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往事|荆州争夺战:本质上竟然是西晋与东晋之战?

抗抗说历史 2023-05-20 22:32:08

衣赐履按:我们上回讲了王如反叛。王如之叛,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荆州、湘州一带的反叛,竟然蔚然成风,一发不可收拾。从表面上看,这些反叛有两大特色:一个是,反叛的原因千姿百态,有的简直莫名其妙;再一个是,所有反叛的牵头儿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州郡里的干部。

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自氐人李氏集团反叛之后,巴蜀地区战乱不息,以汝班、蹇硕为首的流民数万家,来到荆州、湘州地区定居,新旧居民,当然会有各种矛盾,流民经常受到原住民的侵扰,相互关系一直很紧绷。

公元311年,蜀郡(四川省成都市)人李骧,聚众占据乐乡(湖北省松滋县东北)反叛,南平(湖北省公安县)太守应詹与醴陵(湖南省醴陵市)县令杜弢一起击败了李骧。荆州刺史(州政府设江陵,湖北省江陵县)王澄,又派成都国内史王机讨伐李骧。李骧抵挡不住,请求投降,王澄假意受降,既而在宠洲(湖北省荆州市西长江中)突袭李骧,把李骧的妻子儿女赏赐手下,李骧的部众八千余人全部赶入长江淹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衣赐履说:解释两个事儿。一个是,蹇硕和下文将提及的蹇抚,都属鱼复(即永安,西晋时改为鱼复,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城)蹇氏,是巴东大姓;汝班,属新都(四川省广汉市)汝氏,是广汉郡新都县“四姓”之一,当地大族。蹇氏和汝氏,包括起事的李骧,都应该属于那种流民管理者,动员能力相当可观。再一个是,成都国不是蜀地的成都,而在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这一带。益州大乱之后,晋朝廷割荆州南郡的华容(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州陵(湖北省洪湖市东北)、监利(湖北省监利县)三县,作为成都王司马颖的采邑,称成都国。

另外,这个王澄,虽然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名士,我还是想送他一个字:呸!

李骧集团的遭遇,把益州、梁州流民惹怒了,杜畴、蹇抚等人,在湘州(州政府设临湘,湖南省长沙市)聚众起兵。湘州参军冯素,与汝班有仇,就对湘州刺史荀眺说,大人啊,这帮流人都打算造反,您得痛下决心诶!荀眺认为,冯素说得很对,就打算把流人全部诛杀。汝班等人听说后,惊惧之下,率四五万家流民,聚众响应杜畴。

当时,杜弢正在湘州,在流民中声望很高,大伙儿就共同推举他为老大。于是,杜弢自称梁州(州政府设南郑、陕西省汉中市)、益州(州政府设成都)二州的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

衣赐履说:杜弢本为蜀郡名士,做过益州别驾,大约在公元301年前后,晋朝廷下令将流亡入益州一带的秦州(州政府设冀县,甘肃省甘谷县)流民遣返回乡,杜弢认为催迫太紧恐怕会出乱子,就向时任益州刺史罗尚建议宽限一年,罗尚拒绝接受,杜弢愤而辞职(详见拙文《》)。后来,氐人李特起事,益州、梁州燃起战火,当地百姓徙往荆、湘,杜弢应该是作为流民管理官一并东下的,因此,他在流民中声望很高。杜弢到达南平,太守应詹认为他是个人才,对他相当礼敬。后来,杜弢做了醴陵县令。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杜弢是吃公家饭的,他刚与应詹一道,打击了造反的李骧,怎么一扭脸儿,他又起兵造反了?益州、梁州流民,都是杜弢的亲老乡,湘州刺史荀眺要把数万家流民全部诛杀,你要是杜弢,该怎么办?

另,氐人叛乱,就是因为官方催逼流民返乡,造成巴蜀地区老百姓涌入荆、湘,成为新的流民。氐人叛乱,建立了成汉政权,这就是眼巴前儿的事儿啊,荆州、湘州的地方长官,竟然没有吸取半点教训,为之奈何?

