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一中共同体学校名师解析“九省联考”语文学科

一庆清风 2024-02-23 03:28:34
2024年,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等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将要首考落地,为实现平稳过渡,相关省份在1月19—21日组织了适应性演练,河南、新疆也参加了此次联考。语文、数学、英语、日语试卷由国家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其余科目由各省独立命题。此次联考对九省高三备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考试结束后哈一中双新领航示范发展共同体学校的教师们对本次考试各科试题进行分析,为教师和学生接下来的备考提供参考和帮助。进行语文学科解析的教师有哈一中赵小光、姜丽,对青一中许慧,哈八十八中宋显凤,呼兰一中毕明月,哈十中董亚萍。具体内容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一)

【试题分析】

今年九省联考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在选材形式上,以非连续文本的形式考查了一篇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836字的选文和另一篇摘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855字的论述类文本;在选材的内容上,两篇文章都以“游牧业”为切入口,主要围绕着“游牧业起源”、“游牧业分离的必要条件”、“游牧业分离的意义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在能力素养的考查上,既注重考查学生信息获取、筛选、理解、推断的能力,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联考在设题形式上出现了本套试卷中最大的变化亮点:设题上并没有延续以往“3+2”(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而是改为了4道客观选择题和1道主观问答题。其中在第4题题干后面增加了一个图表材料,这个图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命题人加设的第三个阅读材料。该图表的加入使得阅读材料在形式上、内容上更为丰富多样,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图表与文字相关联的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考查得更加全面、更加灵活。总之,需要学生有更高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学科素养。

【备考策略】

1.拓展文本阅读量,强调读懂文本。

在复习论述文文本阅读时不应以题材、形式为要,而需主动抓住论述文核心观点(主要信息)和次要观点(论据支撑),练习以“词”带读、以点带面的速度方法。

2.理解文本结构,强化逻辑训练。

强调应关注、理解文题呼应的概念,加强学生读图的能力,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表材料,学生要结合文本,紧扣概念,思索材料间的逻辑关系答题。要强化“化文本为逻辑结构”能力,最好是读一篇就能形成该文章的思维导图,从而快速作答。

3.提升语文思考力,秉承“情境”意识。

学生要顺应时代要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悟生活,在实践中开拓眼界,将思考变成习惯,锤炼思考力。审题境,联文境,思考写作目的,完善答案,对照参考答案给自己打分,不断锤炼语言表达。

【教师简介】

许慧,一级教师,对青一中语文组教研组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6年以来,潜心教学,积极锤炼,夯实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曾获得哈尔滨市“烛光杯”解题大赛一等奖、“烛光杯”现场说课一等奖、曾在松北区“创优杯”赛课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多次获奖。2023年被评为“新区新秀”。

二、现代文阅读(二)

2024年九省适应性考试如约而至,整套语文试题在命题的特点上很好地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总纲,并且在内容上更倾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尤其是本套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二)更是凸显了立德树人,发挥以文化人功能,可谓至道嘉猷。

【试题分析】

2023年全国新高考二卷语文现代文阅读(二)

2024年九省适应性考试语文现代文阅读(二)

纵观2023年新高考二卷和本次九省联考现代文阅读二的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命制形式、设问角度、考察能力点变化不大。九省联考最突出的特点如下:

(一)遵循课标,强化立德树人

选择题考查四种基本能力:对文本的概括、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对局部细节的描写、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把握。试卷考查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也与去年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试题难度相吻合,总体上客观题趋于简单,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对于过渡期考生的心理稳定有良好的作用,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范小青《牵手》一文引领学生走近日常生活,用自然而平静的目光打量现实中的一切,然后将一个物语的世界说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世界的真相。

(二)教考衔接,注重素养引领

现代文阅读二主观题设置与教材关联紧密。九省联考试题中的教考衔接形式多元,命题切入点浅近,设题表述平易,规避了题干固化、套路答题的弊端。如:“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这一题要求学生筛选隐藏的细节。教材篇目《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划破了衣服、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等,都对下文有暗示作用。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中都有多处细节对下文情节的发展具有暗示作用。又如:“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这一题要求学生分析叙述角度对于艺术效果的作用,和近些年的“艺术效果题”如出一辙,是“随文命题”在小说考查中的具体体现,鲁迅的《祝福》、茹志鹃的《百合花》等文章中都涉及到叙述视角的讲解。从2020年出现的全国新高考卷一直到今天的九省联考试题,我们不难看出命题者在衔接教材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考点与教材关联越发密切。

