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的王爷,从待遇到侍卫数量,为什么区别这么大?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9-22 19:10:30

明朝是一个奇特的王朝,出了很多奇特的皇帝。有职业道士,还有职业木匠,一个比一个荒唐。

但这与明朝的宗室制度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奇特的存在。

其中饱含了朱元璋对后世子孙浓浓的爱意,但也埋下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隐患。

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浓浓爱意不仅害了自己的子孙,而且也害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今天,我们就和各位聊一聊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准确地讲,是大明国营养猪场。

明朝的宗室管理

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在军事上,朱元璋认为只有自己才靠得住,允许藩王们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特别是位于边境的王爷们,更是具有很强的军事力量。

他的本意是靠自家的人守卫边境以及守护老朱家的江山,但这些王爷并不这么认为。在朱元璋死后不久,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当上了皇帝。

而到了明末,这些王爷也不勤王,坐看崇祯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

在政治上,这些藩王以及他们的子孙们不仅地位崇高,而且还可以干预地方的行政事务。他们仗着自己是皇子皇孙,搞得民不聊生,让百姓们对明朝的宗室们恨之入骨。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不愧是猪一样的队友。

在经济上,朱元璋乞丐出身,生怕后世子孙挨饿,就搞了岁禄和赐田这两项优厚的待遇。明朝的藩王们每年的禄米有1万石,其他皇室子孙数量不等,并且藩王们还得到了大量的赐田。

这些优厚的条件确实让明朝的宗室们衣食无忧,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老朱家强悍的繁育能力最后竟然能把大明给吃垮了。

明朝的王爷们紧紧地抓住明朝奇特的宗室制度漏洞,疯狂地开展造人运动,把繁育后代成为他们唯一的人生目标。

于是乎明朝的宗室人口从嘉靖八年的8200人左右,到万历十三年的时候猛增到了157000余人,而到明末更是高达30余万人。这简直可以组建一支皇族国防军。

然而由于明朝宗室人口的上涨,宗室的财政支出就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从而引发了明朝严重的财政危机。

这些明朝的宗室简直就是吸血虫,他们的存在导致明朝无粮赈灾、无钱打仗,最后硬生生给大明朝这个巨人吸干了血,轰然倒下。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农民起义时,这些明朝的宗室大部分选择束手旁观和逃跑。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洛阳的官员请求福王开仓放粮、招兵买马。

福王闭门不出,眼看着城破。最后李自成占领了福王府,不仅搜出了海量的粮食和金银财宝,还将福王给烹食了。

还有成都的蜀王和武昌的楚王也是如此,宁可钱财堆积如山,也绝不捐金助官。明朝灭亡,30万宗室子孙全部被屠杀殆尽,无一幸免。

清朝的宗室管理

然而清朝的王爷和明朝王爷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清朝的王爷不仅可以参与政事、手握实权,甚至可以成为摄政王。刚入关那时,清朝鼎鼎大名的摄政王多尔衮,他就是睿亲王。

他同时也是当时大清朝最有权力的人,比顺治小皇帝还要有权力。不仅被封为亲王,而且可以带兵打仗。征讨噶尔丹的时候他们就立下了大功。

雍正时代,怡亲王胤祥几乎成为了常务副皇帝,什么大事儿都要管,是雍正最好的帮手。也因此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争取到了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资格。

乾隆时代,他那些顽劣的弟弟和亲王弘昼欺行霸市,顽劣不堪。可是乾隆始终都惯着他,甚至还给了他相当大的权力。有权有钱又贪玩,这样的人,你说日子能不滋润吗?

清朝后期的王爷,一个个也不简单。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鬼子六"恭亲王奕诉,他和慈禧联合夺取了政权,后来长期手握权柄,是同治时期非常著名的执政者。

至于宣统时代的摄政王载沣,虽然他的能力不强,权力却非常大。所以说这些王爷的小日子过得多滋润了。

显然清朝的王爷要比明朝的王爷滋润得多。整个大清朝自从多尔衮以后,就没有哪个王爷能够威胁到皇帝的地位。原因就是他们不具备兵权,即使是看家护院的护卫也少得可怜。

皇室宗亲里亲王的地位比郡王高一级。亲王府一般差不多有60个侍卫,贴身护卫能有20个。郡王府通常是45个侍卫,贴身护卫是15个。

但更关键的是,信息全在中央有登记记录,皇上一查就能查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亲王和郡王私自养兵的可能。从根本上讲,这也是皇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

