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90年的时候,汉朝境内上演了一场极为特殊的战事。
就在这一年,汉武帝的妻弟李广利,带着七万汉军之中的精锐力量,朝着北方进发去攻打匈奴。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次北征之行,李广利没过多久便被匈奴打得一败涂地,七万汉军精锐竟是全军覆没了。
草原之上,七万汉军精锐最终长眠于此。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奔赴而来,却未曾想到,这广袤的草原竟成了他们的埋骨之地。七万鲜活的生命啊,就此消逝,他们的英勇与忠诚,永远地留在了这片草原之上,令人叹惋不已。
在经历那一战过后,汉朝的骑兵势力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耗。想当年卫青与霍去病痛击匈奴之后,汉朝耗费了二十余载光阴,才好不容易再度积攒起众多精锐骑兵。然而就是这历经多年攒下的力量,经此一役,竟被李广利全部断送在了茫茫草原之上。
更为荒唐的是,此仗打完,李广利本人居然安然无恙。待那七万汉家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折损后,李广利竟然转身就去投靠了匈奴。而在他投靠匈奴之后,匈奴单于待他颇为不错,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呢。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汉朝军队的主帅李广利,在经历全军覆灭后,匈奴人为何接纳了他?且他投降匈奴之后,又因何能获匈奴重视呢?而这场由李广利主导的战争,究竟给汉朝带来了多大程度的影响?
这件事,说到底还得从李广利他本人是如何崛起的这方面开始讲起呢。
李广利的出身较为低微,其家族原本不过是从事娱乐行当的寻常百姓罢了。所幸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广利的妹妹得到了汉武帝的垂青,并且还为汉武帝诞下了第五个儿子。
另外,就在李家势头渐起之时,名将卫青离世了。卫青故去后,汉武帝因对卫家心存忌惮,不愿再从卫家选人来执掌军权。于是在这之后,汉武帝便挑中了李广利,使其成为了卫青的继任者,担当起相应职责。
从汉武帝的视角去考量,此事着实无可指摘。要知道李广利的出身状况,与卫青简直如出一辙。在汉武帝心里,既然往昔卫青可以崭露头角、一飞冲天,那么有着相同出身,且同样受到自己着重提拔的李广利,按理也该如卫青那般勇猛才是。
然而,后续的历史发展清晰地表明,李广利相较于卫青,着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卫青在诸多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功绩,而李广利与之相比,就明显逊色不少,事实足以证实这一点。
在李广利得到提拔之后,汉武帝交给他的首个任务便是率领数万人去远征西域的大宛。那一战打得异常惨烈,好在凭借汉朝雄厚国力的优势,李广利最终取得了胜利。也正是这场胜仗,使得汉武帝越发觉得,李广利能够接替卫青的位置。
公元前100年的时候,李广利完成了远征大宛的行动并顺利归来。于是乎,汉武帝对这支远征军给予了大规模的封赏。而李广利凭借此次远征大宛所立下的功劳,一步步地成为了汉朝新的军中主帅,就此取代了卫青曾经所处的位置。
李广利上位的大致经过大体就是上述这些内容了。
说实在的,李广利虽接替了卫青的位置,可其能力与卫青相比,着实差了一大截。卫青堪称超一流名将,李广利呢,水平顶多在二流到三流武将这个层次。虽说他确实领着队伍前往西域把大宛给扫平了,然而这场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汉朝强大国力的碾压,并且这场战争也让汉朝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就当时汉朝那极为强大的国力而言,这场战役要是不由李广利来指挥,哪怕只是让卫青、霍去病手下的一名中层校尉负责指挥,最终所遭受的损失恐怕都会比李广利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如此看来,李广利的能力水平,即便放在卫青的队伍当中,能不能够当上一个校尉,这着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机缘凑巧的情况下,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汉军的主帅。
