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发烧是药吃出来的?警惕不良反应“药物热”

耀耀说健康 2024-10-22 04:14:43

你听说过“药物热”吗?

有些患者在吃药时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状况,其实就是和药物有关,却因为不了解而忽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药物热”相关问题。

让我们看一下这个案例:

患者、男、50岁。发热伴咳嗽、咳痰,白细胞升高三天,肺部CT显示双肺炎症改变,考虑“肺部感染”给予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治疗一周后咳嗽、咳痰症状好转,白细胞降至正常。但体温未降至正常,仍有高热,体温每天在39度以上。于是,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体温始终不降。

改用各种抗菌药物治疗,无任何效果。后出现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考虑“药物热”,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降至正常。

所谓“药物热”就是由用药所致的发热。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过敏反应是最普遍的机制。患者可以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常与特异性体质有关。患者往往先有感染,于用药之后发生药物热,两者容易混淆。

哪些特征说明药物热了?

1. 首次用药,发热可经7~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此时,不太容易想到药物热。

2. 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得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

3. 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发热虽高,但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4. 药物热实质上是过敏性血管炎,可以同时伴发荨麻疹、肌肉关节酸痛等血清病样反应。

5. 药物热患者一般状况较好,可能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或者白细胞正常。

6. 停药后发热一般在48小时消退,但应根据药物排泄或代谢速度而异。

7. 如果患者再次服用同种药物,很可能在数小时内再次出现发热。

什么原因可导致药物热?

很多病例中的药物导致发热的机制还不明确,药物热反应的发生或许是超敏反应、体温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改变、或者是特异性的反应所导致的。超敏反应包括皮疹或黏膜疹、有时甚至会出现肝、肾、肺功能的障碍,以及发热反应。但是,有时发热也可以是超敏反应的唯一表现。

容易导致药物热的药物:

抗菌药物可能是导致药物相关发热(占大约1/3)的最常见原因。其中,两性霉素B和β-内酰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最常见,其次是克林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心血管类药物如普鲁卡因、奎尼丁等可发生药物热,地尔硫卓和肼屈嗪较少发生药物热。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可发生药物热,氟哌啶醇和血清素重摄取抑制剂也可发生药物热,但没有前者多。

其他如博莱霉素、干扰素-α、白细胞介素-2等较常发生药物热,而别嘌醇、甲腈米胺、三氟溴氯乙胺等也有发生药物热的报道。

发生“药物热”该怎么办?

对于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可疑药物,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重症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高热或超高热患者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对酒精过敏者禁做酒精擦拭。

0 阅读:16

耀耀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