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控股近日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净利润7.5亿增长2.1%;董秘上任54天,薪酬37万元!
失业君小编 | 文Tima Miroshnichenko | 图

据财报,在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度变革的2024年,新城控股交出了一份颇具反差的成绩单:其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滑25.32%,降至890亿元,净利润却微增2.07%,达到7.52亿元。然而,这份看似平稳的财务报告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子公司新城悦服务在一年半内裁员超过万人,员工福利支出大幅缩减,而核心高管的薪酬水平却依旧居高不下。这种“基层减薪、高层加薪”的管理模式,深刻反映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的艰难处境以及内部权力结构的失衡。
新城控股的裁员风波自2023年便已拉开序幕,旗下物业板块新城悦服务在2023年裁员7379人,2024年上半年再裁2675人,累计裁员1.3万人,占员工总数的近半壁江山。尽管母公司并未直接公布裁员比例,但财报显示,2024年员工成本支出已从2020年的19亿元锐减至8.14亿元,降幅高达57%。
据财报,23年薪酬总支出60.36亿,员工平均薪酬约27.34万/人。24年薪酬总支出45.51亿,员工平均薪酬约21.75万/人。仅一年时间,员工薪酬支出降低了14.85亿,平均工资降幅超20%。
结合此前网络上流传的“员工基本工资下调、绩效奖金取消、年终奖拖欠”等消息,不难推断全员降薪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壮士断腕”的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却也极大地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对公司的组织能力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损害。

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企业薪酬结构呈现显著分化特征。据2024年度财报披露,该公司董事长王晓松年度薪酬由432万元调整至364万元,降幅达15.74%;而新任董事会秘书李峯履职仅54天即获薪酬37万元,日薪达6851.85元,以行业平均月薪1.85万元测算,相当于普通员工月均收入的3.7倍。
值得关注的是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2016年实施的首期股权激励计划中,时任高管陈德力等通过行权累计收益超1200万元。即便当前股价较历史峰值下跌75%,其账面浮盈仍达300万元以上,远超基层员工十年薪酬总和。

薪酬结构固化现象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矛盾:管理层薪酬与股价波动呈现强关联性,而基层员工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企业规模扩张。数据显示,2019-2024年间,管理层薪酬总额增长23%,而员工人均薪酬仅增长8%,这种“资本收益优先”的分配机制亟待结构性调整。
在探讨企业高管薪酬合理性时,商业板块的业绩支撑常被视为核心论据。以2024年经营数据为例,吾悦广场出租率稳定在97.97%的高位,商业运营板块实现收入128亿元,毛利率达70.17%,贡献了企业48%的毛利总额。然而,这种“商业反哺住宅”的盈利模式背后,实则隐藏着风险分配的深层矛盾——商业项目的高利润依赖于前期通过住宅开发获取低成本土地,而当住宅市场遇冷导致销售下滑时,资金链压力最终却通过裁员等手段转嫁给基层员工。
这种权责失衡的治理结构,使得高管层凭借战略决策权获取超额收益,而执行层员工却成为风险缓冲垫。当董事长王晓松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保交付、保信用”时,员工权益保障并未被置于同等优先级。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净利润同比暴跌90%至6.3亿元,但三名核心高管仍维持600万元年薪水平,形成”业绩下行、薪酬刚性”的畸形生态。这种治理模式既违背了“风险共担”的市场契约精神,也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政策导向形成错位。

失业君小编从行业转型视角观察,新城控股案例揭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在规模扩张向存量运营转型期的核心矛盾:传统“高管特权”文化与新时代“全员韧性”需求产生激烈碰撞。要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三大治理变革机制:
❶建立薪酬与经营业绩、资本市场表现双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使高管收益与企业长期价值深度绑定;
❷将员工满意度、人才保留率等人力资本指标纳入高管考核体系,重构利益分配逻辑;
❸通过REITs等创新工具实现商业资产收益的普惠化分配,打破“资本独享”的利益格局。
总之,唯有推动从“资本优先”向“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协同发展”的治理范式转变,才能构建适应行业新周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企业不再依赖压缩基层成本维持财务平衡,而是通过激活人力资本创造增量价值时,方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跃迁。
议
网友热议
@陆明泽Lucas(IP京):普通员工降薪,高管日均收入抵打工人半年?这波‘降本增效’只降了基层的本,增了高管的效吧?
@竹里馆主1998(IP沪):
财报里写着‘保交付、保信用’,怎么不加上‘保高管钱包’?全员降薪还能理直气壮,房企的‘共同富裕’是反向指标吗?

@周云舟Neil(IP闽):
这行业寒冬不是借口,三年前高管年薪600万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和员工‘风险共担’?说白了,房企的‘精英文化’就是特权文化嘛……
@荔枝艾蒿哲(IPHK):
新董秘日薪6850元,盖‘司’无双,54天工资够我干三年。建议改名叫‘贵族控股’,普通人不配拥有姓名。

@苏雅宁Sophia:房企转型喊了这么多年,结果转型成本全让基层扛了。高管的‘战略眼光’就是盯着自己腰包,行业能好才怪。
@叶雨桐Emily(IP苏):
看完只觉得悲哀:员工被裁是‘优化’,高管降薪是‘微调’,日均6850日薪叫‘合理’。这年头,打工人的命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最后一条,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