于是在这之后,那种因为将领缺乏能力,而致使整个军队都疲惫不堪、深受其累的状况,便渐渐地开始呈现出来了。
从汉武帝的视角去看,重用李广利其实是极为正常之举。毕竟像统帅全军这般关键的位置,汉武帝必然要挑选一个能让他放心信赖之人。在当时,围绕在汉武帝身旁可供任用的,大体上也就四类人,即外戚、宗室、功臣的后代,还有普通官员。
在这四类群体里,汉朝皇帝对宗室以及功臣的后人向来颇为忌惮,自然不会把军权交到他们手中。至于那些普通官员,还有靠着打仗一步步晋升的将领,汉武帝也没法做到完全信任。让他们指挥一部分军队倒还可以,可要担任统帅统领全军,汉武帝是信不过的。
故而在当时那个情形下,汉武帝真正能够倚重、任用的人,说来也不过就只有外戚这一群体了。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诸多外戚当中,势力最为强劲的当属卫家了。只是彼时的卫家,其强大的程度似乎已经有些超乎寻常了。
如此盘算下来,汉武帝便也只能去启用其他的外戚了。在其余那些外戚里面进行考量的话,会发现李广利已然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啦。
总而言之,鉴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缘由,李广利这样原本能力平平的人,居然当上了汉朝军队的主帅。如此一来,汉朝军队可就开启了倒霉之旅,后续诸多不顺之事也随之而来了。
公元前99年,在李广利完成远征大宛并归来后的一年之际,李广接到命令,他需率领兵将朝着北方进发,其任务是去征讨匈奴,重点攻打匈奴右贤王所统领的那支部队。
需明确的是,在当年卫青与霍去病尚在人世之时,那匈奴可是被打得元气大伤啊。就说右贤王这一支脉吧,早在汉朝和匈奴初次交战之际,便已被卫青打得逃往漠北,其自身实力本就不强。再看那时的汉朝呢,历经了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军队实力也已恢复到了七八成的程度。
要是换成一个稍微具备些水平的将领来指挥这场仗,那差不多就是个能轻轻松松取胜、毫不费力就可以拿下的局面,简直就如同躺着就能赢一般呢。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李广利一经上场,战斗的局面就呈现出极为惨烈的态势。其战况之激烈、残酷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这场由李广利参与的战事,自他登场后便陷入了极度惨烈的胶着之中。
彼时汉朝派出四路兵马,皆朝着北方进发以探寻右贤王的主力所在。最终,由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部队,历经苦战,人员伤亡竟达十之七八,这才艰难地歼灭匈奴约一万人。而且在此过程当中,李广利一度险些被匈奴人围困,差点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另外有三路汉军,其中两路压根就没和匈奴遭遇上。最惨的要数最后那一路汉军了,其主帅是李陵,他就靠着五千步兵,居然成功抵御住了数万匈奴骑兵的猛烈攻击。要是李广利稍微有点能耐的话,在这个时候就该趁着匈奴主力被牵制住的时机,赶紧派其余军队迅速前去增援。
最终,李陵所率的那五千人马,一路拼杀直至最后时刻,却始终未能盼来汉朝派来的援军。就这样,这五千名汉朝的步兵精锐,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逐渐消耗,直至全部损失殆尽。李陵本人呢,也不幸被匈奴擒获,并且在之后的境遇中,被迫选择了投降。
在经历了之前的那场战役后,差不多过去了两年的时间,李广利又一次带领着六万骑兵朝着北方进发。此次出征,还有七万堪称精锐的步兵与他一同前行,并且另外安排了三路汉军从旁进行策应配合。
此次,汉朝发起进攻所指向的区域,乃是匈奴单于以及左贤王所占据的地盘。
然而,战争一经开启,李广利便又迅速陷入被围困的境地。好在汉军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才勉强避免了被全部歼灭的厄运,最终得以侥幸逃脱归来。并且,此次出兵作战,汉朝并未收获任何实质性的战果,反倒白白耗费了诸多的战争资源。
