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屡次要求李氏朝鲜进贡美女,难道当地女人真这么漂亮?

历史长河岁月留痕 2025-03-03 23:34:02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朱棣祭孝陵后于奉天殿登基。作为非正统继位之君,他急需藩属国承认,故即位不久,即遣使前往李氏朝鲜。此次出使旨在达成两大目标:一是争取李氏朝鲜的支持,二是计划与李氏朝鲜缔结婚姻关系。朝鲜太宗李芳远为李氏朝鲜掌权人,与朱棣旧识,且亦非正常继位。他深感朱棣之境遇,故在明使到来前,即弃建文年号,迅速承认朱棣地位。

朱棣予以回礼,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并特许其享九章冕服之尊,因李氏朝鲜国王地位比照明朝郡王,原应着七章冕服。朱棣赐李芳远九章冕服,此举无疑是对其迅速归顺的一种肯定与奖赏,彰显了对李芳远的认可与重视。然而,当朱棣提出联姻的请求时,却遭到了李芳远的婉拒。朱棣自信地认为,他与李芳远相熟,且宫中不乏高丽女子,加之王氏高丽与元朝长期联姻,他有充足理由相信李芳远不会拒绝他的提议。

然而,李芳远仍旧拒绝了,只是他未敢正面回绝,而是采取了迂回策略,间接地封死了这条路径。永乐元年九月,李芳远急于将适龄的二女庆贞公主许配给平壤府院君赵大临,促成两人婚事。然而,赵大临尚在母丧期间,李芳远却执意要完婚,其缘由在于担忧与朱棣结亲,故而坚持此举。然而,先前使臣黄俨及此次前来的石璘等人称,皇帝有意与我联姻。此非我所愿,故急于表明态度,我心意已决,请勿再提此事。李芳远所提之帝乃朱棣,其匆忙嫁女之举,实则婉拒朱棣联姻之意。鉴于女儿无法出嫁,提议将大明公主许配给王世子,明朝使节黄俨亦赞同将公主下嫁于朝鲜世子李禔。李芳远闻讯即刻寻黄俨,言世子已娶妻,实则李禔未婚,背后缘由仍是惧与朱棣结亲:避联姻之虑。世子尚未娶亲,而我急于向使臣表明已婚之事,实则是担忧世子会与大国联姻。李芳远屡次拒绝朱棣的联姻提议,其核心原因在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稳定。李氏朝鲜虽为大明藩属,却非其组成部分。王氏高丽虽与元朝频繁联姻,却反受元朝控制,失去自主,各势力纷争不断,令王氏高丽难以安宁。

尽管元朝时期王氏高丽出现了奇皇后,但这并未给王氏高丽带来显著助益,反而显得有些得不偿失。李芳远身为有抱负的君主,不愿步王氏高丽后尘,故而即便可能触怒朱棣,也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联姻的提议。随后,正如李芳远所预见,朱棣开始寻找机会报复,意图暗中操控李氏朝鲜朝政,然而这一想法被李芳远识破并遭到拒绝。朱棣身为国君,不会亲自出征,靖难之役后他忙于稳固皇位,且身为宗主国国君需保持威严。因此,他选择向李氏朝鲜索要贡女和宦官,以此敲打李芳远。前往朝鲜国,告知国王,若有品貌俱佳的女子,请挑选几名送来。朱棣以充实后宫为由,要求进贡女子,既欲纳为大明皇妃,自当精选上乘之选。

每逢挑选贡女之时,李氏朝鲜便会在全国颁布禁婚令,举行选美活动,以符合明朝的要求。朱棣在位长达二十二年间,竟先后三次索要,且每次所求数量均颇为可观,一两次或许可忍,但如此频繁实属罕见。李氏朝鲜因频繁需求贡女而深受困扰,此成为其重大负担,并导致国内男女比例失衡,以至李芳远在挑选合适女子时面临极大困难。永乐六年,即1408年,朱棣诏令李芳远,令其精选才貌俱佳的女子,以作进贡之用。朱棣颁发诏令后,李芳远即刻执行,颁布禁婚令并着手选美。初选女子两百名,经黄俨严格考核,最终选定权氏、任氏、李氏、吕氏、崔氏五位。这五位女子均出身于朝鲜官宦世家,被精心挑选后,即刻被紧急送往明朝。然而,李芳远精选的五位佳人似乎并未打动朱棣。于是,在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初三日,朱棣遣黄俨出使朝鲜,并宣读口谕,表达对此事的不满。去年入宫的女子,体态各异,胖瘦高矮不均,资质平平。念及你国一片诚心,故封其为妃、美人、昭容等。如今若有更佳人选,多则选两位,少则一位。令人诧异,此乃帝王口谕,显然朱棣不欲此事载于史册,故以口谕传之,未料竟被朝鲜史官笔录。

