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故事|三线时期的青神“三厂一院”

戈里津 2023-05-26 19:18:12

青神是上古时期第一代蜀王蚕丛的故乡,蚕丛穿青衣教导当地百姓养蚕植桑,由此这座县城得名青神县。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青神县布局建设了一系列三线军工企业,开启了青神现代化的工业文明。

1967年至1972年,原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在四川省青神县境内的原黑龙公社、青竹公社等地,布局建设了国营建华仪器厂(863厂)、国营星华仪器厂(867厂)、国营建川机器厂(4501厂)和408职工医院。这是三线建设时期,青神著名的“三厂一院”。

国营863厂址全貌

01 863工厂

国营建华仪器厂,代号国营863厂,通信地址306信箱。隶属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仪器生产企业。主要生产产品为通讯类有线电测量仪器。

1970年5月,四机部下文由成都730厂(涪江有线电厂)负责包建863厂,由十一设计院与730厂组织三结合小组进行设计。863厂最早选址在仁寿县花瓷公社的金家湾和庙儿沟一带,等到基建队伍开进现场进行施工时,发现当地唯一的一条小河供水不足,无法支撑新厂生产日需水上千吨的需求,不符合建厂条件,基建队伍遂撤离仁寿县,另行选址。1970年12月,新建厂址最终定在了青神县青竹乡(今青神县黑龙镇)。

从仁寿转战青神的建设者们,为早日建好工厂,投入生产,他们爬山涉水,住窝棚、点煤油灯,与狼虫虎豹为伍,披星戴月地忘我工作,硬是在昔日荒凉的山沟里建起了生产车间、办公楼、实验室和家属区。

从1971年开始动工,历经5年,于1975年建成投产。在艰苦环境中,863厂建设者们严格执行“先产生后生活”的原则,创造了“边建设边科研边生产”的“三边”奇迹,研制的杂音计等产品迅速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结束了国内科研院所和部队花大价钱外购同类产品的历史。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周边局势的缓和,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时期。伴随着军品计划减少、企业负担较重、转型较晚,863厂于2000年进入政策性破产。

国营867厂原貌

02 867工厂

国营星华仪器厂,代号国营867厂,通信地址709信箱,隶属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仪器生产企业。1967年6月,四机部下文要求成都766厂(前锋无线电仪器厂)负责包建国营星华仪器厂,建厂地址在陕西省或甘肃省境内。1970年5月,766厂为贯彻四机部抓紧筹建新厂的指示,决定抽调5人组成新厂筹备组,前后深入四川的广元、仁寿和青神等地选址。经过多次反复比对,最后确定在青神县黑龙公社的一片丘陵地带选址建厂。

国营867厂遗址

1970年8月,经四机部批准,以成都766厂19车间部分职工为班底,以筹备组为核心,组建867工程筹建处。同年9月,筹建处首批人员进入青神县筹建现场,12月破土动工,历时4年,于1974年11月建成投产。

867厂自投产以来功勋卓著,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远程导弹”“亚洲一号卫星”“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等的发射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远洋、气象、邮电等民用工程提供了大量设备。

国营4501厂址全貌

03 4501厂

国营建川机器厂,代号4501厂,隶属第四机械工业部特种设备生产企业。1969年,国营4501厂立项,由四机部机电设备安装公司负责包建,四机部第十一设计院负责设计。主要生产高低温试验设备、氟利昂压缩机等产品。

1970年12月,4501厂筹建组选址青神县黑龙公社一大队汪沟作为定点建厂。1971年2月,筹建组和十一设计院率队进驻现场,开展基本建设和工艺设计。

汪沟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四周荒山野岭,一条机耕道通向十多公里外的公路。选择在这里建厂,一是为了保密,二是能躲避敌机轰炸。1971年2月,4501厂建设者们进驻汪沟,他们睡草棚、吃窝头、饮山泉,风餐露宿,艰苦的环境却让他们始终牢记毛主席的号召——“三线建设要抓紧”,早日建厂出产品。建厂之初,由于道路难行,交通不便,4501的建设者们不得不征用100多辆牛车,从外面往工地上运输建筑材料。当时没有公交车,职工到青神县城只能徒步往返......当年,为了4501厂早日实现通车,青神县派出两个民兵连汇合夹江县的一个民兵连,共300多人,参加4501厂开山修路工程。

当年建厂,赶上三线企业“学大庆、学二汽”,发扬“干打垒”精神,4501厂就地取材,建造了干打垒车间和办公室,至今在铸造车间、托儿所和销售处等地方还能看到干打垒墙,这真实地反映了建设者们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施工技术。

1977年10月,在历经6年的艰苦创业,4501厂建成投产,当年生产出研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1978年到1988年间,国营4501厂共研制和生产了六大系列40个品种的各类环境和制冷设备,达到设计能力。

4501厂很早就瞄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引进外国设备过程中,创造了奇迹。1988年他们去西德引进压缩机二手生产线设备,自己拆迁,自己组织安装,节约费用几千万,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引进的生产线就投入生产。

正是由于国营4501厂等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元器件和整机环境试验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改变了五六十年代那种搬到山顶上、装在飞机上、绑在炮弹上进行试验的落后状况,一举图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04 408职工医院

四机部408职工医院于1972年在青神县黑龙镇建院,1977年建成正式开院,是四机部4所职工医院中唯一一个位于县域的医院。408医院属三线二类艰苦地区单位,主要是为周围3个三线企业近万名职工、家属和周边广大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建院以来,408医院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四O八信誉。

1999年,眉山地区以四机部第408职工医院为基础,联合眉山县人民医院组建了眉山地区人民医院。后来,因为原有医院体制、机制上的碰撞,在2002年被迫解体。解体后的408职工医院更名为“眉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原眉山县人民医院更名为“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7月,两个医院又进行了彻底的资源整合,重新组建了眉山市人民医院。现在的眉山市人民医院为一所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05 尾声

青神863厂、867厂、4501厂作为三线军工企业,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三线企业的重新调整,三线企业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或破产或重组或异地迁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三线建设绝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和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回首过去,在时代的召唤下,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上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奔赴大西南的青神县参加三线建设,他们同全国其他省区的三线建设者一样,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国防建设,忘我的地战斗在各个岗位。三线人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仅建设了稳固的战略大后方,也留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三线精神。

如今,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虽然渐行渐远,但是三线建设留给我们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铭记和传承!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编撰 撰文:龙山 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 阅读:14

戈里津

简介:闲说山川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