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蚂蚁集团计划在科创板上市,将成为新的IPO记录。这很可能是成就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关键一步。作为一家领先的科技平台,蚂蚁集团是值得期待的投资标的,但是也有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蚂蚁虽然变成了大象,但是距离伟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只是蚂蚁,中国的伟大企业还都在脱胎换骨之中,如何成为能够引领全球的伟大企业,是当前中国巨头们共同的课题。而从平台到基础设施提供商,应该是未来的战略方向。
风起于青萍之末!
——楚·宋玉·《风赋》
巨头蜕变,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0年是又一个甲子年,《孔圣枕中记真本》中有云:庚子疾病广,虎狼满山川;百钱换升米,河水冲断船。且不说这所谓的真本有几分真假,也不说这里面近乎谶语是不是准确。但是2020年真的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面是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经济从停滞转为衰退的可能性极大。为此,各国政府和央行无一不是奔波劳苦、呕心沥血。美联储更是动作不断,先是连续的大幅降低基准利率,之后又要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多少有些焦头烂额的样子。
不仅如此,美国大选虽然依然是骂声多于期待的鸡肋,但也依旧是最能够牵动全球神经的事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都在因此而起伏波动。正应了那句话:你可以讨厌他,但是你绝对不能看不见他!
即使在这样的年份里,也有十分积极乐观的一面。中国作为最早开启新冠疫情防护战役的国家,也将顺理成章成为最早打胜这场战役的国家。在熬过了艰难的第一季度之后,中国的疫情防控终于在第二季度迎来决定性胜利。截止目前未知,中国的疫情防护工作基本进入到了收尾阶段,只要保持到疫苗大规模上市,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就算是胜利结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就展现出了一枝独秀的态势,虽然依然存在一些中长期的问题,但是很多积极的因素开始展现,科技创新和市场改革不断扎实推进,其中科创板的不断推进,成为了重要标志之一。
危机,危机,危中必有机!当苦难到了最不可承受的地步,基本也就代表着曙光将要出现。中国企业在艰苦卓绝的上半年,经历了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都是精华。而其中的佼佼者必定先声夺人,展现出领导者风采。
8月24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公示,蚂蚁集团已经完成拟登陆科创板的上市辅导。还未等市场完全消化这一预料之中的“惊喜”,几乎在同一时间,继蚂蚁申请境外IPO材料三天前获接收后,也进一步获得中国证监会受理。同样是在8月24日,浙江证监局官网公示了蚂蚁集团辅导验收申请材料,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已经完成了对蚂蚁集团的上市辅导,结论称其“具备发行上市的基本条件”。
8月25日,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同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A1招股申请文件。招股说明书显示,蚂蚁集团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意味着将发行不低于30亿股新股。
蚂蚁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上,将公司定义为“中国领先的数字支付提供商和领先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招股说明书公布在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完成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公司的数字支付服务收入主要是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收取的交易服务费。在全球经济加速数字化的背景下,公司也提供跨境支付服务来满足相关需求。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完成的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6219亿元。
截止2020年上半年,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基于广泛的用户覆盖,向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提供数字金融技术支持、客户触达及风险管理方案,助力其提供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信贷、理财及保险服务。蚂蚁集团认为,在中国,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的金融需求并没有被充分满足,而其服务为客户们创造了可观的价值。
整体而言,蚂蚁集团的营收总共有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大门类构成。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为180.7亿元;今年1-6月,蚂蚁营收725亿元。
关于蚂蚁集团的市场估值,8月稍早前便有知情人士透露,蚂蚁集团计划申请按约2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万亿元)的估值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最早上市时间可能是10月份,最终可能在两地合共筹集约300亿美元(约2070亿元)资金。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截止目前为止的全球最大IPO。
关于此次募资的资金用途,招股说明书上是这样表述的:本次发行将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本次发行中新股发行(包括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所发行的新股(如有))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公司愿景和长期战略的实施,具体募集资金投资方向如下:
创纪录的操作背后,我们有哪些问题需要思考?
一上来,笔者想问自己一个问题,蚂蚁集团为什么选择上市?为什么不像华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企业一样,选择不上市?