杜弢率众攻打临湘(长沙郡政府和湘州州政府所在县),五月,湘州刺史荀眺放弃守城,逃奔广州,被杜弢的手下追获。于是,杜弢向南攻克零陵(湖南省永州市)、桂阳(湖南省郴州市),向东攻掠武昌(湖北省鄂州市),斩杀郡守、官吏。广州(州政府设番禺,广东省广州市)刺史郭讷派人攻打杜弢,大败而归;荆州刺史王澄,又派手下干部王机攻打杜弢,大败于巴陵(湖南省岳阳市)。

衣赐履说:我读到此处,颇感悲凉。这一时期,西晋朝廷被汉赵帝国打得七孔冒血,基本上到了进ICU续命的时候,荆州地区,不但没成为支援前方的粮食和兵源基地,反而人为制造出各种民变来,奈何奈何!

大家别急,杜弢只是第一个儿,后面儿,那是排着队拿号儿造反啊。

本年(公元311年)六月,怀帝司马炽被汉赵帝国大军俘虏。晋朝廷司空荀藩等人,在密县(河南省密县)组建临时政府(行台),向各地发出文告,推举琅邪王司马睿为盟主(这个盟主,应该是到晋愍帝司马邺继位为止)。

此时的荆州刺史是王澄,原太尉王衍的亲弟弟,王敦的堂弟,王导的堂兄。应该是在公元306年的年底,王澄做了荆州刺史。王澄是当时的大名士,基本上与老哥王衍齐名。上任之后,王澄发现成都内史、长沙人王机,是个人才,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以及各种才华,只比王澄本人低那么一点点,但比其他人,那是强多啦!王澄特别喜欢王机,州里的工作,大事小情,内政外事,全都交给王机处理。史称,王澄多次被杜弢打败,声望受损,但他并不在乎,依然保持了名士的高冷身段儿,毫无忧虑惧怕之心,见天儿和王机喝酒下棋打游戏。南平太守应詹,实在看不过去了,劝王澄上点儿心吧,王澄说,老詹,来,干一个!

衣赐履说:讲真,对王澄的记录,可能有点过,没有证据,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王澄亲率军队攻打杜弢,屯驻于作塘(湖南省安乡县北)。这个时候,前征南将军山简的参军王冲,突然率众反叛,迎接应詹为荆州刺史。应詹认为王冲等人就是一帮无赖,拒绝接受,回到南平郡。王冲一向敬重应詹,并没有难为老应,既然老应不愿做,王冲本人就做了荆州刺史。

【王澄最擅长的是这个】

衣赐履说:王冲为毛要反?史书没有交待。王冲的老领导山简,死于公元312年的四月,王冲反叛,史书没有关于山简的记录,那么,他自当反于山简死后。王冲大约是看不上王澄的,就推举应詹为刺史,应詹不想蹚浑水,所以果断拒绝。

王冲反了,王澄有些害怕,就派杜蕤(读如瑞,阳平)防守江陵,自己把治所迁到孱陵(湖北省公安县西。孱读如馋),不久,又移屯沓中(公安县东)。

琅邪王司马睿听说王澄的情况后,就征召他为军咨祭酒,以原军咨祭酒周顗(读如以)为荆州刺史。王澄立即同意。

衣赐履说:此时,司马睿是晋朝的镇东大将军,被尊为盟主。司马睿任命周顗为荆州刺史,理论上,荆州就成了他的地盘。

此时,王敦大约兼任江州刺史(原江州刺史华轶被司马睿派人诛杀之后,史书没有明确谁接任),镇守豫章(江西省南昌市)。王澄前往建邺,路经江州,就去拜见堂兄王敦。

王澄此人,你看他打仗不咋地,但打架颇有两下子,史称其“勇力绝人”。早先,王澄在士大夫中的名声,远在堂兄王敦之上,此番,王澄虽然连吃败仗,但那个名士范儿,依然是有模有样,在王敦面前高谈阔论,喜笑怒骂,一如往昔。王敦心里头这个火儿啊,为王澄安顿好住好,就想把这个货给做了。王澄身边有二十个高级保镖(绝人),全都手持铁马鞭在旁守卫,王澄有一个玉枕,从不离身,用以自卫,王敦一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过了几天,王敦想出个点子,他先是赐酒给王澄那二十个保镖,把他们都灌醉了,然后向王澄表示,想看看那个玉枕。

接过玉枕之后,王敦起身,对王澄喝道,你为什么与杜弢来往?

王澄一愣,说,哪有此事?随便你查!

王敦转身要走,王澄感到不妙,一把抓住王敦的衣服,王敦挣断了衣带离去。王澄登上屋顶,大骂道:

王敦,你如此行事,必招横祸!

