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朱棣暴亡至榆木川后,为何被杨荣密封在桶中?避免了一场动荡

口说名人馆 2024-07-29 13:53:03

64岁的朱棣为何死在了榆木川?朱棣死后为何被杨荣密封在桶中?原因竟是这样!

第一段 朱棣之死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虽然只在位22年,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朱棣在位期间多次北伐,然而也是在第五次北伐的回师途中,他死在了榆木川,享年64岁。

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带着蒙古鞑靼部在明王朝边疆土地频繁骚扰,沿路打家劫舍。

此时朱棣年事已高,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消除边疆的隐患,他还是勉强地披上嫁衣、跨上战马。

亲自带领数十万大军,发起了第五次北征。

可鞑靼部首领阿鲁台自知不是对手,早就带着人马溜之大吉。

朱棣跋山涉水的追过去,发现根本找不到对方的踪影。

大军持续追击,甚至搜索了方圆三百里,也不见敌军的踪迹,但是自家的粮草已经开始供应不上每日的人马消耗了,朱棣是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

朱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情况,随行大臣杨学士杨荣劝说朱棣不要玉石俱焚,

切勿再继续进军。

朱棣权衡利弊之后,决定班师回朝。

归途中,朱棣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他召见了杨荣,认为太子经过了这些年

的磨砺,已经能担得起大任了。回去后打算把事情都交给太子,让杨荣辅佐他。

可是杨荣不知道,这次谈话,居然是一定意义上的“临终托孤”。

在撤退到榆木川一带的时候,朱棣的身体依然支撑不住了,在他临终之前,不是回忆自己一生的辉煌战绩,不也是放心不下远在天边的子女,而是念叨了一句“夏元吉爱吾”。

这句话其实是说“夏元吉是忠爱我之人”。

原因无他,只因在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觉得北征劳民伤财,且朱棣年岁已高身体不好,所以很是反对,却被朱棣打入大牢。

朱棣临终前说这句话,除了表达自身遗憾以外,也想让太子知道,夏元吉是可用 的忠诚之人。

朱棣在营中病逝了。他的近身太监马云等人被吓得不知所措。

此时大军在外,京师无主,并且距离京城还很远,为了防止军心溃散,朝中生变和民间恐慌,杨荣和金幼孜这两位随行重臣站出来出来指挥大军,并决定对于朱棣病逝的消息进行封锁,密不发丧。

隐藏了朱棣的死讯,那么尸体该如何处理呢?眼前的状况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二段 圆桶密封

尸体久放会散发腐臭味,杨荣下令让工部的官员和工匠,找出了军中所有的锡器,放在一起熔炼成一个巨大的圆桶,将朱棣的尸体放入其中,再进行密封,保证了密封性和安全性。

然而做完这一切之后,所有制造锡桶的人,都被下令秘密处死了。

杨荣严令三军没有诏书或命令,不可妄动,以此防止信息泄露出去。

并且,做戏要做全套,杨荣让人照常去给朱棣的住处送上一日三餐。大军也按照计划有序行进。

与此同时,杨荣先行回到京都,告知监国的太子朱高炽这一消息,防止

当时的朱高煦得知这一消息后会轻举妄动。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且他身为武将,比起只会处理政务而体弱的哥哥朱高炽要强壮的多。

虽然太子已立,但朱高煦心中还是有怨气,一直觊觎皇位,且在朱棣出征之前就有蠢蠢欲动的趋势。

所以此时朱棣去世的消息必须封锁,以免各方得到消息后,会做出一系列不利于太子的行动。

更何况杨荣一直是暗中的太子的支持者,在之前朱棣与他的谈话中得知,朱棣将要委以太子重任时便心中欣喜,此刻更是迫不及待的要回京,与太子谋定计划,以确保太子能够尽快即位。

果然,在大军回朝后,太子顺利登基,定年号洪熙。朝局没有因为新君即位而发生动荡。

朱高炽下令释放了在牢房里的杨溥,并招入内阁,与此时已在内阁中的杨士奇和杨荣,形成了明代历史上的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

朱高炽虽然只在位了10个月,而后便突然逝世了,却也在史书中得到了良好的评价,被赐予庙号“仁宗”,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朱棣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就连最后的死亡,也带有一种宿命感。仿佛是上天要顺应他的想法,要让这位热爱战争的皇帝,也终结在征战的途中。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第二卷万国来朝,第十章

《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0 阅读:3
口说名人馆

口说名人馆

一个专注讲述时代人物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