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辽代南京城

亰人爱史记 2024-04-03 12:48:34

辽(九〇七年至一一二五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一、辽代国号: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而辽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契丹”、“辽”为国号。

五代时期,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之机统一各部,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九〇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即可汗位。九一六年三月十七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九四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在汴京登基改汗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元年(九八三年)国号改称“大契丹”。一〇〇七年,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自临潢迁都于此。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二年(一〇六六年)复国号“大辽”。

二、辽代五京:

“京”的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筑物,本意为人工筑成的高丘。由于都城多建在高地上,所以“京”又指国都、首都。“京”有高大的含义,将国都叫做“京”,也是取其大的含义。

辽朝都城采用五京制度。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但只有上京是首都,其它均为陪都。至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国在一〇〇五年缔结的盟约)后的极盛期,中京政治作用虽然加强,但仍没有改变上京的首都地位。

三、辽代南京:

九三八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老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定为“南京幽都府”;一〇一二年改称“析津府”,名称来自于“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析津府就是辽代南京。

辽代南京为辽国陪都,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呈矩形,城南北长约三千米,东西宽约两千二百米,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

辽代南京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基本保留了唐城面貌,内外城门名称、城市大小里数、许多坊巷名称均沿用未改。

辽代南京城分为外城和内城。

外城又称大城,东城垣在今法源寺东侧,西城垣在今白云观西侧,南城垣在今白纸坊西街北侧,北城垣在今白云观北侧。外城共有八门,东为安东门、迎春门,西为清晋门、显西门,南为丹凤门、开阳门,北为通天门、拱辰门。

由于内城位置偏居外城西南隅,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连通安东门和清晋门,一条是南北向干道,连通开阳门和拱辰门。另外两条干道则只能从外城门通到内城门后终止,一条是东西向干道,由外城迎春门到内城宣和门而止,一条是北南向干道,由外城通天门到内城子北门而止。

外城除干道之外,还有次一级道路。里坊区分布在内城周围,从文献中可以确定方位的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的一些寺院及建筑一直保留至今,如悯忠寺(现法源寺)、天王寺塔(现天宁寺塔)。

内城又称子城、皇城,宫城、大内,位置偏居外城西南隅,四面各设一门。内城西门与外城共用显西门,其西墙即外城西墙的南段,内城南门与外城共用丹凤门,其南墙即外城南墙的西段,门的称谓都一样;东门称宣和门,北门称子北门。

内城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内城东半部分,既有元和、仁政等宫殿,又有景宗(耶律贤)、圣宗(耶律隆绪)二御容殿,还有供帝王游幸的球场、内果园和泛舟的湖泊。宫殿区南为南端门,其两侧有小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另外,内城西南角建有清凉殿,东北角有燕角楼。

以上是辽代南京城的概况,而后的金中都城就是在辽代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如今,在北京西南二环附近,还能见到一些金中都城的遗迹,而辽代南京城的遗迹则就极少了。

0 阅读:0

亰人爱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