毕竟皇室宗亲人口众多,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儿女自然就多。皇帝就一个,儿子也得有些爵位。在皇室宗亲里,先是亲王,接着是郡王,往后可能还有贝勒和贝子之类的。

这些皇室宗亲因为等级有差别,他们平常生活里拿到的生活费和生活用品都不一样。皇上的吃穿用度都是顶级的,又叫御用之品。其他皇室宗亲就依照自己的等级,所用东西的规格和品质逐步下降。

除了日常的吃穿用度,像亲王府和郡王府这类皇室宗亲的守卫的数量和守卫的品阶也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最初的时候,这些亲王和郡王都会培养自己能用的人。

毕竟清朝起家靠的是八旗制度,在八旗当中不少旗主成了亲王和郡王,每个旗主手下都有自己的旗人。所以一开始,亲王和郡王都有亲信和守卫队。

可后来,这些旗主,也就是亲王和郡王的势力不断变大,就对皇权构成了威胁。特别是清朝建立皇太极登基以后,要是他的势力影响到皇权的稳固,皇帝就会想办法去控制他们。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军事权力收到自己手里。于是皇太极就推行府兵制度,意思就是不再让亲王和郡王养私兵。保护亲王和郡王的那些守卫需要皇帝派遣。

这就意味着这些士兵和守卫是归朝廷管的,他们领的俸禄也是朝廷直接发放,不是从亲王和郡王府里出的。这么做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巩固皇帝自身的权力。

这也能让亲王和郡王府的支出变少些。有的亲王和郡王用不着那么多守卫,那空出来的俸禄就能直接拿来干别的用。

不过府兵制还有个缺点,就是那些侍卫和守卫领的是公家发的钱,差不多就是固定的工资,因此干活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不过确实对皇权的集中有很大的好处。

而对于这些亲王和郡王府里侍卫的数量是有严格的等级与数量限制的。亲王和郡王府上的侍卫分两类,一类是贴身护卫,一直跟着亲王郡王行动。

亲王和郡王在府里,那贴身护卫就在府里。要是亲王和郡王出去,贴身护卫就跟着出去。因为贴身护卫的工作更难,所以是从品级高些的。

而且这部分侍卫更受亲王郡王信赖。虽说都是朝廷派来的,可贴身侍卫还是得对亲王郡王有一定忠诚度。

在清朝,亲王由于等级高,能有20个贴身护卫。郡王减掉五个贴身护卫,只剩下15个。这些护卫的名字和家庭背景在朝廷都有记录。

除了贴身护卫,亲王府和郡王府里还有普通守卫。他们一直守在府邸,不跟着亲王和郡王到处跑。平时工作也就相对简单点,所以干这工作的士兵他们的等级稍微低点儿。

亲王府能有36个守卫,郡王府大概是30个。因为亲王地位比郡王高些,所以亲王府的侍卫通常是正四品的。郡王有可能是正四品,也有可能是正五品。

所以这么一瞧,亲王府的所有侍卫加一起也就不到60个,郡王府最多45个。这可不是亲王府和郡王府所有奴仆的数量。毕竟一个王府在很大程度上就跟一个缩小版的皇宫似的,有好多不同的职位。

不过其他重要职位基本都是朝廷中央安排的。就拿管家这职位来说,皇帝得保证拨给亲王郡王的人数够使,免得遭世人指责。同时还得把控好数量,不能让他们有别的举动。

这么一瞧,亲王和郡王完全就被皇帝掌控住了。在这种情形下,他基本上没有可能养私兵。要是他们有了这样的念头还付诸行动,皇帝肯定能察觉。这就等于把想抢皇权的心思给暴露了,肯定会被皇帝打压。

其实皇帝这么做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好多朝代都是由于藩王或者皇帝的其他兄弟势力太强,最后让国家灭亡。这不就像中国那句老话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所以说,清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同时也是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王朝。皇帝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自身权力,像利用府兵制度,对亲王府和郡王府的侍卫人数以及侍卫的品级加以控制,以此削弱他们的权力,保障自身安全。相较于明朝的做法,确实高明了很多。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1493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