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故事|沧浪之水哪里来

戈里津 2023-05-26 19:27:14

撰文|龙山

楔子

这里是汉江上游的最后一段,江水蜿蜒突破925公里山地丘陵,在此被巍巍丹江口大坝截住。库内1050平方公里浩瀚水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源头。

曾经的家园沉入水底,古老的城池淹没江中,浩瀚的一江清水,孕育着一个梦想——家园梦!世纪梦!中国梦!

一个家园的变迁,一座城池的沧桑,揭示了丹江口百姓在配合国家南水北调战略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精神!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在楚地传唱久远的《孺子歌》,曾与历史上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有渊源。那么,沧浪之水在哪里?

《孺子歌》是先秦南方楚地民歌的代表作,2500年前,此地的达官贵人和妇孺百姓,莫不信口而来,娴熟吟唱。在1400年前问世的郦道元著作——《水经注》中,郦道元根据《尚书》明确指出:“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州名沧浪洲”。这首载入史籍的民歌原是出自南水北调中线核心取水源头——丹江口市。

丹江口市古称均陵、武当县、均州府,民国改称均县,1983年撤县改市,因境内丹江口水库而得名。1958年新中国在此截流建坝,开工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为南水北调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000多年前大禹到武当均陵沧浪治水(《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2500年前孔子适楚,途经沧浪洲闻孺子歌;2300年前屈原贬北,遇渔父歌,与之问答,由此出现了沧浪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沧浪文化。

沧浪之水出于均州,亦无可争辩。沧浪之水流经当年的均州古城临江的一面刀削斧砍般陡峭光滑的崖壁下,崖壁上镌刻着斗大的四个红字——孺子歌处。而沧浪亭,筑于江水回流之处的峭崖石壁之上,林木苍翠,崖水相映。崖顶长有一株古槐树,树冠遮荫数余里,直抵汉江彼岸,在树荫下有一古渡口,如梭的渡船恰好往来于树荫下,乘凉避暑。有了这株古槐树,此地便成了“槐树关”,此景也便唤作“槐荫古渡”。

上述与古城有渊源的几位历史名人,一路风尘,迎面走来。孔丘率众弟子自鲁至楚周游列国,路经沧浪,闻听《孺子歌》,“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孟子·离娄上》)”。圣人闻之震撼,深省歌中所言的清静自然、豁达恬淡的哲理。于是,他谆谆教诲弟子们将其精髓铭记心间。

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大夫因遭谗被疏,游历汉水之北,并在此逗留数月,写下著名诗篇《九章·抽思》,诗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司马迁在《史记·<渔父>》中有明确的记载,当屈大夫行至武当沧浪洲,也影影绰绰地听到了这支《孺子歌》。因为有了沧浪,才有了这支歌,因为有了这支歌,沧浪之水才得以千古流传。

历史上两位重量级名人与古均州的渊源,只能在汗牛充栋的古籍史书中,寻经据典,方能知晓。而古均州因沧浪之水名闻天下,还得益于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戏剧人物陈世美了。陈世美的原型据考证正是湖广均州府的陈年谷了。清顺治年间,均州汉水之上的沧浪亭,一位年轻书生悬梁刺股,发愤读书,口而诵,心而惟,采汉水之灵气,立凌云之壮志,终于顺治十二年金榜题名,学优登仕,摄职从政。这个青年书生正是日后屡受顺治帝重用的陈年谷。

陈年谷,字熟美,均州府迎风寺村人。其妻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氏。陈氏先后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然而一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悲剧故事,一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戏曲剧目《铡美案》,却与这位政绩卓著,坚持操守,清廉正直的官员牵扯了三百多年,陈世美嫌贫爱富,诛杀前妻的罪名扣在陈熟美头上,实为奇冤。直到现在人们突然发现,《铡美案》的故事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却无其事。而在陈熟美的家乡均州,却有着“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语。

古均州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早期的糜国,糜者,非鹿非马,民间亦称为“四不像”。遥想当年,此地水草肥美,四野广垠,气候湿润,物种繁多,一派生机。史载“净乐治麇”,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由此掀开了均州的新页。

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下令有司祈祷于名山大川,俱末感应。皇帝又命姚简在武当山举行庄重肃穆的道教法事活动祈雨。传说,姚简在均州不受礼不贪财,公正无私严明法纪,把均州治理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老少无不感念姚太守的恩德。上天亦感念姚太守的爱民诚心,派五龙君下凡勘察旱情,兴云降雨,云气地涌,雷电霖雨遍布天下。“草木禾稼俱备荣茂”。天下解除了旱情。

此后唐太宗下令在姚简遇到五龙君的山岭建“五龙祠”,武当山首开皇帝敕建之先河。姚简后来弃官入道,领家隐居武当山潜心修道,悟道成仙,被尊为“守土镇山之神”。

至明永乐初年,武当山古建筑已初具规模。时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夺得天下,遂下令“北修故宫,南建武当”,大修武当仙山,与此同时在均州城内修建金碧辉煌的净乐王宫。数十万军民工匠云集均州,历时十四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武当仙山的香火亦日渐旺盛。一部道教文化史,造就了武当仙山的辉煌篇章,也成就了均州府建筑史上崭新的一页。

均州城山川钟灵毓秀,水陆辐辏。载货木船往来均州城下,上达陕南白河县,下通华中重镇汉口,为汉水交通咽喉。城之外,山环水绕,城之内,城楼高耸,市肆喧阗,红墙深院,民风淳朴。城外汉江沿岸,有高约六丈的护城大堤,总长度约八里远。城东门外的一座亭台楼阁正是均州八大景之一的“东楼望月”,在此可近听汉水拍岸、远眺武当天柱峰;城东北约十六里处有“方山晴雪”;隔江相望的有“沧浪绿水”、“槐荫古渡”;东南方约八里谓之“龙山烟雨”;西南十八里处有“黄峰晚翠”、“雁落莲池”;正南方六十里外是“天柱晓晴”的武当仙山主峰——天柱峰。

好一座古色古香、古朴悠久的历史古城。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徜徉在商贾云集,买卖兴旺的汉水码头,叹古人设计之精巧,感眼前风景之幽雅,遂有诗兴大发者云:“三面江兴抱城廓,四面山势绕烟霞。龙山塔上浑如锦,望岳楼前半是花”。

历史进入动荡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始截流蓄水,整座均州古城,包括净乐宫全部没入滚滚江流,当时仅将净乐宫内八百余件文物船运丹江口金岗水库北坡,余皆沉入水底,沦为龙宫之物。仅剩一座文笔塔,时而隐现于浩淼烟波的水面,见证那一段悲壮的变迁。

当信息化的时代来临,当新观念、新思维深入人心,人类史上的文明历经无数阵痛之后觉醒的今天,走近丹江库区,或立于江畔,或泛舟水上,当我试图把目光穿透深邃的水域,去寻觅那座千年古城和神秘的道教九宫之首——净乐宫时,我的彻骨痛惜和扼腕兴叹便在这苍茫水面,随烟波一起沉沦!

此刻,我的耳边悠然响起了楚地《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我的沧浪之水……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5

戈里津

简介:闲说山川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