【备考策略】

(一)深研课标,知己知彼

语文教师只有深研语文课标,熟悉统编教材,了解所教学情,勤做高考试卷,把握高考方向,才能在备考中,设定出最科学的复习方向。如果教师的课堂仍然沿袭老高考时候的模式,一定无法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这应该引起教学的重视,作为教师,只有把国家高考改革的精神吃透了,才知道教学该往哪里走,该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去引导。

(二)精耕细读,教考衔接

新教材新高考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只能对教学内容精耕细作,才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才能在备考中找准方向。在今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引领学生更加注重真正读懂文本。

理解文本方面要着力于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个性”,知道所有的写作手法都是服务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例如环境描写通常是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心理变化,但在特定情形下并不必然等。

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高考,这“三新”如同“三昧真火”,正在打造新时代的教师,也在锻造新时代的考生。希望我们能用新思想的火花使学生绽放万丈光芒,方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

【教师简介】

宋显凤,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龙江骨干教师”、省优秀教师、冰城卓越教师。从教以来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担任教务主任、语文组组长。在工作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教育方式的研究,勤于钻研教材,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教学成绩优秀。

三、文言文阅读

今年是我省新高考第一届,从今年1月的九省联考文言文命题来看,题型延续去年我省使用的新高考全国Ⅱ卷高考题型,保持了稳定,更倾向于学生能力素养的考查,深入浅出。

【试题分析】

首先文言文阅读命题分值分配依然稳定,仍旧20分,3个选择题两个翻译题,1个主观概述题;但是在考查上也稍有变化,这一变化其实反映的是更进一步的回归。

下面就从选材上、题型上、题干表述上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第一,选材上。延续2023年新高考卷的群文阅读,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群文阅读,分别节选《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群文阅读,分别节选《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本次选材上延续了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的文本。这两个文段记叙与议论并存。但很明显故事性被削弱,对话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思想性增强。虽以历史故事为背景,但观点明晰,有明确的主旨及主题,将叙事与议论完美结合,哲理思辨性更强。其背后指向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考察的提升,重思辨性、重思想性。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懂意思,还要读懂思想。

第二,题型上,回归教材力度更大。题型稳定依然保持2023年新高考固有题型。11题改变对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推断的考查,只保留了后者,加大了对教材内容回归的力度,且覆盖面更广。我们可以看11题的选项内容,观察具体的篇目,其中A项《陈情表》为高中文言文,B《孔雀东南飞》并非默写考查范围中的必背篇目,D项《庄子·逍遥游》是学生初中接触的文言文篇目,古诗词和古文全面涉及,并且包含初中古文篇目。对以往知识的牵连在此可见一斑。而这其中更是蕴含对基本文言知识的考查,B选项的“行人”、D选项的“正色”均是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回归教材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涉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回归。同时也是对双减要求的落实。用好教材,学好教材,不盲目,有依据。

第三,题干表述上,清晰且指向鲜明。

14.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的问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以往的习题训练中是比较常见的。其背后指向的仍旧是对要点的概述。学生需要关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其背后的考查点注重对两个语段的宏观理解。

最后是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一直是学生的痛点。很多学生能做到概述,但准确对译依然十分困难。这是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基础知识、语境推断能力这些都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上灵活变通,信、达、雅地表述出来。这次的翻译题并不十分难,涉及到的采分点也比较常规,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容易把握。第一句“内”“外”两词是比较常见的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第二句对句式“况……乎”的关注仍在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可以联想课内《庖丁解牛》中接触到的固定句式“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而“灼”更多地指向词义推断,在此可联想成语“真知灼见”依据语境推断为“真的、的确”结合后面的“无疑矣”翻译为“毫无疑问”更好。

【备考策略】

首先,重视教材,重视基础。重视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与教材的关联,梳理巩固常态化,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督促学生有计划地自行梳理教材重点文言知识。练习要精准,训练是为了巩固教材培养能力,巩固教材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材与练习紧密结合。

对策二,重视高考真题,注意复习复盘,重视错题重练。高考真题要做三遍以上,重视高考真题挖空训练,重视高考真题片段断句训练,结合高考真题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视再复习,循环训练,重视错题重练,不要用成题,最好是自己编写的有针对性的文言文习题。

