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4岁陷三角恋,主动退出后,各择一城永不相见,却独守信件60年

紫荆斋 2025-01-11 14:32:24

“让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静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

纵然爱情有万人歌颂,奈何自古深情留不住。对于有些人来说,爱情如同柴米油盐,俯拾即是,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爱情就是不可能得到的奢侈品。

民国才女赵清阁,一身才华傲骨,就因为爱上有妇之夫而背上“小三”的恶名。她倾尽一生去爱,为他终身不嫁,可还是没能与之相守。

图 | 赵清阁

1914年,赵清阁生于河南的一个地主家庭。祖父曾当过学官,母亲也是一位善于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本来赵清阁应该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可是母亲的离世也带走了她的快乐。

母亲去世时,赵清阁年仅五岁。后来她在文章中追忆:“我曾多次梦见我的母亲,只是梦醒了,一切依旧,我依旧没有母亲,依旧孤独。”

父亲并不爱她,只剩下祖母和她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再娶,赵清阁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她的继母总会为难她,而父亲又老是偏袒继母。真的是“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赵清阁的童年过得实在是凄凉。

15岁那年,赵清阁初中还未毕业,就得知继母和父亲为她订下了一门亲事,他们还想让她弃学成亲。可赵清阁根本不打算放弃学业,也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

为了能够继续求学,赵清阁决定离开这个容不下她的家。家里唯一让她放不下的是祖母。一想到自己不得不离开,她只能与祖母约定,等自己高中毕业后,一定会把祖母接到身边。

多年以后,赵清阁依然忘不掉离家时的情景,她在《祖母》中提到:“就在一个雪天的晚上,我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哭了半夜。黎明之前,祖母忍着悲痛送我悄悄走出大门,冲出黑暗,迎着风雪,顶着寒冷!”

可惜“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在赵清阁快要与祖母团聚的时候,家里却传来祖母病重的消息。当她回到家中,看到的只有一副未封盖的棺材,祖母的身体早已变得冰冷彻骨。

就连祖母也离开了人世,此时的赵清阁真的就像是一个孤儿,那位喜新厌旧的父亲怕是指望不上了。赵清阁必须靠自己闯出一片天来。

图 | 赵清阁女士

1933年,在老师和朋友的资助下,赵清阁来到上海。凭着不懈的努力,她成为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一名插班生,主要学习绘画,兼修写作。

虽然赵清阁在绘画上有较高的天赋,可她更喜欢写作。由于她写得勤,而且文笔也好,不久后,她便当上了《女子月刊》的撰稿人。

因为学费问题,赵清阁只好半工半读,一边在学校练习绘画和写作,一边担任《明星日报》的编辑。

1934年,赵清阁想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随即给作家鲁迅寄去了自己写的诗文,希望鲁迅能够指点自己。

让赵清阁没想到的是,鲁迅很快就回了一纸短笺,并约她到施高塔路内山书店见面。一见面,鲁迅就开门见山地说道:“你怎么作旧体诗?”

赵清阁以为鲁迅是在质疑她,却不料他继续说:“能作旧体诗就也能作新诗,写散文要富诗意,作新诗对写散文有帮助。散文无论抒情和叙事,都必须辞藻优美、精练。然而更重要的是,诗与散文都应言志,不可空洞无物。”听了鲁迅先生的话,赵清阁信心倍增,深有感慨。自此,她对写作的热情更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的确,赵清阁从日复一日的写作中获得了难得的快乐,但是她从未想过写作也会陷她于不义。毕业后的那年暑假,赵清阁回到河南,创作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文章。也正是因为其中两篇文章,让她再次见识到了现实的黑暗。

其中一篇揭露了一个权威官员强行抢婚的事,另一篇则抨击了西餐馆佣女招待变相卖笑的事。赵清阁只顾着以笔代枪,犀利地揭示各种社会问题,却不顾及自己的处境。

毕竟赵清阁的文字触及到了当权者敏感的神经,他们必然是想要将她一除而后快。一天深夜,几个军警闯入她的住处,搜到了一本《资本论》,就将其当做了罪证。第二天,赵清阁就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即使是证据不充分,当局也不愿放赵清阁出狱,她只能在牢里忍受煎熬。几个月后,幸亏她的一位初中老师想办法把她救了出来。无奈之下,她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女子书店找到了一份编辑的工作,同时担任《女子月刊》的编委。

经过赵清阁的努力,杂志办得越来越好,仅仅22岁的她名声鹊起。只是过了半年多,书店的老板就拿着“曾经入狱”的理由把赵清阁打发走了,完全就是“过河拆桥”。

图 | 赵清阁和她的好友王莹

绝望之际,1937年的一声炮响激又点燃了赵清阁的写作热情。她主动奔赴武汉,为中国图书公司主编的文艺月刊《弹花》做宣传。所谓弹花,即为“子弹开出的花”。

后来由于战事紧要,赵清阁只能不停地奔波于武汉和重庆两地。朋友田汉不惜作诗称赞:“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侧帽更无脂粉气,倾杯能作甲兵谈。岂因泉水知寒暖,不待山茶辨苦甘。敢向嘉陵寻画料,弹花如雨大河南。”

