小人江充从中作祟,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江充只是个和张汤类似,属于用法之人,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秉承汉武帝的意志,巫蛊之祸的目的,就是要更换后宫和储君。

政治纷争往往都是与屠杀相伴的,巫蛊之祸就是一场屠杀,征和四年的轮台诏颁布后,屠杀又被用来替太子昭雪冤案的手段,那些参与了巫蛊之祸的有功之臣,都在这次政治屠杀中被清算,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替太子报仇,更重要的是替转变国策扫清障碍。当初在巫蛊之祸中表现出色而被封侯的五人,都在这几年里被杀,尽管罪名不同,但是结局一致。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那就是这时候昌邑王也去世了,也就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当初李广利和刘屈髦准备拥立为帝的人,汉武帝还把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赐死,一切都是为了刘弗陵顺利继位。不过在汉武帝选择的辅政大臣里,还包括开边兴利的重要人物桑弘羊,这也许预示着事情可能还有变数。

小吏田千秋的上书,是汉武帝颁布轮台诏的诱因,但我认为田千秋的上书,背后自然有个强大的人物主使和推动,因为所有上奏给汉武帝的奏折,都要先经过霍光的甄选才行,为卫太子刘据申冤这种事,霍光不会自己来做,因为毕竟他也是卫霍一族的幸存者,让田千秋出手,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在这份奏章里,田千秋说:“太子居于正位,完全没有造反的理由呀!这里面一定有小人作祟,希望陛下明察,不要被奸佞之徒所蒙蔽!”汉武帝看了以后,问霍光:“这个田千秋是干什么的?”“陛下,据说只是个小吏!”“连个小吏都有如此见识!”汉武帝的嘴角动了动,霍光的冷汗已经出来了,他不知道汉武帝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些奸佞小人,一定要付出代价!”汉武帝接下来的话,令霍光放下心来,轮台诏的一个目的就是替卫太子昭雪冤案。

另外一个则是直接原因,那就是汉军对匈奴用兵的失利,让汉武帝下定决心,趁此机会来改旗易帜,把本来打算由卫太子刘据执行的“守文”国策,由自己来推行。桑弘羊等人当时建议汉武帝在轮台屯田备战,把轮台作为根据地,和当年修建朔方城类似,但这次桑弘羊失算了,汉武帝否定了他的这个提案!并对自己多年对外用兵,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弱的问题进行了检讨,把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因为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除了汉武帝外,没有其他人合适,汉武帝的伟大,就在于他敢于认错!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2
黄忠谈历史

黄忠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