王敦派力士路戎,将王澄活活掐死。王澄时年四十四岁。

衣赐履说:王敦杀害王澄,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俩人是堂兄弟诶。

【王敦主外,王导主内】

王澄手下干部王机,听说王澄被王敦给杀了,吓出一身白毛汗。王机的父亲王毅、哥哥王矩都曾做过广州刺史,于是,王机逃往广州。王机也是反叛干部中的一位,咱们后面再讲。

公元313年,正月,晋怀帝司马炽被汉赵帝国杀害。四月,皇太子司马邺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帝。五月,司马邺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

好,咱回荆州去。

周顗不是做了荆州刺史了吗,刚到荆州,建平郡(重庆市巫山县)的流民傅密等人叛离,前去迎接杜弢。

八月,杜弢手下将领王真袭击沔阳(湖北省仙桃市西南),搞得周顗相当狼狈,进退失据。

征讨都督王敦,派武昌(湖北省鄂州市)太守陶侃、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太守周访、历阳(安徽省和县)内史甘卓一道,攻打杜弢。王敦本人屯驻豫章,作为各军后援。

周顗屯兵浔水城(湖北省武穴市东北),被杜弢围困,司马睿任命的武昌太守陶侃,派明威将军朱伺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又名铜零口,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

陶侃对手下将领说,杜弢这家伙,一定会移兵武昌。于是,陶侃抄近道儿回到郡中,等待杜弢。杜弢果然进攻武昌,陶侃派朱伺迎头痛击,杜弢大败,逃往长沙(湖南省长沙市)。周顗则前往豫章,投奔王敦。后被司马睿征召,做回军咨祭酒(王澄还没任军咨祭酒,就被王敦杀了)。

陶侃派参军王贡向王敦报捷,王敦说:

如果没有陶侯,荆州就失去了!周顗刚到荆州,就被贼人所破,不知道谁可以担任荆州刺史呢?

王贡说,陶龙骧啊(陶侃是龙骧将军)!

王敦同意,就上表奏报陶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领西阳(湖北省黄州市)、江夏(湖北省云梦县)、武昌三郡。陶侃先是镇守沌口(湖北省武汉市西南,沌水注入长江处),后又移屯沔江(湖北省仙桃市西南)。

早在公元312年的正月,故新野王司马歆的牙门将胡亢,在竟陵郡(湖北省钟祥市)聚众起兵,自号楚公,纵横荆州,抢夺劫掠。胡亢任命司马歆的老部下、南蛮司马、新野人杜曾,当竟陵太守。胡亢后来和他的手下互相猜疑,诛杀将领数十人,杜曾心里就没底了,搞不好什么时候就会被胡亢干掉,于是,就想先一步干掉胡亢,但面对胡亢时,杜曾卑身屈节,侍奉得非常周到,胡亢对他非常信任。

上文中提到的自称荆州刺史的王冲,手下兵众不少,时不时就在胡亢的地盘儿上抢掠,胡亢对王冲很是恼火,但又没招儿,就向杜曾问计。杜曾说,老大,这有什么可犹豫的,揍他啊!胡亢同意。杜曾向胡亢报告说,大帐中的刀戟都磨损了,应该送到军工处打磨。胡亢同意。然后,杜曾秘密联络王冲,前来攻打胡亢。胡亢派精锐骑兵迎战王冲,城中空虚,杜曾一声令下,斩杀胡亢,收了胡亢的人马,自称南中郎将、领竟陵太守。

王冲则屯驻于江陵。

到了公元313年,陶侃的参军王贡,从王敦处回来,到达竟陵,假称陶侃的命令,任命杜曾为前锋大都督,攻打王冲。杜曾斩杀王冲,收服王冲部众。

陶侃于是征召杜曾,杜曾不听命令。王贡害怕因假称陶侃命令而获罪,就与杜曾一道反叛,攻打陶侃!

公元313年,十月,杜曾大破陶侃军,陶侃仅仅逃得性命。王敦表奏陶侃以布衣身份,兼任现在职务,将功赎罪。陶侃又率周访、杨举等人,进入湘州,攻打杜弢,杜弢大败。王敦于是表奏恢复陶侃的职务。

【老陶是东晋初年的扛鼎人物】

衣赐履说:大家看到此处,是不是感觉有点扯淡?哈哈哈。王贡是陶侃的手下,假传陶侃的命令,让杜曾去打王冲,杜曾就去把王冲做了。然后,陶侃本人征召杜曾,杜曾却不来。之后,王贡也跟着叛变了,还和杜曾一块儿打陶侃,差点儿要了老陶的命!