李芳远对上贡之事极为重视,不敢有丝毫懈怠,却仍遭朱棣嫌弃,他不禁自问,难道贡品真的如此不尽人意?朱棣内心极为欢喜,却称之为丑,只为让李芳远多送些来。他不愿背负好色之名,便借口不佳,要求重新挑选。此次进献的贡女品质尚佳,如朱棣后宫著名的恭献贤妃权氏便是其中之一,备受朱棣宠爱。然权氏福薄,次年便香消玉殒,年仅二十。权妃逝世后,进献女子的做法仍旧持续。朱棣频索女子,致使百姓为防女儿被选,或急嫁女,或秘藏之,更有甚者毁容使女变丑,致使李芳远难以选出合宜女子。

为此,李芳远再次宣告:“隐匿者、施针灸者、故意断发者及贴药者,一经发现,必将严惩,绝不宽恕!”然而,即便如此,选拔贡女仍屡遭阻碍,被视为一项严苛政策,另一项备受争议的则是太监的挑选。朱棣不仅要求朝鲜女子进贡,还命李芳远献上太监,女子宦官皆需奉上,这无疑给李氏朝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相较于贡女,宦官所经历的更为残忍,因需经历阉割,且能从这一过程中存活下来,实属艰难不易。永乐元年十一月初一,朱棣令李芳远选六十宦官入京,实到三十五名。此非李芳远有意为之,实因阉割过程极为残忍,导致人数不足。寻觅愿受阉割者已属不易,加之当时阉割技术落后,致死率高,因此这三十五名宦官实为李芳远极力筹措所得之极限数目。但此三十五人中,非全员能至明朝,途中有两人病故,余下三十三人。朱棣仍不满意,令其退回,并让李芳远重新挑选更佳人选。朱棣此举隐含了因联姻未果而激起的报复心理,这一点不容忽视。诚然,大明幅员辽阔,秀女众多,然朱棣为何独衷于李氏朝鲜?莫非该地果真盛产佳人?其实,这主要是对李氏朝鲜心存疑虑,并未完全放心。李芳远拒绝了通过联姻控制王氏高丽的提议,于是朱棣转而要求上贡女子,此举意在效仿元朝对高丽的策略,但规模与野心已有所缩减。且挑选贡女的两次时间分别为永乐六年与七年,恰逢朱棣首次北征之际。

朱棣借选贡女之机,遣心腹至李氏朝鲜,意在双管齐下:一试李芳远心意,二探北征所需情报,以防蒙古拉拢朝鲜。另外,朱棣还全力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他遍寻各地,包括李氏朝鲜。为此,他借上贡之名,派遣人员前往朝鲜探听相关消息。永乐十四年,朱棣宣告迁都北方意图,此举使毗邻辽东的李氏朝鲜地位提升,成为新都重要屏障,因而亟需拉拢以固国防。次年,朱棣命李芳远献上贡女,其意图显而易见。朱棣选贡女,美色非其本意,实则欲借此拉拢人心并刺探情报,真正操盘此事的,乃是宦官群体。朱棣时期,与李氏朝鲜交往的典型模式是“宦官外交”,具体做法为派遣文臣及宦官共同出使朝鲜,进行外交活动。文臣负责诏谕、行赏及和解等明面事务,而情报搜集与采购等私下事务多由宦官承担,如燕王府出身的宦官黄俨,深得朱棣信任,多次出使朝鲜,圆满完成使命。明宣宗后,蒙古因朱棣与朱瞻基打击而衰,李氏朝鲜成为大明坚定盟友,纳其女子为妃以牵制拉拢已失去必要。且因频繁索要贡女已致李氏朝鲜举国不满,故自明英宗时期起,大明便终止了贡女的进献。清初时,多尔衮亦有所恢复,其目的与朱棣相同,旨在拉拢并牵制各方势力。终究,所有努力皆服务于统治,一旦权势稳固,何物不可得?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