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8342部队和“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816地下核工程

俊德谈历史 2023-03-03 08:42:06

2010年4月,由6万人耗时17年建造、号称“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的816地下核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向社会开放。这个曾是我国重大国家机密,也是我国最大的核原料生产基地,在完成土建工程的85%、安装工程的65%以后,终因时代的变迁而永久停工,未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在了解816工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号称“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有多大规模。

与上个世纪众多的三线工程一样,“816工程”仅以三个数字为代号,始建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1966年。到1984年停建时,已挖成了一个总长超过20公里的庞大的地下工程,洞厅高79.6米,共有9层,拱顶跨高31.2米,总长24公里。

整个工程有大小洞口19个,洞室18个,导洞、支洞、隧道、道路等130多条,这些通道多数都可以通行卡车。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洞体深居山体内部,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816厂原厂长张晓东说,建造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是防止核战,因此它的所有洞体均能够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在空中爆炸的冲击,或者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扛8级地震也不在话下。

816的每个洞口都装有一扇由光电控制的数百吨重的铅门,一旦遇到核爆炸,铅门会在核弹闪光的一刹那,实现一秒钟内自动关闭。这是我国70年代自主研发出来的技术,在那个年代堪称神奇。

816最大的洞室是核反应堆大厅,洞高9层,中央控制室曾装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

816工程规模虽然大,却只生产原子弹的原料钚239,也就是说,816是原料工厂而不是核武器工厂。

原子弹引爆方式分两种:枪式和内爆式。枪式相对简单,但需要太多铀235,我国当时核浓缩工业刚刚起步,暂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采用难度较高的内爆式铀弹。后来氢弹的研究也是如此,以提高设计难度来弥补工业能力的不足。

少有人知的是,我国首颗原子弹之所以以“596”命名,是为了记住苏联在1959年6月撕毁协议,停止援建我国核武器项目的耻辱。

在建816之前,我国已经在嘉峪关外100公里处投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四零四厂(简称404厂),1964年10月16日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404厂研制成功的。

404厂筹建于1957年,人员最多时,职工家属加起来有10万之众,家属区到厂区有专列,单趟车程长达1小时40分钟,可见规模之大。

那既然已有404,为何还要建816?

如今的人们可能无法理解我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建816工程,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二战以后,美苏两国开始了长达50年的冷战,两国掌握着足以把地球毁灭几遍的核武器,让全世界陷入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慌中。而中国恰恰与这两个超级大国关系都不好,时刻处在它们的核威慑阴影之下。

紧张的国际局势,让毛主席意识到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1955年初,我国开始创建自己的核工业。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可是在那之前,美苏两国蠢蠢欲动,均产生过对我国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进行打击的念头。

1994年,美国档案馆一批尘封满30年的档案解密。其中提到,在1964年以前,美国曾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目的是迫使中国停止正在进行的核试验——

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美国卫星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24次侦察。发现了罗布泊核工业基地,美国认为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随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写了一份长篇报告,提出利用台湾或苏联,对中国核计划进行打击的两种方案。

但直到1964年4月,美国高层依然犹豫不决。9月15日,美国最终打消了打击中国核基地的念头。原因是:对中国进行秘密打击所带来的风险,远比中国爆炸原子弹所带来的风险大。

由此看来,朝鲜战争惨败之后,美国人肌肉秀得使劲,内心对中国还是有所顾忌的。

不只是美国,苏联也曾动过打击中国的想法。

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后,苏联通过美国新闻媒体所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武器打击。9月16日,有苏联高层背景的记者路易斯在文章中指出:苏联正在讨论打击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可能性。

张晓东说,美国虽然放弃了对罗布泊的打击,但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监视,当时经常能在404厂的雷达上发现带着照相设备的氢气球从高空飞过。负责404安全的野战部队把高射炮的炮衣都脱下来了,却只能“望球兴叹”。因为我们的高射炮只能打900米,而氢气球却处在一两千米的高度。

由此可见,再建一个隐蔽性和安全性更强的核工业基地,已成为当时中国军事国防的迫切需要。于是伴随着三线建设大潮,816工程应运而生。

三线建设的大前提,正是前面说的美苏两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和核威慑。最初提出搞三线建设的是毛主席。

1964年5月27日,毛主席在讨论“三五”计划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要搞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

三线建设历经“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轰轰烈烈地搞了十多年,共投入2050亿元和几百万人力,上马千余建设项目。816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816工程主反应堆采用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石墨水冷热中子反应堆”工艺,投入使用后,将超过404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核原料生产基地。