我说这帮人反叛得没有道理,还是挺有道理的吧?呵呵。简直是编故事不讲武德啊!

我来试着解释一下吧,也许还真不是编的。

《晋书·愍帝纪》载,公元313年,十月,荆州刺史陶侃讨杜弢党杜曾于石城,为曾所败。

也即是说,此前,杜曾已经归附了杜弢。

《晋书·陶侃传》载,韬将王贡精卒三千,出武陵江,诱五溪夷,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

这里的“韬”,就是杜弢,也即是说,陶侃的参军王贡和杜曾联合之后,他们一并归附了杜弢。

他们为毛要反啊?难道说跟着“反贼”杜弢混,比跟着左丞相司马睿混,更有前途吗?

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是,杜曾不敢归顺陶侃,或者说,不敢归顺王敦。之前,我们讲了,王澄的手下王机,见王澄被王敦杀害之后,心下害怕,公务员也不做了,一道烟跑到广州去了。

这与杜曾有关系吗?

有。

《晋书·王澄传》载:

当初,杜弢起事时,王澄下令各郡,共同讨伐。当时,天门太守扈瑰,屯驻于益阳,而武陵内史武察,被他郡内的少数民族给杀害了,扈瑰就率自己的部队撤军了。王澄非常恼火,就以手下干部杜曾接替扈瑰的位置。扈瑰手下有个少数民族干部,叫袁遂,说是要为扈瑰报仇(既然是报仇,扈瑰可能是被王澄给杀了),举兵驱走了杜曾,自称平晋将军,云云。

看,杜曾不但是王澄的人,而且可能还是比较心腹的那种。既然王机觉得有危险而逃亡,杜曾不愿归顺,也说得过去吧。

但也许,另外一个理由更充分一些。

此时,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使得荆州地面儿上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此人名叫——第五猗。

第五猗是哪位?

正版的荆州刺史。

对,你没看错,第五猗才是正版的荆州刺史,现在我们以为的荆州刺史陶侃,其实是野鸡刺史。

【正版荆州刺史】

《晋书·杜曾传》载,杜曾斩杀胡亢之后,自号南中郎将,领竟陵太守;正好愍帝司马邺任命第五猗为安南将军、荆州刺史,杜曾就把第五猗迎至襄阳,为自己老哥的儿子娶了第五猗的闺女,两人分别屯驻于沔、汉。

《晋书·周访传》载,梁州刺史张光去世,愍帝司马邺任命第五猗为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出武关前往上任;贼帅杜曾、挚瞻、胡混等迎奉第五猗,聚兵数万,在石城大破陶侃,云云。

《华阳国志·大同志》载,公元313年,九月,张光去世。

也即是说,在公元313年的九月之后,司马邺任命第五猗为荆州刺史、征南大将军,第五猗从武关出发,前往荆州上任。

这下子就尴尬了,司马邺任命的荆州刺史第五猗来上任了,但那儿不是还杵着一个司马睿任命的荆州刺史陶侃吗!

那么,荆州地界儿上的官员,究竟应该听第五猗的,还是听陶侃的?

再往深了问,荆州地界儿上的官员,究竟听皇上司马邺的,还是琅邪王司马睿的?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史书明确记载的,迎奉第五猗的,不但有杜曾、挚瞻、胡混等人,还有马俊、郑攀等人,同时,我们不能排除杜弢、王贡等人,也归附了第五猗。

《晋书·赵诱传》载,杜曾迎第五猗于荆州作乱,王敦派赵诱和襄阳太守朱轨一同抵距;第五猗是愍帝任命的,“加有时望,为荆楚所归”。

第五猗此人在史书上记述寥寥,但一方面他有朝廷的正式任命,另一方面,此人在当时是很有威望和归化能力的那种,在荆楚地区,颇有众望所归的意思。

《晋书》在杜曾、挚瞻、胡混三人之前,冠以“贼”这个称谓。那么,他们真的是贼吗?

