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内阁的首辅大臣,张廷玉一生辅佐了康乾盛世时期的三位君主,为清朝的发展建设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然而,在乾隆时期,这位三朝老臣却惹恼了乾隆帝,乾隆派人查抄了张廷玉的家中,从他家里搜出巨额银两。
虽说这些钱数额巨大,但最终检查下来,却都是合法合理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辅大臣张廷玉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们家祖孙三人,他的父亲张英和儿子张若霭,都侍值内廷,可谓是满门朱紫。
而张廷玉甚至成为满清时期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及汉臣,可见其功绩与所获殊荣。康熙在位时,张廷玉便考中进士,成为入值南书房的官员,跟随在康熙身边做事。
有一天在后花园的时候,康熙心情大好,就问张廷玉:“你的父亲近来身体如何?”张廷玉恭恭敬敬的回答:“家父身体康健,要我尽心做事,不负皇家垂恩。”
康熙见张廷玉不卑不亢十分聪明,就让他赋诗两首。张廷玉以皇宫后花园美景为基础,做了两首七言律诗,颇得康熙的满意。
当天康熙就下旨,要张廷玉奉旨侍候于南书房,并且特许他能够带珠穿四品的官服。就这样,张廷玉进入了内廷,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此开始了他的辉煌仕途。
雍正即位之后,张廷玉再次成为了雍正帝的左右手,先在南书房侍候,同时也成为了诸位皇子的老师。
后来,雍正设立军机处,张廷玉成为了第一批军机大臣,并且亲自撰写了军机处法令,深得雍正的心。
在雍正病危的时候,临终之际,他下旨封张廷玉、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三人,成为顾命大臣,辅佐下一任皇帝,不仅如此,雍正还特地在遗诏中写道,“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死后将以郡王之礼厚葬。”
在雍正时期,张廷玉便已经位极人臣,不论是满族还是汉族,他的官职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了。
在乾隆时期,张廷玉依旧为皇子们教学做老师,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的时候,还被授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加拜张廷玉为喇布勒哈番,皇帝亲赐进为三等伯爵,赐号为勤宣。
其实,满清时期,清朝本来是没有文臣封为公侯伯的先例的,所有封爵的官员都是满族人,但乾隆却特地封张廷玉为伯爵,“系格外加殊恩”。
由此看来,从康熙帝到乾隆帝,三位皇帝都对张廷玉赞不绝口,都重用于他,那为什么张廷玉晚年时会被乾隆帝抄家查封,还查处巨额财产呢?
乾隆查抄张廷玉晚年时的张廷玉,提出很多建议都和乾隆帝的想法不一样,并且整个人都因为年老体衰,而显得有些固执和好激动了。
乾隆八年的时候,有朝官上奏提议:“选取国家志士与官员,应当不仅仅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可以从很多个方面同时考量,为国家挑选人才。”
乾隆帝认为此人说的很有道理,“朝廷挑选人才不该那么死板,科考的确过于局限,是可以考虑采纳一些其他的考量方式。”
在朝堂上乾隆向大家提出这个想法,众人都表示皇帝英明,但唯有张廷玉说:“陛下!万万不可啊!臣认为不可以突然更张选拔方式,应当依旧用原本的科举制。”
张廷玉认为,如果现在更改了挑选方式,民间百姓或许会因为想要做官等,向朝廷官员进行贿赂,到时候恐怕招揽来的不是人才,而是一些尸位素餐的贪官。
紧接着,又有人提出:“百姓民间若是能够试行均田限田的方式,既可以减少流民,得以分到田产,又能够减轻农民赋税压力,一举两得啊。”
没想到乾隆还没有说同不同意,都还没表态,张廷玉就又开口了:
“万万不可万万不可,陛下,这件事情听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实行起来实在是非常困难,这单纯就是增加负累,还没有什么功效。”
请奏的官员总是被张廷玉反驳,就实在不高兴了:“我们请奏什么你都说不行,你是不是不希望朝廷发展,国家发展?”