仅仅这样去说的话,我们或许很难真切体会到李广利的水平究竟差到何种程度。不过要是做一番比较的话,那我们对此或许就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了。
二十多年前,在那场著名的漠北决战之时,卫青与霍去病二人各自率领着五万骑兵,毅然决然地向着漠北草原的深处挺进,展开了激烈的作战行动。他们就这样,凭借着五万骑兵的兵力,毫无畏惧地深入到了漠北草原的广袤区域之中。
最终,卫青差不多将匈奴单于完全击垮。而霍去病更是战绩赫赫,他一举斩敌七万之众,把左贤王的势力彻底粉碎,并且还顺势达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在抗击匈奴的征程上书写下了极为辉煌的篇章。
二十多年过后,李广利率领着六万骑兵出征,其身后还有诸多汉军在提供策应协助。并且,此次双方交战的战场位置,并未深入到漠北那片区域之中。
最终,卫青与霍去病在战事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果累累。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广利,他在相关行动中状况频出,处境极为艰难,甚至差点连都城都无法顺利返回,其经历和卫青、霍去病的大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必须得承认,同样身为外戚,可在做人方面,彼此间的差距那着实是相当大。
其实也不能就此认定李广利毫无可取之处啦。仅就指挥能力来讲,他能够率领数万人抵达漠北,并且在遭遇匈奴人进攻之后还能成功逃脱回来。如此看来,李广利在指挥方面的水平,差不多也能算是二流的了。只是跟他同一时代的那些厉害人物相比,他确实是要逊色不少。
经过与匈奴接连数次的交手,李广利所取得的战绩一直都不太理想。此后,汉武帝恐怕也对他渐渐没了信心。况且那时汉武帝年事已高,对于打仗这件事愈发感到力不从心。故而此次归来之后,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李广利便未曾再主动领兵出征作战了。
然而,这一结果,倒还真不如依旧让李广利领兵打仗来得好呢。毕竟,当李广利闲下来之后,便开始插手干扰起汉朝内部的政务事宜了,如此情形,着实令人无奈。
简而言之,李夫人曾为汉武帝诞下第五子,此子深得汉武帝的喜爱。与此同时,随着李广利的逐渐崛起,李家的势力得以快速增强。故而在李广利归来后,便动起了心思,一心想要帮自己的外甥去谋取那太子之位。
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彼时正身为太子。在刘据的背后,有着不容小觑的势力支撑,那便是整个卫家。卫家在当时与刘据紧密相连,其影响力对于身为太子的刘据而言,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
于是,在随后的几年当中,一股针对太子以及卫家的暗中势力,迅速开始形成。差不多是在李广利归来五年之后,那些反对派着手向卫家展开了攻势。他们借着巫蛊之事为幌子,成功扳倒了彼时身为卫家权力支柱的丞相公孙贺。
又过了一年,反对派依旧拿巫蛊之事大做文章,以此为借口,成功扳倒了太子刘据。
在巫蛊之祸这场风波里,李广利一直隐匿于暗处,未曾有过直接的行动表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就其身为这场祸事的既得利益者这一点来看,李广利无疑是巫蛊之祸背后极为关键的一个推动力量,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然而,李广利的聪慧之处在于巫蛊之祸发生期间,他自始至终都未曾冒头。从表面去看,所有相关事宜似乎都和他毫无瓜葛。即便查阅史书的记载内容,我们也寻觅不到任何能表明李广利参与到诬陷太子之事当中的记录。
如此看来,李广利在领兵打仗方面的能力,远不及他进行内斗的本事。其内斗的水平相较于领兵作战的水平,着实是要高出许多。
在刘据与卫家垮台之后,李广利便出来坐收渔利了。此前,李广利就已和当朝丞相刘屈氂结成亲家,把自家女儿许配给了刘屈氂的儿子。刘屈氂乃是汉武帝兄长的儿子,在前任丞相公孙贺倒台后,他便接任成为了丞相一职。
巫蛊之祸告终后,李广利与刘屈氂挑明了心思,他们准备携手合作,要将李广利的外甥推上太子之位。若其外甥能成功上位,那李广利便会成为当朝国舅,身份地位可就和曾经的卫青一般无二了。况且当下汉武帝年事已高,如此一来,李广利能施展手脚去做的事儿,自然也就更多了。