胡混,不可考,但杜曾和挚瞻,还是有点记录的。

杜曾,新野人,南中郎将杜蕤的从祖弟,也即,杜曾和杜蕤是亲堂兄弟。杜曾年青时就骁勇绝人,能身穿铠甲游泳。最初做新野王司马歆的镇南参军,又做过华容令、南蛮司马。打起仗来,勇冠三军。

挚瞻,见于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挚瞻曾做过四个郡的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又做过内史。二十九岁时,与王敦告辞。王敦说,你不到三十岁,已为万石,太早了。挚瞻说,与将军您相比,是早了点;但与甘罗比,已经太老了。刘孝标又注释说,后来得知王敦有异志,建兴四年(公元317年),与第五猗在荆州抵抗王敦,为王敦所害。

马俊、郑攀等人,与王贡一样,都是陶侃的亲手下,全都投奔杜曾,或者说归附了第五猗,那么,如果我们简单将他们都视为反贼,似乎不能服人。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第五猗是愍帝司马邺专门派到荆州来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司马睿,天下,是朕的天下,荆州,是朕的荆州,你不要再染指了!

为什么会这样?

之前我们讲过,司马邺登基之后,曾经给司马睿等人下诏,要求他们出兵前往中原,协助王室与汉赵帝国作战。司马邺还专门派殿中都尉刘蜀前往建康,督促司马睿按时出兵。八月二十日,刘蜀到达建康。司马睿见到刘蜀,说,刘都尉,不好意思啊,我们江东这嘎达,老是闹土匪,我是见天儿跟他们打,一直没消停,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北伐啊!

八月,司马睿拒绝司马邺的要求;那么,九月之后,明知道你已经任命了荆州刺史陶侃,我偏偏要再任命一个荆州刺史第五猗,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从事态后来的发展看,司马睿、王敦他们,包括陶侃等人,根本不买司马邺的账,把所有支持第五猗的人,全部扣上反贼的帽子。

这下子就苦了荆、湘一带的地方官员了,必须要在皇帝司马邺和王敦、王导兄弟加持的琅邪王司马睿之间选边站队了。

胜了,就是忠正之臣;

败了,就是反贼。

这样,我们就能作出一个基本判断:

荆州、湘州一带的战事,经年不息,反叛者清一色是州郡干部,早已不是单纯的流民叛乱了,而是“西晋”和“东晋”杠上了!

【司马邺:司马睿啊,朕真是看错你了!】

想通了这一节,那些让我们迷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史书关于这一段的记录,混乱到不可思议?时间不明,事件不清,州郡干部的反叛理由荒谬到可笑,为什么?

因为,史官是故意的,就是要让你们弄不清状况。

为什么?

因为司马睿后来胜出了嘛,总不能说东晋皇帝造了西晋的反吧?史官要为司马睿洗白,把这段黑历史,记得越乱越好,然后,所有忠于愍帝司马邺的官员,全部以反贼论,这样,东晋的建立,就理所当然了。

另外,似乎也可以循此思路,对王敦为什么杀了王澄、王棱两个亲堂弟,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晋书·王如传》载,初,王敦有不臣之迹,王棱总是劝谏,王敦对王棱非常恼火。

刘孝标说,挚瞻得知王敦有异志,于公元317年,与第五猗在荆州抵抗王敦,为王敦所害。

杀王澄,是在公元312年;杀王棱,是在公元315年。

所谓的“王敦有不臣之迹”和“王敦有异志”,是指他对谁有不臣之迹?对谁有异志?

司马睿于公元318年才登上帝位,此前,王敦的“不臣之迹”和“异志”,只能是对怀帝司马炽和愍帝司马邺啊,或者说是对西晋朝廷啊!

王敦、王导和司马邺要共创大业,是“王马集团”对西晋朝廷有“不臣之迹”和“异志”啊!

王敦当然要拉王澄、王棱入伙儿,这哥儿俩一准儿是不支持,不但不支持,还强烈反对,王澄是“犹以旧意侮敦”,王棱是“每谏之”,再这么下去,哥儿俩没准儿还打算去“劝谏”司马睿呢!

政治主张不同,没有调和的余地,只好杀了。

显然,史官以曲笔告诉我们,是司马睿已经有了“异志”,所以忠于晋愍帝司马邺的人,才会与王马集团决裂。

【图片来自网络】

1 阅读:16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