1965年初,404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被“成建制”地抽调出来组建816厂。勘探组经过几个月奔波,终于选定四川省涪陵区白涛镇乌江上游一处山区作为816工程地址。定址后,出于保密的需要,白涛镇这个地点便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当年8月,北京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的专家们,顶着涪陵40℃高温,来到荒无人烟的山区,对816工程进行规划。

816核工程最难的部分,是在山中打洞。按初始规划,打洞的工作由二机部下属的国营26公司完成。

26公司在规划报告中将打洞时间预定为30个月,但后来谁也没想到,这个洞最终挖了6年!挖出来的总石方有151万立方米,填平了白涛河。有人算过,如果把挖出来的石头垒成长宽高均为一米的石墙,长度可达1500公里。

有意思的是,最终完成挖洞任务的并不是26公司,而是2万多名工程兵和来自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工程专家。

这个工程兵部队,就是鲜为人知的8342部队。

很多人知道8341部队,却很少知道还有8342部队。两支部队虽然番号紧挨着,其使命却大不一样。

8341部队成立于1953年,主要任务是保卫首都,负责中央领导的安全;8432成立于1961年5月,下辖5个团,2万余人,是直属于中央军委的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长期担任着国家重点国防工程建设项目。

1967年,8342部队秘密移防白涛镇,承担了816工程最为艰难的洞体开挖任务。

816工程开始的前三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工程受到影响,进度非常缓慢。珍宝岛事件后,中央意识到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和核威慑依然存在,再次要求加强战备,816才又加足马力开展进来。

404厂的老技术员潘开泰说,当时如果中苏爆发战争,苏联的导弹打到404厂只需要7分钟。所以404厂非常紧张,火车、汽车、机器日夜不熄火地运转,只要接到命令,就要立刻转移。为分散风险,404厂的重要的资料被转移到外地,人员也分为几部分陆续转移,这其中包括成建制调到816厂的两三千人。

404紧张,816厂更是紧张,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赶工程进度。工地实行三班制,四班倒,24小时不停作业。

在没有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年代,战士们只能用炸药炸开厚实的山石,再用双手挖坑、刨石头,手抬肩扛,用一双手一把锹一根铁钎,挖空了一座山,挖出一座“地下长城”。

施工中的危险随处都在。

50多公斤的凿岩机、随时会掉落的巨石、受潮哑火的炸药、岩层的坍塌……每一处都有可能让战士们受伤,夺走一人或者多人的性命。

工程建设过程中,先后有100多名官兵牺牲在工地上,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1岁,埋葬在816工程洞附近的“一碗水”烈士陵园。有的战士牺牲时,甚至连家庭准确地址都没有留下。

“一碗水”烈士陵园

由于国家机密,战士们牺牲后,牺牲原因、埋葬地点等信息一直对家属隐瞒,直到816工程解密后才逐一告知。

其实莫说家属,连工作在这里的大多数官兵都没有权限在山洞里完整地走上一圈。2010年816工程开放时,很多老兵才第一次参观了山洞,一解当年的疑惑。

有工人回忆说,当时安排了一个警卫团负责816的安全,从内到外共设三层保卫,每个车间、路口、桥头都有人持枪站岗,进来的车与人要对口令,对不上就进不去,而且口令还经常改。

即便是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他们只能按保密等级去自己能去的地方,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绝不允许对其他人讲。

作为国家机密工程,“816工程”和“816厂”是内部才能使用的名字,对外则不能提816,只能用掩护的假名字“建峰公司”“建新公司”等。这些假名和口令一样,也会经常更换。

文革结束后,我国走进新的纪元,国际形势也有所缓和。作为已经建了十多年的816工程,其使命与时代已渐渐脱节。

1982年6月,中央下达了缓建816工程的指示;1984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停建816工程。

此时,816工程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累计投资7.4亿元,预计再投资1亿元即可投产运营。但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大局,816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816停建后实行军转民政策,几千名职工陆续离开自谋生路。留守的一些人与厂长张晓东、书记徐光、技术员潘开泰等人一起,把816厂改名为建峰公司,专做化肥。这就是如今的国有大型综合企业——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在建峰集团的官网上,可以看到“建峰”和“816”均已成为该集团的注册商标,这大概是建峰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一种追忆吧。

如今的中国已再次崛起,“三线建设”“816工程”等名字已成为时代的印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当年数万名建设者用青春和血汗构建的核工程,是我们国家艰苦卓绝、自力更生年代的象征,也是上世纪我国军工技术的巅峰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值得我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2 阅读:261
评论列表

俊德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