就在这般历史情形之下,公元前90年之际,距巫蛊之祸完结尚不足一年,北方又有新情况传来。原来匈奴再度对河西走廊一带发起侵袭,而汉朝在此地驻守的军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此之后,李广利身为领兵的大将,担起统领七万大军的职责,朝着河西走廊那一带奔赴作战。与此同时,汉朝当时还另外派遣了两路大军呢,这两路大军的兵力加起来总共是七万人,他们的任务就是从侧面去策应李广利所率的军队。
于是乎,李广利踏上了出征的路途。就这样,他带着使命,带着期许,也带着诸多未知,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开启了这一场征程,向着那未知的前方而去,就此拉开了此次出征行动的帷幕。
然而李广利怎么都没料到,他前脚才踏上出征之路,后脚京城那边的情况就出现了变动。在京城,随着李广利领兵出征,反对派的军事力量一下子就变得极为衰弱了。并且,汉武帝也在此刻察觉到,之前发生的巫蛊之祸实则是一起冤案。
恰在此时,京城官员田千秋挺身而出,主动呈书上奏,为太子申冤。他的这一上书之举,仿若一把利刃,径直捅破了那层一直蒙着的窗户纸。随后,众多官员以及普通百姓纷纷响应,也都开始为太子鸣冤。至此,汉武帝也总算察觉到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在此之后,汉武帝径直下达命令,把先前蓄意陷害太子的一众奸臣统统予以处死。就拿宰相刘屈氂来说,即便他身为汉武帝的亲侄子,汉武帝也丝毫没有心慈手软,果断对其判处了腰斩的刑罚。
就在汉武帝于后方对那些奸臣进行整治之时,李广利正率领着军队,在前线同匈奴形成对峙的局面呢。
或许是存着帮自家外甥去争夺皇位的心思吧,这一回,李广利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彼时,李广利率领着汉军的主要兵力,一路穷追不舍,径直追到了漠北地区的边缘地带才停下脚步。
在匈奴一方,眼见汉军士气高昂,一时间并不敢贸然发起主动进攻,只是隐匿于草原的深处,持续寻觅着可乘之机。至于汉军与匈奴左贤王的那场遭遇战,汉军倒是难得地收获了一场大胜,在战斗中斩杀了诸多匈奴人。
恰是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李广利骤然知晓了汉朝后方所发生的变故。
彼时,刘屈氂已然全家被诛灭殆尽,李广利的家人同样遭到了暂时的拘押。那时候,汉武帝尚未寻得李广利陷害太子的确凿证据,况且李广利正在前线统兵作战呢,于是也就没有即刻对李家之人做出处置。
这一消息传至李广利耳中,无疑是让他彻彻底底地惊慌起来了。
然而,彼时的李广利其实尚未陷入绝境。在之前的巫蛊之祸一事里,李广利确实未曾直接参与对太子的陷害行径。哪怕是汉武帝,也寻觅不到能定他罪的证据。况且那时汉朝的法律较为特殊,只要李广利能在前线作战取胜,获得全面胜利,那等他回去之后,汉武帝也是没办法去追究其责任的。
并且,在他得胜而归之后,汉武帝不但没办法去追究他的责任,相反,还必须得依照他的想法行事,要将他的外甥刘髆册立为新的太子呢。
于是,自那之后,李广利便开启了赌命之旅。他决意孤注一掷,要与匈奴死拼到底。在他看来,只要此战得胜,那后续所有的难题便都能迎刃而解。可要是这场战斗输了的话,那可就真的是一切皆空,再无任何指望了。
李广利所秉持的心态,显然就是赌徒那般的心态。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他这么去做倒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只是呢,他进行的这一战,实际上是把旗下全部的汉朝军队,统统当成了这场赌局里的赌注啊。
就这样,汉军与匈奴之间的决战拉开了帷幕。在此情形之下,汉军正式开启了和匈奴的这场决定胜负的较量,双方即将展开激烈的对抗,一场关乎双方命运走向的决战已然开始。
李广利本就水平欠佳,以往全仗着手下将领们出主意、想办法,这才勉强能与匈奴战成平手。可现如今,他竟孤注一掷起来,完全不听从下属的劝诫,如此一来,出现诸多疏漏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于是乎,在这之后,匈奴那边便瞅准了时机。
那日,趁着夜色,匈奴人在汉军前方挖出了一条深深的沟壑。待到黎明,匈奴主力竟从汉军背后猛地发起进攻。彼时汉军在李广利的安排下本就防备松懈,遭此匈奴人的突然袭击,顿时阵脚大乱,只能朝着另一个方向撤退,以期能够重整旗鼓。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他们还没往后退出多远的距离呢,便瞧见了那条深深的沟壑就在眼前呈现着。