听到这种话,张廷玉便会有些固执己见,甚至什么激动的与对方吵起来:“你血口喷人……”乾隆还高高坐在龙椅之上,张廷玉便与其他官员起了争执,情绪十分激动的样子。
尽管乾隆知道,张廷玉的反对都是合理合据的,也的确是为朝廷着想,并未二心,也的确不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但张廷玉年纪大了,脾气变得十分固执,经常动不动就激动起来,搞得脸红脖子粗的,实在是不雅。
时间久了,乾隆对张廷玉也有一些难以忍受了,觉得张廷玉老了之后就失去了一些风度儒雅,反而是固执古怪。
就这样,这位三朝老臣,位极人臣的三清首辅大人,逐渐和乾隆帝离心,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嫌隙。
再加上当时的张廷玉作为汉臣,却依旧能够一呼百应,不少人为他马首是瞻,成为了一大势力。
另一边是鄂尔泰为首的满族势力,都是满清八旗子弟,在很多政见上与张廷玉便有些不和,也有一些看不上不服气汉臣。
两边的明争暗斗搞的乾隆十分不高兴,但他总是偏袒鄂尔泰一边,也让张廷玉心里不太爽。
时间久了,乾隆就打算收拾一下汉臣,压压汉臣的威风,因此张廷玉就成为了被乾隆收拾的一大目标。
但张廷玉虽说平日里脾气古怪,但是在做事情的时候的确是很认真,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一时间乾隆也拿不到他什么错处。
有一天张廷玉向乾隆说:“陛下,我如今年迈体衰,办事也不利落了,希望能够告老还乡,回家养病。”
可乾隆却说:“爱卿受到两朝的厚恩,并且还有先皇的遗书,将来是配享太庙的功臣。岂有让这样的功臣孤零零回到田园,终老离去的道理?”
乾隆并不同意让张廷玉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但张廷玉接连几次都向乾隆提出,自己要回家养老,这让乾隆十分不高兴,问他:“你这样到底配不配获得太庙的待遇?”
但张廷玉还是不管,铁定心就是要上书回家,接连几次后乾隆就生气了,下旨允许张廷玉回家养老,但是革去了他的伯爵之位,还废止了张廷玉能够配享太庙的待遇。
就这样,张廷玉收拾行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开始养老。
但没想到他才刚刚退休,他的亲家朱荃,被查出来收受贿赂,罪不容诛。这朱荃自尽谢罪,可乾隆却认为自杀便宜了他,于是连坐族亲。
而张廷玉正好是朱荃的亲家,这就让乾隆抓到了收拾张廷玉的机会,下旨查抄张廷玉的家,乾隆的理由是:“朱荃贪污受贿如此之多,张廷玉是他的亲家,肯定也不干净。”
其实乾隆就是打算收拾张廷玉,以此震慑一下朝中的汉臣,也能够顺一顺自己之前在张廷玉这里受到的气。
但令乾隆没想到的是,官员去张廷玉家中一查,从家里居然搜出来三十六万两白银,还有五万两黄金。
就算张廷玉位极人臣,三朝宰相,但他也绝对没有这么高的俸禄,也攒不下来这么多的积蓄。
乾隆认定,张廷玉原来也是贪污受贿的一员,否则也不会这么着急回家养老,看来是捞到了不少的银子。
于是乾隆下令彻查,可反转又来了,张廷玉家中查出的这些巨额黄金白银,居然都是合法的,来路全都干干净净。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
皇帝封赏乾隆得知张廷玉家有如此巨额财产,震怒不已,下旨要求彻查。一时间朝堂内外闹的人心惶惶,尤其是汉臣们,都十分担心自己就是下一个被收拾的对象。
而张廷玉却不紧不慢的依旧在老家种花喝茶,一点也不担心,还安慰自己的家人:“我这积蓄全都清清白白,不怕他们查。”
张廷玉如此坦然的态度让乾隆十分没有面子,很不高兴,但也没有说什么,只等待着刑部官员和户部官员调查张廷玉的资金动向。
可不管是刑部还是户部,都没有查出张廷玉有收受贿赂或是挪用公款的迹象,这不禁让人十分奇怪。
这个时候张廷玉主动对调查的官员说:“我这些钱财,全都是先皇赏赐,没有一分来路不正,不信,你们可以去查礼部的单子。”
于是官员们又去查了雍正在位时候的赏赐单子,结果发现分毫不差,这些钱居然全部都是雍正帝赏赐给张廷玉的。
原来自张廷玉成为军机大臣,并为军机处草拟法令开始,雍正就十分满意他的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就陆陆续续赏赐了张廷玉众多的黄金白银。
而张廷玉日常俸禄够吃够喝,这些钱就都没有动过,退休了就带回老家了。
乾隆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张廷玉,面子上很过不去,就以朱荃连坐张廷玉的罪名,罚他把雍正的所有赏赐没收回去,就不再问罪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