对策三,重视文体习题多样化,有自己的题库。联考多模仿上一年高考,文体较为单一重复;习题重视考点多元化,不能是单一的实词与文化常识与教材的关联。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在变与不变中,我们观察到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作为一线教师,把握命题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我们接下来需要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考题,重视典型古文中重点词语的回顾和巩固练习,重视回归语境培养合理推断能力,引领学生读古文不仅读懂意思更要读懂思想。

【教师简介】

毕明月,性别女,汉族,40岁。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教龄1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市“四有”好老师,冰城学科骨干教师,曾荣获松北区“创优杯”教学大赛特等奖,哈尔滨市“奋进杯”教学精品课一等奖。省级课题主持人,论文曾荣获第十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论文奖。

四、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选用宋代词人叶梦得的词作《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客观题的四个选项并未涉及手法技巧和结构语言等常见考查内容,而是主要考查对标题和词作基本内容的理解,学生需结合词句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补充词作空白,做出判断,体现了新高考侧重考查学生读懂诗词能力的命题思路。主观题设问较为传统,考查思想感情,再一次考查对词作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客观题A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三日疾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是“绿芜未遍”,春尚早,还看不到盛春的美景。B项考查对词作题目及内容的理解。题目“晚至湖上”明确了时间,与词中“残影”“明霞”相照应。C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展眼顾盼,湖中景色尽收眼底,湖水荡漾,烟柳朦胧。D项考查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鬓发斑白,留恋春光,鬓边插花一只,花似去年而人增一岁。并非“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所以D项是错误的。

主观题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侧重考查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较为明显。从前几句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词人对春景的喜爱。而处于美丽春景中的自己却已是苍颜白发,时光易逝垂暮之感油然而生。从垂暮又联想到个人命运遭际,漂泊不定,感伤之情更加浓重。

【备考策略】

继续加强诗词阅读能力训练和习惯养成,注重读懂文本。从题目、起句、抒情主人公、语法、时空等细节角度引导学生读懂诗词。

加强审题训练和规范答题。常规题型重基础明体系,变式题型重审题知转化,学会将变式问题转化为习惯的表达形式,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表述,要符合问题,避免答非所问。

五、名篇名句默写

【试题分析】

本题设计意在引导考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性默写选择篇目《春江花月夜》《答司马谏议书》,张若虚面对天地宇宙的发问,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生事”指责的回复,指向性都比较明确,较为简单。开放性的第三题设置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填入的诗句要符合设定情境。但是本题答案也较为确定,可以填写的内容基本指向《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其他答案合理即可。难度不大,设问角度较为简单。

【备考策略】

继续夯实基础,加强练习。梳理背诵篇目,注意理解诗文内容,关注语境和字词含义。

注意知识转化,学会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命题,体会命题原则和注意事项,将识记内容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

【教师简介】

赵小光,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一级教师,科研组长,市四有好老师,市第九届“名师带高徒”活动“优秀徒弟”,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新一代创业人,市冰城骨干教师,道里区优秀班主任,校优秀共产党员,校骨干教师,校“四有”好老师,校“四有”好老师标兵,校最美班主任;2020年黑龙江省高考语文评卷“优秀评卷员”,2022年哈市中考命题员。荣获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省级竞赛“现场竞赛一等奖”,市“烛光杯”教学大赛一等奖、市中小学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一等奖;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参编《精美格言赏读》一书。

六、语言文字运用

【试题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相对稳定,仍然采用情境化命题方式,在两个语境材料中设置5道考题,其中2道选择题,3道主观题,与2023年高考试题分值相同,考查的知识点有所调整,本次试卷中,保留了正确运用成语、补写和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表意差别的考查,增加古诗句与原文衔接和运用因果关系概括主要内容的考查,替换了修改病句和标点符号的考查。

语言文字运用1材料是一段散文选段,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包括成语的积累和运用,借助已有知识和语感,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不同用法,以及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所衔接的诗句位置的能力。本题有助于引导考生丰富成语的积累,发展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成语的能力,有助于增强考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18题是相对开放性的试题,可以填写的成语不止一个。A处需要填写一个描写“田野里”花朵“竞相怒放”景象的成语“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等。B处需要衔接上文“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内容的成语,按照逻辑规律“怒放-初绽-待放”,学生应该比较容易填写出“含苞待放”。C处给出限定条件“在空中”,因此所选成语“翩翩起舞”学生们也很容易能想到。