就在赵清阁激情创作之时,恰逢老舍也来到了武汉,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合作无间的工作伙伴。赵清阁负责《弹花》的编辑宣传工作,老舍则负责写稿。

图 | 年轻时的老舍

在那之后,赵清阁和老舍几乎是形影不离。对于她来说,老舍到来后,她不仅是多了一位工作伙伴,更是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灵魂知己。

可对于老舍而言,他已经被赵清阁深深地吸引住了。尽管知道自己与她不可能,却仍是忍不住赞她道:“流亡到武汉,我认识了许多位文艺界的朋友,清阁女士是其中的一位,那时候,她正为创刊《弹花》终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独自创办一个刊物已非易事,她还自己写稿子。”

该来的总会来。1943年,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带着孩子来到武汉找他。这下倒是令他们难堪了,没过多久,胡絜青就发现了老舍和赵清阁之间的暧昧关系。

赵清阁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小三”,可她也从未想过要去破坏老舍的家庭。竟然因为老舍妻子的到来,就让她变成了难以原谅的恶人。

图 | 老舍与夫人、女儿

当然,赵清阁与老舍是有感情的,可她还是理性高于感性。她表示,除非老舍与妻子离婚,不然她不会和他在一起。若是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赵清阁,恐怕也未必能让人信服。

为了不让老舍为难,赵清阁忍痛割爱,下定决心割断和老舍的感情。1945年,每当她朋友们见到,都会问她一句:“有什么计划?”赵清阁总是回答:“离开这里!”

事实上,赵清阁当时的处境已经很是艰难。面对老舍和胡絜青,她必须离开,可现实是,她还要想尽办法去筹集路费。

思前想后,赵清阁只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摆路边摊,变卖一些旧衣物。可她毕竟是一个读书人,总是会碍于面子,有些难为情。

据赵清阁在《出川记》中提到当时的心情:“摆摊时我拿一本书坐在小板凳上看。这一半是为的用书遮住脸,怕熟人认出我。遇到聪明的好心人,便表示同情,按照定价买下我的东西。而这会使我非常难堪,仿佛是顾客施舍我,我成了乞丐!”

最后加上卖画的钱,赵清阁才终于筹够了路费。临行前,她只给老舍赋诗一首:“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

回想过去七年来经历的种种,她的心里五味杂陈。她后来写道:“这漫长的七年,是我宝贵的青春韶光,浑浑沌沌被烽火雾海卷蚀了去,多少恨,无限愁都在我心里扎了根,贻患终生!”当她写下这些句子时,定当是有锥心之痛的。

图 | 1943年,谢冰莹、程梦莲和赵清阁

可赵清阁还是太低估“情感”这个东西了,她以为自己远离老舍,就能各自安好。可感情哪里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1946年,老舍应邀奔赴美国讲学,在出行的船上却出现了赵清阁的身影。才时隔几个月,两人再次见面,而且她来就是为了送老舍出行的。

一年后,赵清阁仍未放下,心中的伤痛和遗憾只能化为文字写在小说里。小说《落叶无限愁》便是由此而来,其中写的大概是:中年教授邵环以为能与相恋的年轻女画家灿终成眷属,但灿不愿毁坏邵教授已有的家室,悄然离开,邵教授赶往上海寻到灿,可得知邵妻将追到上海,灿再次消失。

熟悉赵清阁的人都能一眼看出其中的端倪。小说里的男主角邵环就是老舍的化身,而她则像女画家灿一样,选择了成全对方的幸福。

1949年,赵清阁与老舍依然偶有联系,她在信中呼唤他回国。但当老舍真的回来后,她又选择避而不见,只是让人送去一封信,上面写着:“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逼着赵清阁写剧本,表示不写就停工资。百般无奈之下,她托好友韩秀写信向老舍求助。老舍收到信之后,瞒着妻子去银行取了800元,转交给了赵清阁。可以说,能够毫不犹豫帮助赵清阁的人,就只有老舍了。

谁曾想,就这样一位爱着赵清阁的男人也永远离开了她。1966年,老舍自沉太平湖。而远在上海的她却是从其他不相干的人口中得知的,他们用老舍的死讯揶揄赵清阁。之后,她又被扣上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罪名。

可怜人还要被无情地折磨,岁月早已风干了赵清阁的容颜。容颜虽易老,但不变的是她对老舍的那份情。

自从赵清阁知道老舍离世后,她就开始过上了“晨昏一炷香,遥祭三十年”的生活。到了晚年,她绝口不提自己和老舍的那段往事。

1999年11月,赵清阁因病入院。或许是自知命不久矣,在临终前,她将所有和老舍的信件付诸一炬。这并非出于其他原因,恰恰是她爱老舍的最好证据,为的只是不让后人诋毁他。

短短几天后,赵清阁因病去世,享年85岁。结束了她自称“苦难坎坷的一生”。

0 阅读:0
紫荆斋

紫荆斋

关注我吧!