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人家

叶青谈情感 2025-01-18 17:56:47

最好的人家

我的小学、中学同学双喜,前几天打电话来提前问候春节。我问他父母的情况,他说都好。他父亲今年89、母亲85了,是村里老一代人里,仅剩两对的夫妻都在的之一。他们生活基本都还可以自理——前年他父亲还能到镇上卖自编的竹篮。通话的过程中,我听到双喜妈喊他的声音,她叮嘱双喜,说他一个人在家,就不要单弄饭了,中午去跟他们一起吃。我听了羡慕地说,你真幸福,64岁了,还有妈妈喊你去吃她做的饭。他笑意盈盈的声音里漾满幸福,说是的是的。

双喜一家,几十年来是我们村公认的和美好家庭。他父母勤劳慈爱,对六个儿女劳动、做人的言传身教都特别好。记得还在少年时代,我就常听父母赞叹双喜爸妈善于持家,说他们几个伢子管得好,兴家旺业。

双喜家和我们家一样,也是没有爹爹婆婆(爷爷奶奶)帮衬的家庭。双喜爸是改名换姓入赘进山的,但他自信乐观,一点没有上门女婿的自外、自卑感。他疼爱妻子,对孩子们严慈相济,是个男子汉的最好榜样。双喜妈妈自年轻起就患有较严重的关节炎,双喜爸领着孩子们一起护爱她,不让她干重体力活、下水农活,不让她受累受凉。

人民公社时期,双喜家两个大人养六个孩子,按说是会因超支而生活困难的,但他们家却从没露出困难户的困顿样,硬是过出了中等人家的上等水平。就因为他们爹妈勤能、孩子巴家。

那时候好多家庭因交不上统购猪而杀不起年猪,双喜家却年年养出两头大肥猪,上交国家一头,自己过年杀一头。双喜妈妈出工总带着大篮子,中午人家收工回家歇晌,她去刷树叶扯野菜捞水草回家喂猪。双喜爸则会趁这时间编出一只粪筐,积多了卖给住在山里开矿的外乡人。放学回家别的孩子疯闹嬉戏,双喜几兄弟姊妹是人人一把小镰刀一条扦担进山,拾柴禾或削荆条,挑到供销社小卖部换钱。

分田到户的时候,双喜和大弟已先后成家,但他们分户不分家,春种秋收时节,双喜爸一声令下,他带着儿子们耕耙耖挑扬,媳妇女儿们则栽秧打蒿割谷……他们家的农忙总比别人家做得快,做得好,产量也比别人高。

双喜爸妈,做了农民里最好最称职的父母,他们的儿女们虽没一个考上大学的,但个个都是做人做事的好人材。他们家的孙辈,差不多都通过读书走出了山乡,教书的,经商的,做公务员的,做工程的,又活出了另一番好景象。村人都说,双喜爸妈给几代人打了好底子。

这一二十年,双喜和几个兄弟一直在外辗转打工,但他们从没忘记老家日渐衰老的父母。从去年开始,双喜和小弟弟出钱,请外嫁后这几年正好赋闲的幺妹回娘家照料老迈的父母,为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说话聊天,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几个妹妹说她们也要凑点分子,被双喜拒绝:养活爹妈都是做儿子的责任,你们有心,经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说说话就行了。

要说双喜家的白璧微瑕小遗憾,那就是当年父母出于顾全两边的好心,让双喜的大弟独自姓了父亲的娘家姓,结果大弟后来诸事不顺,在几兄弟中身体也最不好,他就怪责父母不该让他一人姓氏“回归”——偏双喜父亲娘家,历来二房多舛,因此留下一个心结,大弟就不愿出照顾父母的钱。双喜和老三也不计较,体谅老二困难些,还常常去关心帮助他。

0 阅读:0
叶青谈情感

叶青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