为什么笔者说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呢?因为,市场上对蚂蚁上市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上市是迟早的事。但是笔者还是要纠结一下这个问题,因为笔者是一个比较笨的人。
为什么股东会选择上市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在股东看来,上市和不上市两种选择的未来收益的现值不同,而上市的收益更大。为什么笔者在这里用收益,而不是现金流呢?因为笔者认为收益的范畴更大一些,包括现金,也包括非现金类的财产、资产等,甚至包括成就感、掌控力、理想和社会价值等。总之,股东觉得还是上市好。
笔者今天在这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下,如果这些股东们都不是理想主义者、慈善家或者圣人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他们之所以选择上市,是因为上市能够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净现值是最大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这样换回来的钱最多。
其实不仅如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选择上市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对公司控制力的考量,尤其是在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方面的考量。
笔者粗略的对比了一下,发现了一个比较片面的规律。那些选择不上市的公司,往往是一些高科技类的偏于实体的行业,投资收益周期会比较长,风险比较大,战略规划周期也比较长远的公司,例如华为、正威、科氏工业、博世等;而那些急着上市的往往是偏服务类的企业,能够快速变现,战略调整比较快、比较频繁的公司。
至于未来蚂蚁集团会走向何方,目前还有马首富知道,但是相对于华为,蚂蚁集团的根基更多的是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上。这种基础对规模效益和市场偏好依赖性比较强,不可控因素会更大一些。所以与其等着不可靠的未来,不如早点变现离场。
为什么选择此时以此种方式上市呢?
首先,蚂蚁毕竟已经变成了大象,上市与否肯定是早有安排、早有预谋的,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一定不是马首富一觉睡醒之后的胡话,所以,蚂蚁选择此时上市肯定是有着其战略步骤的。如果有人认为新冠疫情,会完全决定蚂蚁上市时间的选择,笔者认为是有些夸大的。疫情能够在数月的范围内左右蚂蚁上市时机,但是更大时间跨度上的节奏把握,肯定不是因为疫情。
笔者认为,除了蚂蚁集团本身的发展节奏和阶段外,中国的经济改革阶段、产业升级节奏和资本市场发展态势,才是决定蚂蚁集团在这个阶段上市,并采取此种A+H的形式上市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新阶段,经济改革进入到了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从之前的高速低效向着高效中速的发展模式转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调整,以新科技革命为时代背景的中国科技创新,开始在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科创板的设立和火爆,正是这一大趋势的具体反映。
关于科创板,乐观者称之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悲观者笑之为又一个圈钱的跑狗场。笔者的观点向来不极端,前者过分乐观了,后者还是老眼光看人。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节奏并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他不会因为我们乐观而出现不合理的增长,也不会因为我们悲观而完全停滞不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毕竟还是在往前发展的,至于最后是沦为鸡肋,还是在不断的挫折和嘲笑中成长为真正的,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典范。笔者觉得都有可能,但是最终还是会成就后者。
回过头来看蚂蚁集团此时选择在科创板上市,乐观一面的原因,蚂蚁集团和科创板互相认可,互相促进,共同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深化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相信,有蚂蚁集团的认可,科创板会更有号召力,随着规模的扩大,会更加有利于科创板的成熟。
悲观一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此时选择在科创板上市,可以获得最好的估值,可以融到足够多的钱。无论是用于股东的套现,还是用于公司的投资和发展,现在是待价而沽的最佳成交时机。
有人也问过笔者关于蚂蚁集团的估值水平,以及未来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科创板的估值水平来看,市盈率的中位值大概在80倍左右,因此,满足蚂蚁集团2250亿美金左右的估值预期,应该是没有问题。从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来看,蚂蚁集团已经处于明显盈利,且公司业务、盈利均呈现明显的上涨势头。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的特殊战略关系、蚂蚁生态体系的构建,以及中国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浪潮,叠加中国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因此,市场给予蚂蚁集团80倍左右的上市估值,是基本合理的。
如果这一预期能够实现,之后是否还有进一步投资的价值。笔者的回答也是基本肯定的,首先从大趋势来看,无论是全球经济、新冠疫情,还是国内经济,笔者认为,随着科技创新推动力的不断加大,万马齐喑多年的全球经济也将会迎来逐步的复苏,而新冠疫情在对应疫苗大规模上市之后也将基本结束。
至于国内经济方面,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几年的重拳改革和深度调整之后,未来3-5年内,已经具备了阶段性反弹的基础。尤其是在扩大版扩大内需——内循环的政策加持下,国内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笔者的思路是建立在中长期角度,短期受到市场情绪干扰的程度太大,笔者自认为能力有限,不便做出误导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