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王位一般都是由父亲来继承,但也有一些情况是由弟弟来继承,而不是由弟弟来继承。例如沙特阿拉伯,它的第一个皇帝本·沙特,以及后来的六个皇帝,全部都是本·沙特的孩子,这意味着沙特的王位由他继承,而不是由他继承。在中国,宋、元、明三个朝代,都有兄弟重归于好的时候,不过,这是第一个兄弟重归于好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宋帝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在中国古代,“兄弟相残”一直被认为是“亡国根源”,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兄弟相残”后人称之为“九世之乱”,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商之亡,与兄弟之死有何关系?
在近代,有学者提出兄弟相残,的说法。在母系制时代,氏族的最高领袖虽然也是男子,但由于那时的氏族是按照母系制而非父系制来继承的,因此就有了父亲和儿子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的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两个关系密切的男人就会成为亲兄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成为亲兄弟的原因。而且,在古代,大部分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他们的孩子都还没有长大成人,所以,与其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不如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也能让自己的孩子不受皇位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两个国家,夏、商两个国家,都有兄弟相残的原因。例如中国第一代皇帝夏启死后,他的两个孩子分别是太康、中康,他们继承了夏王的位置,其中固然有穷国击败了大夏,让大夏变成了一个空壳子的原因,但也有一种兄弟相称,兄弟相称的说法。当然,这种情况在大商王朝是很常见的,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大商王朝建立之初,就是以父亲死亡,儿子继承皇位的。就拿大商来说,在大商开国的时候,大商十四个皇帝中,除了七世皇帝王亥和王恒之外,其他人都是父子关系。到了大商时期,历代皇帝都是以“父亡子继”为主线的。
原本商汤是将自己的大儿子太丁定为储君的,但是太丁死得比他还早,于是他将储君的位置让给了卜丙。卜丙去世后,将皇位归还太丁,由太丁之子太甲接任,而沃丁则是继任。此时的大商,哪怕有着一些特殊的情况,也是如此。但随着瓦丁的陨落,他的哥哥太庚登上了皇位,从那以后,大商就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太庚去世之后,其三个儿子萧甲、太戊、雍已相继继位,不过这个时候,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应当也是遵循着那个时候已经确定好的继承次序,因此看起来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乱子。另外,据历史记载,太戊执政七十五年,曾经委任贤人易陟为宰相,推行仁义政策,取得了一片太平盛世,诸侯臣服。或许正是太戊的名头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其兄长雍己,在他去世之后,便将王权交给了他的嫡子仲丁来。然而,当仲丁登上商皇宝座后,商王朝的制度仿佛开始崩溃,随后,商王朝便开始了“九世”的动荡,实力开始明显下降。
但从历史上的某些记录来看,这次大商王朝的皇权更替之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外来势力的插手。据历史记载,中丁称商之前和之后,地处商之东南的兰夷(很有可能就是今山东滕州附近)夷族兴起,频繁入侵,是商王朝最大的危险之一。或许是因为害怕蓝夷的存在,仲丁王在登基的第一年,将国都从汴京(现在还没有定论,也许是在今天河南的洛阳和郑州)搬到了更靠近蓝夷的地方(也许是在今天河南的郑州,也许是山东的沂蒙),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付蓝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说一下,你们应该在历史书上见过,早期的时候,商王朝曾数次迁移国都,但随着盘庚将国都迁移至殷国,商王朝就不再那么频繁地迁移国都了。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商王建国之前,商族就有了很大的迁移,有学者提出了八次迁移的说法。而且,在迁移国都的过程中,大商的确获得了一些军事上的好处,迅速地将蓝夷的入侵打了回去。但是,这场惨烈的战斗,却让中丁的心腹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从而导致了商王室内部的分裂。
在中丁以后,他的两个哥哥外壬和河颉甲相继在相对混乱的情况下成为了商王,而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商王族内部的起义,它对周围的诸侯的控制能力减弱,同时发生了邳和姒等部落的起义。而河亶甲,则是与东夷的另一个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的临沂,也是一场激烈的战争。不过,这场战斗还是有结果的,比如徐州、嵇氏等人,最终还是臣服于他,不过,在他的统治下,大商又将国都迁移到了襄国(现在河南安阳内黄县),可见那场战斗是多么的惨烈。直到他死后,商、兰、班三国之间的战争才告一段落。在《史记》中有一人称“祖乙”,称其为“河侯甲之子”,而在近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则称其为“仲丁之子”。但不管他到底是哪一代之子,至少在他的统治下,大商最终还是战胜了蓝衣、班氏,国力有所好转。不过,大概是因为战乱的原因,在太乙的统治下,大商的国都被重新搬到了耿(现在河南焦作的温县)。可是在迁往耿国不过数年,耿国便被大水冲垮,逼得他不得不重新迁往比(现在山东河西一带)。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孩子,分别是祖辛、沃甲,都是大商的国王。从那以后,祖辛与沃甲的后代为商王朝的皇权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沃甲去世后,祖辛之子祖丁继任大商之主,祖丁去世后,沃甲之子南庚继任大商之主。按照《史记》上的说法,在九世之乱中,有“兄弟之争”,这意味着有不少君王的兄弟或者外甥在为王位而战,这说明在这段时间里,大商王朝的确陷入了一片混战之中。
因此,到了南庚统治的时候,大商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弱,到了后来,南庚不得不再次迁移首都,将首都转移到了大商(现在山东济宁曲阜)。南庚后期,祖辛之孙阳甲重掌大权,但此时大商实力大损,阳甲已无力约束群雄,于是阳甲便与西边的丹山之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但这场战斗好像把杨家军的力量都消耗光了,杨家军在登基四五年后就去世了。就这样,大商在近百年来,先后迁移了五次首都,改朝换代九次,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一种动荡的状态。故而当他登基为王的时候,大商的实力大不如前,周围的诸侯都对大商失去了敬畏之心。盘庚见此,觉得现在的商国首都与商国首都相去甚远,对商国的振兴不利,于是他又将首都迁移到了殷国(《史记》中有记载,殷国位于河南安阳),希望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此时,经过了前面五次不断迁移国都,大商的子民已经疲惫不堪,开始抱怨。但盘庚却是铁了心,以复兴商王朝的律法为借口,终于说服了自己的子民,将自己的国都搬到了这里。在此期间,他又顺利地平定了周遭的局面,使得周遭的国家得以复兴,而周遭的诸国也纷纷归顺于他,从而使得周遭的国家得以延续200余年,九族的纷争就此结束。但是,尽管他结束了九代之争,但是,他自己也是一个忠于自己兄弟的人。盘庚在死后,并没有将王位传于他的亲生儿子,反而将这个位置交给了他的两个兄弟,分别是小辛与小乙。一直到小乙的外孙祖甲取代其长兄祖庚,这一传统的兄弟相承之制在商王朝中彻底销声匿迹,商王朝的末代六代皇帝均以父亡子继法登上王座。
不过,后人也有人认为九世之乱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大商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大商并没有陷入混乱之中,而是依旧保持着王位继承的方式。但不管怎么说,在历史上,商王朝不断迁移都城,实力衰弱,很可能已经丧失了对周围不少贵族的掌控权,因此“九世之乱”的理论在后人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兄弟姐妹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一直延续到了九世之乱,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中国的制度体系会变得更加完善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几代皇族都会选择兄弟姐妹作为兄弟姐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