19题主要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题中“给”在不同语境中表意存在差别,材料中“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中的“给”是介词,表示为、替。A选项“把她衣服都给淋湿了”中的“给”是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B选项“给我出去”表达一种命令或者指示,是介词。C选项“给人家修理电视”中的“给”是介词,为,替。D选项“全给卖光”中的“给”是介词,表示被、遭受。本题学生通过语感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

20题考查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断所给诗句的衔接位置,从文本整体来看,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放在第二段开头比较适合。起到呼应上文,自然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且后面集中介绍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画作《荷花鸳鸯图轴》,如果在句群中间插入杨万里的两句诗,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语句不连贯,逻辑不通。

语言文字运用2材料是一段自然科普文章选段,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补写重要内容的能力,准确运用自己掌握的因果关系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本题可引导考生注意梳理语言现象,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

21题仍然是常规的补写题,材料中有三处空缺,要求考生综合考虑上下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语句。本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在任何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中都会有生命的存在”,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核心观点,结合上下文提示语和相关信息,准确补写并不困难。

22题考查的是正确运用因果关系,总结整理概括文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第三段自然段例举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是如何适应寒冷的生存环境的,内容简单易于总结,而且因果关系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比较容易拿到满分。

在本次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出现2道选择题,调整了试题难度,在确保学生得到基础分的同时,也为学生答题争取了一部分时间。语言文字运用这一部分试题整体难度不大,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把握。

【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加强对基础概念、原理的考查,体现高考考查“基础性”。要做好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首先需要复习好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高考真题综合复习“字词”“标点”“句式”“修辞”等多个板块的知识,夯实基础,稳扎稳打,各个击破。

2.关注生活,提升情境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中所考查的语法知识、标点符号用法、修辞手法等必备知识,都是在情景化试题中完成,融会在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阅读素养、表达素养的考查中。平时教学可以多关联类似情境,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积累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语言特点,关注语句间的逻辑关系等。

3.注重创新,提升答题应变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型变化多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新题型的积累,由专人负责搜集模拟题,精心筛选,拓宽思路,适度创新,让学生熟悉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提高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作答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运用题一直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它是对语言建构、信息整合、归纳概括、逻辑推断等能力的综合考查。语用题在高考试题“素养先导”的命题原则上更加明显,选取的材料时代感强,内容丰富多彩,题型灵活多变,历年常考常新,体现了高考考能力、重实用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彰显了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的多种新题型,要求我们回归语文教学本身,做到教考合一。在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简介】

姜丽,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荣获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省级竞赛材料评审特等奖,“烛光杯”教学活动大赛说课一等奖,首届“博能杯”说题大赛一等奖,市级试题命制大赛一等奖,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书香教师、校级教学骨干、校级最美班主任、校级最美教师。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作文大赛获奖。

七、作文

【试题分析】

本次九省联考的作文题分别属于四种命题类型,这四种类型命题式样继承了去年高考命题精髓指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本次我省的作文题类型依然是读写结合式,材料作文意味明显,与去年高考课标二卷作文题有一脉相承处,不同的是本次运用的材料为现代文阅读材料一中的内容。考生需要对“交错带”这一科学概念转换为人文概念,需要“化实为虚”,从作文提示内容限定方向来看,可以从“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内容指向做选择,寻找相应内涵或价值作用的体现。围绕“交错带”话题的构思过程,考生能否短时间内抓取合适素材支撑作文中心是个难点,对考生综合的思辨素养要求比较高。

【备考策略】

本次九省联考的作文题对接下来的复习备考实施策略有重要的指向意义。首先,备考过程中作文复习要避免唯“议论文”是用,避免文体复习的单一化指向。其次,尊重教材,回归教材,深挖教材中的重要价值,继续积累课内素材,做好课内素材储备,同时继续延展近年热门的时事类素材。另外,要注意学生思辨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用联系与发展的视角解读信息,侧重训练多维度思考与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总之,接下来的备考中,九省联考的四种作文类型师生们都需要给予关注,避免盲目的刷题训练,做有的放矢的备考实施规划。

【教师简介】

董亚萍,哈尔滨市第十中学校语文教师,高三备课组组长,语文教研组组长,追寻并践行“浸润”与“体验”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高中生读写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方向。

0 阅读:0

一庆清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