平日里,这样一条沟壑压根就不算啥事儿,完全不足为惧。可在当下这个时候,它却对汉军的撤退速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得汉军的撤退行动被大大延缓了,平添了不少阻碍呢。
于是在此之后,匈奴的主力部队展开了正面的冲击行动。彼时,众多汉朝的精锐骑兵,压根就没能够来得及拿起手中的武器,更谈不上骑上战马了,就这样被匈奴人给消灭掉了。
就这样,一场激烈的大战宣告结束,而李广利所率领的七万精锐之师,最终在那广袤的草原深处,永远地停下了征战的脚步,他们的身躯就此被掩埋,成为了草原之下沉默的英魂,七万鲜活的生命消逝在了那场大战过后的草原之上。
汉朝在这一战中所遭受的打击堪称致命。彼时,汉朝最为精锐的骑兵力量皆掌控于李广利一人之手。经此一战,这批精锐骑兵近乎全军覆没,彻底消亡殆尽。卫青与霍去病所留存的那支精锐骑兵老底子,也自此之后全然不复存在了。
对于汉朝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则噩耗。
李广利在全军覆没后沦为匈奴的俘虏,匈奴方面并未将其杀害。在匈奴人眼中,李广利虽能力平平,可到底是汉朝身居高位的将领。要是能使其归降,那对汉朝的士气而言,必定会是极为沉重的一击呢。
在那之后,匈奴方面便主动展开了劝降行动。李广利心里也明白,自己要是回到原来的地方,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思来想去,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最终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投降了。
李广利投降后,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其全家诛杀殆尽。可即便做出了这样极端的举动,也无法挽回太子刘据,那七万汉家精锐更是不可能失而复得。往昔之事已无法改变,徒留满心的悔恨与无奈罢了。
这一场战役,汉朝可谓是败得极其惨烈。在此次战斗当中,汉朝遭遇了重创,损失惨重,其战败的局面着实令人痛心,完全可以说这一战让汉朝承受了极为沉重的打击,结果实在是太糟糕了。
当然了,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日子过得并不好。才过了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被另一位早于他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给嫉妒上了。这位将领名叫卫律,眼见着李广利的地位比自己高,心里头自然是极为不满的。
于是在那之后,他便选择在匈奴单于跟前对李广利进行陷害。最终,匈奴单于也不知怎的脑子一热,未加详查就直接将李广利给杀害了。
李广利投降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多,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的话,卫律其实也相当于为那七万汉朝精锐报了仇。
李广利投降的完整经过便是如此。
细细审视李广利投降一事便会发觉,此次事件对于汉朝而言无疑是沉重一击。自那以后,匈奴再度兴起,其势力范围又逐渐扩展至河西走廊以及漠南草原。反观汉朝,七万主力精锐骑兵皆丧于草原,国内骑兵军团由此出现断层,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汉朝都再无能力大规模挥师北上。
更为关键的是,李广利所处的地位极为特殊。在当时的汉朝,就其地位而言,大体上等同于汉朝负责前线作战的总司令,其重要性和所肩负的职责可见一斑。
前线总司令居然都能投降匈奴,这无疑会给汉军士气带来毁灭性的冲击。想当年,卫青与霍去病历经艰难才打拼出汉家的那份底气,可如今却差不多被李广利彻底给毁掉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当然啦,从根源处来讲的话,这件事说到底还真得怪汉武帝他本人。毕竟所有事情的起始与发展往往都和关键人物的决策等有着紧密关联,在这件事上,汉武帝的相关作为无疑是导致后续情况出现的重要因素,所以从根本而言得怨他本人呢。
倘若他未曾对李广利加以重用,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全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