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散

云鹤阁课程 2024-03-13 03:17:03

作者:万庆涛王鸿杰

  散,现代汉语常用字,意思是把聚集在一起的东西分开,使分离。

散字演变(《国学大师》)

  散字是怎么来的?这就要从新石器时代说起。

据研究,我国从新石器早期就进入了原始农业时期。这个时候除了种植粮食以外,还种植可以提取纤维用来制作衣物的植物——这就是麻,现在称为汉麻。远古时期,先民们曾把麻、黍、稷、麦、菽,称为“五谷”,可见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据称,在我国汉麻种植已经有至少8000年的历史。《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诗句,证明种麻和利用麻纤维的历史非常古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各地还普遍种植汉麻。后来,由于化学纤维的普遍使用,汉麻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现在,只有东北和云南等少数地区还大量种植汉麻。

麻地与剥麻

  汉麻浑身是宝,作为一种纤维植物,其皮细软坚韧,远古时期主要用来织布,麻籽可食又可榨油。

  散字,就是先民通过对麻的生长和利用等相关情况,创造的一个原始文字。

散字甲骨文字形演变

  散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只手持长条状物,右边是一横连接着顶端有麻叶的两根麻杆;

  第二类是左中右结构,左边一个木字,中间是手持长条状物,右边还是一个木字。或者左边是林字,右边是手持长条状物。这里的木或林并非表示树木的林木,而是省略了顶端麻叶的麻杆,后来与林字相混。另,可参照朮字,即高粱秆,可剥皮制作高粱篾,和剥麻相似。所以,朮字去掉一点,有点像木,现在字形都规范成了木,完全失去了字形表义的作用。

  第三类字形,是在甲骨文第二类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带角的鹿头。

  这个字形里带角的鹿头想表达什么?原来,鹿角每年一个生长周期,先长出覆盖茸毛的鹿角,此时的鹿角充满神经和血管,人们常常用来当药材。等到鹿角完全骨质化时,这层茸毛就会自然脱落。这时,就进入交配季节。一些雄鹿为争夺与母鹿的交配权,就会用长成的鹿角发生战斗,胜利者就有资格与母鹿交配。鹿角这种外皮脱落现象,有点像麻皮纤维剥离麻杆一样,因此先民们在造字时就增加了鹿角,以弥补手剥麻皮不够形象的缺憾。但是,这个甲骨文字形由于过于复杂,最后被淘汰,没有形成现代汉字。

  散字西周金文有两种字形:一种是在甲骨文字形一的基础上增加了肉(后演变为月)字。这是把麻杆比作一个有骨有肉的生物体,其表皮的纤维是皮肉,剩下的便是其骨头。另一种是继承甲骨文字形二,但把手拿长条纤维误写作攴字。此字形经过隶变,楷书写作㪔,是散的异体字。

鹿角生长周期

  春秋战国时期,散字的字形基本继承了西周金文的两个字形。战国时期,秦简字形综合了西周金文两个字形,左右结构,左边上下结构,上林下月,右边是攴。汉隶开始把林字简化为龷,手持长条状物演变为攵,楷书写作散。

  可见,散字是会意字,其本义是剥离,分离,分开。

  散字的引申义,都与剥离有关。

散字异体字(《汉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农村还常见剥麻的情景,一方面是卖钱补贴家用,同时可以搓麻线纳鞋底,还可以搓麻绳用于捆扎。由于南北方的差异,剥麻有两种:南方人是把麻割下来,马上剥,然后晒干;北方人是把麻割下来先在水里沤,捞出来晒干后架起来,中间放置一盘硫磺点燃,用被单围严实,熏麻杆,相当于“漂白”,这样剥下来的纤维可以卖个好价钱。

  参见麻字和术字的写法和字形。麻字的广字下并不是林。

麻字演变(《汉典》)

  与散字相关的字还有术字。术字本义是高粱秆,其异体字之一是朮,表示高粱秆坚硬的表皮可剥下来,叫做高粱篾子,用来编成席子、篓子等生活用品。高粱秸秆劈下的薄片称为篾子,可用来编织炕席,通常炕席根据炕的长短编织,一般为宽五尺,长一丈左右。用篾子还可以编织窄而长的粗席子,宽约1,5-2尺,长数丈。称为茓子,圈起来可以囤积粮食。由于它的透气性能好,可避免粮食发热变质。

高粱篾子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高粱篾子还可以编织高粱晴雨草帽,为扁圆锥形,戴头上晴天用于遮阳,避免日晒,雨天可以遮雨,避免雨淋。它不影响劳作,还有一定保护作用。它还可以编织斗篷盖子,用作酱缸圆锥形斗篷,酸菜缸斗篷等,遮风挡雨及灰尘。

  总之,从散字的三类甲骨文字形看,第一类是描画出麻的全身,特别是突出顶端的麻叶,再画一只手拿着麻皮纤维;第二类是描画出麻身主体,省略了顶端的麻叶,保留手拿麻皮纤维;第三类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增加鹿角,把剥麻皮和鹿角脱皮相类比。

0 阅读:0

云鹤阁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